清明過后的墓園,空氣里浮動著潮濕的青草香。我和小王陪著好友黃校長佇立在一方石碑前,看她將所有的供品和老父親生前最愛吃的食物,整齊碼放在石臺上,她親自栽種釆摘用花籃插好的小白菊平凡低調而圣潔。小白菊的花瓣沐浴著陽光,恍若霜雪。好友平時滴水不沾的陽春纖纖玉手,此時跪在地下為老父親,親手擦洗墓碑,親手打掃干凈整潔墓園。這是我再一次如此直觀地觸摸到"孝道"的實體——它不是古籍里泛黃的訓誡,而是浸透在每個動作里的莊重,是倒酒時微微顫抖的手腕,是鞠躬時凝滯在睫毛上的水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供盤里的鹵豬蹄,鹵豬耳各種鹵菜和蛋糕還冒著熱氣,那是好友清晨起床親手準備的,說父親生前最愛這口鹵味。三杯薄酒斟滿,一杯敬天地、一杯敬亡父,一杯給自己。她說父親總說"酒要敬三杯,祀奠才圓滿",這話在她耳畔回響了二十五年,此刻化作墓碑前清冽的酒痕。那些被時光風干的記憶,在這一刻突然鮮活起來:幼時父親把她送去農村體驗生活,平反昭雪后的補償全部給她買了手風琴和一塊上海牌梅花手表,騎著買給她的白鴿自行車帶她穿過青石巷去買紅砂糖。小學畢業(yè)考初中時她的父親含冤受屈,戴著鐐銬送她去火車站默默遞給她的的二元錢,仿佛老電影回放……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好友跟我聊天說:“火車進站了,我爬進車箱,找到一個空位坐下來。想到就要離開雖然貧窮但溫暖的家,去一個陌生而遙遠的地方,淚水止不住流了下來?!把嘧印?a class="keyword-search" >燕子……”我聽見有人喊我。聲音太熟悉了!我將身子伸出窗外,一眼看見爸爸。爸爸正在監(jiān)獄里,他怎么會到車站來的呢?他穿著囚服,手上帶著鐐銬,喊著我的小名,四處尋找?!鞍职?,爸爸,我在這兒!”我拼命的揮著小手哭喊著。

爸爸看見了,飛快的向我跑來。戴著手銬的手,捏著一張兩元的鈔票,拼命往我手里塞:“燕子,燕子,拿著,拿著,到馬老師那里要好好的讀書啊……”

我含著淚水接過錢,含著淚水拼命點頭,我想喊“爸爸”“爸爸”,可是我滿嘴都是淚水,火車開了。

爸爸跟著火車拼命跑,押送他的警察也拼命跑,爸爸手上的手銬,發(fā)出哭泣般的撞擊聲。

我捏著爸爸給的兩圓錢,坐了幾天的火車我就哭了幾天,在終點火車站,下了車。那一年我剛滿十歲。”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看著好友今天在父親墓地上的跪乳之恩反哺孝行,深深感染了我,原來所謂孝道,從來不是某個特定時刻的爆發(fā),而是歲月長河里綿延不絕的回響。

美國社會學家羅斯·本尼迪克特在《菊與刀》中曾斷言:"西方文化更強調個體獨立,家庭關系建立在契約與情感之上。"這話在某種程度上l沒錯。但當我看著好友跪地撫摸墓碑上斑駁的刻字,突然意識到:中國人的孝道早已超越了簡單的情感聯(lián)結,它是刻進血脈的文化基因,是"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的生命敬畏,是"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文明傳承。母親那句"屋檐水點點滴,一代做給一代看",道盡了這種傳承的本質——每個孝子都是文化長河的擺渡人,用行動將"孝"的火種傳遞給下一代。

好友如今已是桃李滿天下的教育家,她的內心深處永遠記得父親曾經告訴她的"好好學習、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當年父親教導他:"堅苦樸素、好好學習,熱愛祖國,學問要做得扎實,做人更要站得筆直。"這句話不僅塑造了她的教育理念,更成為她創(chuàng)辦的私立學校校訓。那些關于誠信、勤勉、擔當?shù)慕陶d,就像春種秋收般自然地融入她的生命,又通過她的言行傳遞給萬千學子。我今天更加明白,父親的力量從來不是雷霆萬鈞的威壓,而是春風化雨的浸潤,是用一生示范何為正直、何為堅韌。

在西方心理學中,父親往往被定義為"規(guī)則制定者",而中國文化里的父親形象顯然更為立體。他們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陽剛化身,用脊梁撐起家庭的天空;也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精神導師,將為人處世的智慧編成童謠,唱進孩子的

日午正中時,好友最后一次擦拭墓碑并澆灌傍邊的小樹。她說父親去世后,自己反而更懂得父親了——不是復刻父輩的嚴厲,而是傳承那份深沉的愛與責任。這種代際間的精神共振,恰如長江黃河的奔涌,既有驚濤拍岸的磅礴,又有潤物無聲的綿長。在這方小小的墓前,我看見五千年的文明脈絡正靜靜流淌:從周公制禮作樂,到孟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

回程的路上,車窗掠過滇池邊的風景。我想起《孝經》里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當好友在墓前鞠躬叩首時,我確實感受到某種超越時空的力量在涌動。這力量來自黃土下的先靈,來自記憶里父親的背影,更來自每個恪守孝道的中國人心中不滅的信念。它讓我們相信,即便歲月更迭,只要孝心長存,父親的力量就永遠不會消散,中國文化的根脈就能在代代相傳中永葆生機。 25.5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