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錦
東漢末年,九州沸騰,袁紹起于河北,公孫瓚興于幽燕,孫策虎踞江東,袁術稱帝于淮南,劉表劉璋分據(jù)荊益,群雄并起,東漢朝廷搖搖欲墜。身為漢室宗親的劉備在亂世中站了出來,而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也處處借用漢室宗親這一標簽。那么,東漢末年的群雄中,還有哪些是漢室宗親呢?

一、荊州牧劉表
劉表是西漢魯恭王劉余的后代,他身高八尺,相貌英俊,同時具有“八俊”、“八顧”等名士頭銜。公元190年,劉表臨危受命,前往荊州擔任荊州刺史。劉表以雷霆般的霹靂手段,聯(lián)合荊州世族蔡瑁、蒯(筆者按:讀音通“kuai”三聲)越等人,誘殺荊州之地的宗賊首領,快速平定荊州九郡。
劉表占領荊州之后,依托北部宛城的張繡和江夏的黃祖,多次擊敗袁術和孫堅,并在襄陽之戰(zhàn)中擊殺孫堅。但是劉表執(zhí)政后期極為保守,僅固守荊州這一畝三分地,再也沒有了進取之心,成為頗具爭議的保守型領袖。

二、益州牧劉焉、劉璋
劉焉和劉表一樣,也是西漢魯恭王劉余的后代。公元188年,劉焉見朝政廢弛,地方州郡尾大不掉,于是上書朝廷建議“廢史立牧”,提出以宗室成員擔任州牧來安定地方的對策,隨后被朝廷采納。盡管劉焉此舉是為了挽救搖搖欲墜的東漢王朝,但是此舉從側面更加劇了地方勢力的割據(jù),成為后期三足鼎立局面的伏筆。
劉焉原先想去遠離中原的交州避禍,但聽說益州有天子氣息,于是便來到了益州。主政益州之后,劉焉派張魯占據(jù)漢中,切斷交通要道,使益州與中央政府隔絕,成為一個半獨立的“小朝廷”。
劉焉去世后,其幼子劉璋繼位。但劉璋為人懦弱不堪,在受到漢中張魯?shù)耐{后,劉璋邀請劉備入川作戰(zhàn),最終被劉備集團“鳩占鵲巢”,喪失了對益州的控制權,最終被遷徙到荊州公安。
三、幽州牧劉虞
劉虞是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之子東海恭王劉強的后代。在擔任幽州牧期間,他推行仁政政策,減輕民眾賦稅,緩和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的關系,讓幽州實現(xiàn)和平穩(wěn)定的發(fā)展。
董卓進京以后,袁紹被迫出走。公元191年,身為北海太守的袁紹和時任冀州牧韓馥一起擁立劉虞繼位為帝,打算與遠在洛陽的董卓分庭抗禮。但劉虞以自己深受朝廷恩德為由,嚴詞拒絕了袁紹等人的擁護。
公元193年,因為與公孫瓚的執(zhí)政理念不同,劉虞與公孫瓚爆發(fā)了戰(zhàn)爭,最后被擊潰身亡。

四、揚州刺史劉繇
劉繇(筆者按:讀音通“姚”)是漢太祖劉邦庶長子齊王劉肥的后代。東漢末年,劉繇被任命為揚州刺史,因為淮南地區(qū)被袁術所占領,于是劉繇等人在曲阿立足。
隨后劉繇開啟了對抗袁術和孫策的戰(zhàn)爭,公元196年孫策擊敗劉繇,劉繇被迫逃往荊州投靠劉表,次年,劉繇病逝于豫章。
五、兗州刺史劉岱
劉岱是漢太祖劉邦庶長子齊王劉肥的后代,同時也是揚州刺史劉繇的哥哥,也是反抗董卓的“十八路諸侯”之一。
劉岱在袁紹和公孫瓚的爭斗中處于搖擺不定的位置,艱難地在夾縫中站隊。后青州被黃巾軍入侵,劉岱沒有聽取濟北相鮑信的建議,依然選擇從正面迎戰(zhàn)黃巾軍,最終因寡不敵眾而戰(zhàn)死。

六、曹魏謀臣劉曄
劉曄是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之子阜(筆者按:讀音通“父”)陵王劉延的后代。他是曹魏政權的重要謀臣,歷仕曹操、曹丕和曹叡三代君主?!度龂尽返淖髡哧悏墼u價劉曄說道:“才策謀略,世之奇士”,但因為劉曄漢室宗親的身份和當時所處的政治環(huán)境,他并沒有得到曹魏集團統(tǒng)治者的核心信任。
在曹叡時期,因為揣摩曹叡心意而被戳穿,進而被其疏遠,最后因政治舞臺上的失意郁郁而終。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