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巴以沖突又炸開了鍋,哈馬斯主動出擊,以色列瘋狂報復,整個中東局勢像是被點燃的火藥桶。表面上看,這不過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之間又一次“老掉牙”的沖突,但仔細想想,總覺得事情沒那么簡單。哈馬斯明知自己打不過以色列,還敢這么硬剛,背后到底圖啥?全世界都在盯著這場戲,尤其是等著美國下場,這會不會是個精心設計的圈套

先說哈馬斯。10月7日,他們突然對以色列發(fā)動大規(guī)模襲擊,火箭彈滿天飛,還沖進以色列境內搞破壞。這不是小打小鬧,而是直接把戰(zhàn)爭升級到新高度。結果可想而知,以色列立刻還以顏色,空襲加沙,平民傷亡慘重,國際輿論一片嘩然。

很多人說,哈馬斯這么干是因為仇恨,幾十年的恩怨讓他們不顧一切要跟以色列拼了。但光靠仇恨能解釋嗎?仇恨是動機,可要發(fā)動一場戰(zhàn)爭,尤其是明知自己會被打得滿地找牙,背后沒點更大的算盤誰信???哈馬斯不是傻子,他們知道以色列有美國撐腰,軍事力量完全不是一個量級。那他們?yōu)樯哆€敢這么干?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的看法是,哈馬斯的目標不是單純跟以色列硬碰硬,而是要把水攪渾,把全世界目光拉到加沙。他們很清楚,自己單獨干不過以色列,但如果能通過這場沖突把國際局勢搞亂,尤其是把美國拖進來,那他們就有機會渾水摸魚,爭取喘息的空間。簡單說,他們是用血肉之軀換關注,逼全世界看看巴勒斯坦的處境。這招狠,但確實有效——你看現在,多少年了,全球輿論第一次這么大規(guī)模地聚焦巴勒斯坦。

再說說歐洲這邊,尤其是德國和法國。這倆國家在巴以沖突里的表現挺有意思。一開打,他們立刻站出來喊口號,譴責哈馬斯,支持以色列,聲調高得不行。但你仔細看,他們光說不練,實際行動幾乎為零。以色列轟炸加沙平民,德法也就是發(fā)發(fā)聲明,喊喊人道主義,武器援助?錢?一個子兒都沒見著。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讓我想起俄烏沖突那會兒,德法也是這套路。沖突初期,美國一提制裁俄羅斯,他們跟得比誰都快。但等到戰(zhàn)爭拖成拉鋸戰(zhàn),需要真金白銀支援烏克蘭時,德國象征性給點裝備,法國干脆連裝都不裝了,還拖歐盟的后腿。這前后態(tài)度差別咋這么大呢?

我覺得,德法這是在下一盤大棋。他們有個共同的痛點:沒法單獨對抗美國。自從蘇聯(lián)解體后,美國在歐洲橫行霸道,歐元匯率動不動就被搞得一塌糊涂,經濟命脈捏在別人手里,德法早就想擺脫這種局面了。但現實很骨感,他們沒這個實力。所以,他們只能通過挑事兒、拱火,把美國拉進亂局,趁機給自己找點空間。

巴以沖突也是這樣。德法表面上支持以色列,其實是想看著美國深陷中東泥潭。一旦美國被拖住,他們就能在歐洲和全球市場上多撈點好處。這不是陰謀論,而是赤裸裸的利益算計。

再來看美國。這次巴以沖突,美國的表現有點反常。沖突一爆發(fā),他們立刻派航母、軍艦到地中海和以色列港口,武器援助也一批批送過去,動作不可謂不快。但你有沒有發(fā)現,美國這次喊口號喊得不多,反而有點低調處理的意思?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更奇怪的是,最近中東幾處美軍基地被襲擊,美國居然沒啥大動作,選擇了冷處理。這在二戰(zhàn)以來可是頭一回。要知道,美國以前遇到這種事,早就炸開鍋了,哪會這么忍氣吞聲?

原因很簡單,美國現在進退兩難。還擊吧,怕沖突升級,自己被拖進多線作戰(zhàn)的泥潭;不還擊吧,又怕丟面子,影響力下滑。尤其是現在,中東局勢這么亂,哈馬斯主動挑釁,以色列又不聽勸到處轟炸,美國已經有點控不住場了。

更關鍵的是,美國的經濟命脈——美元霸權,正面臨挑戰(zhàn)。美國是個工業(yè)空心化的國家,靠美元在全球市場上呼風喚雨來維持經濟。一旦哪塊市場不受控,美國就得跳出來收拾。比如,伊拉克不聽話,海灣戰(zhàn)爭就來了;歐元剛冒頭,科索沃戰(zhàn)爭就打響了;中日韓想搞自貿區(qū),釣魚島問題就蹦出來了。這些都是美國用地區(qū)沖突保美元地位的老套路。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這次不一樣。巴以沖突要是失控,變成一場美國主導不了的戰(zhàn)爭,市場可能會重新洗牌,美元地位就懸了。美國想要的是可控的矛盾,不是這種滿地開花的亂局。所以,他們現在只能硬著頭皮維持現狀,既不敢退,也不敢往前沖。

說到這兒,你可能看出來了,巴以沖突根本不是單純的地區(qū)沖突,而是一場全球博弈。哈馬斯想借機翻身,德法想趁亂脫困,其他國家也在旁邊看熱鬧,等著美國下場。大家都盯著美國,想看看這頭“老鷹”到底怎么飛。

最近還有個信號,美國居然對東方大國示好,關稅和貿易上都松了點口子。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為啥?因為美國被逼到墻角了,不得不妥協(xié)。中東亂成這樣,他們怕再不讓步,其他國家真會趁機搞亂全球市場,到時候美元霸權保不住,麻煩就大了。

哈馬斯這邊呢,他們的目的已經達到一半了。加沙的慘狀讓全世界沒法裝瞎,以色列的報復也讓它在國際上成了靶子。幾十年來,巴勒斯坦問題第一次這么受關注。哈馬斯知道自己贏不了戰(zhàn)爭,但他們賭的是輿論和時間。只要拖下去,美國和以色列的壓力就會越來越大。

其實,不光是哈馬斯和德法,很多國家都盯著這場沖突,想從中找機會。美國這套靠制造矛盾維護霸權的體系有個致命弱點:一旦矛盾失控,反過來就會咬自己一口。戰(zhàn)爭不僅能搞亂市場,還能重塑市場。如果市場重新洗牌,美國的主導地位就未必保得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舉個例子,二戰(zhàn)后,美國靠馬歇爾計劃和布雷頓森林體系把美元推上神壇。但現在呢?全球經濟變了樣,新興國家崛起,歐洲不甘心當小弟,中東更是一團亂麻。美國想維持現狀越來越吃力,而其他國家正好借著巴以沖突這種機會,試著打破這套規(guī)則。

哈馬斯和德法的做法,就是在利用這個弱點。他們不指望打贏誰,而是要把美國拖進泥潭,讓它顧不上收拾別人。全世界都在等著看,美國到底是硬扛下去,還是被逼著讓步。

這場沖突的結局,恐怕沒那么簡單。以色列還在加沙猛轟,哈馬斯還在硬扛,美國還在猶豫,其他國家還在拱火。短期看,以色列占上風,但長期看,誰笑到最后還真不好說。

對我來說,巴以沖突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全球博弈的真面目。哈馬斯用命換來的關注,德法暗搓搓的算計,美國進退兩難的尷尬,都說明一件事:這不是簡單的打仗,而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圈套。全世界都在等著美國下場,但美國一旦真跳進去,可能就不是下場,而是下套了。

未來會咋樣?不好預測。中東這塊地,從來都是亂中取勝的地方。哈馬斯能不能熬下去,德法能不能撈到好處,美國能不能穩(wěn)住陣腳,都得看接下來的戲怎么唱。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這場沖突的影響不會只停在中東,它會牽動全球局勢,讓每個人都看清,誰才是真正的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