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爺蹲在門檻上抽旱煙,手指摩挲著泛白的備課本,那是三十年前的老物件。村里娃都記得,他曾踩著露水來上課,打著手電改作業(yè),每月工資不夠買兩袋化肥。

如今他咳嗽得直不起腰,卻盯著衛(wèi)生院價目表嘆氣——當年三尺講臺上的風光,咋就換成了看病時的猶豫?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農(nóng)村學校,土坯房里擠著民辦教師。
他們拿民辦教師的身份,干公辦老師的活兒,掙的錢剛夠糊住全家口糧。政策調整后,不少人離開講臺,沒退休金沒社保,像被風吹散的蒲公英,落進土里就沒了聲響。
河南老李頭教了25年書,現(xiàn)在每月領500元補貼,買降壓藥都得掰成兩半吃?!敖听g1年補10元”的老標準,跟不上豬肉價漲,更追不上藥費單上的數(shù)字。年輕人算筆賬:30年教齡才800元,夠干啥?
買米買油都得算計著來。爭議像夏天的蟬鳴,一直沒停過。有人說該按教齡分檔補,15年750元起步,30年至少3000元,不能讓老教師靠種地換藥片。

也有人擔心資金咋落實:貧困縣財政緊張,補貼會不會卡殼?別讓好政策成了墻上畫的餅。隔壁鎮(zhèn)老張的事,成了大伙心里的秤。
他補了5年養(yǎng)老保險,政府掏了60%的錢,現(xiàn)在每月能領千把塊,看病報銷比例比普通鄉(xiāng)親高兩成。這說明啥?
補貼加社保的組合拳,能砸開養(yǎng)老的難事兒,但得看咋打、打多狠。
我個人覺得,認定教齡別太死板。備課筆記、工資條、老同事簽字,這些老證據(jù)都該認,別讓老實人跑斷腿還開不了證明。就像鄉(xiāng)親們說的:“當年他們手把手教咱娃寫字,現(xiàn)在咱可不能裝看不見他們的苦。

”政策落地得有股子實誠勁兒。錢得直接打進卡,別讓蓋章流程磨破他們的鞋;監(jiān)督電話得貼到村口,讓每個老人都知道咋打聽。還有那門診報銷,慢性病藥費報70%,住院超5000元再兜底,這才是給老教師的定心丸。
可有些地方還在原地踏步。聽說有縣補貼十年沒漲,有地社保補繳流程像迷宮,老教師跑不動、弄不懂,只能干著急。這時候就得問問:同樣是為鄉(xiāng)村教育拼過的人,咋能有的喝上糖水,有的還在咽苦水?
農(nóng)諺說“前人栽樹后人乘涼”,他們就是栽樹的人。
當年沒他們守著學校,多少娃要在田埂上晃蕩,哪來走出大山的機會?現(xiàn)在他們老了,不該在灶臺前算補貼夠不夠買藥,不該在深夜咳嗽時怕拖累兒女。

留白處的問題,得有人接著想。教齡補貼能不能和物價掛鉤?
社保補繳能不能更簡化?
除了錢,能不能多上門看看他們?這些問號,砸在每個關心鄉(xiāng)村教育的人心里,也該砸出個響當當?shù)拇鸢?。末了總想起王大爺?shù)膫湔n本,泛黃的紙頁上,還留著褪色的紅對勾。
那是他給學生的認真,現(xiàn)在咱們給他們的回報,也得一樣實在、一樣滾燙。守住他們的晚年,就是守住鄉(xiāng)村教育的根——這根扎穩(wěn)了,后來的教書人,才敢把心踏實放在講臺上。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