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4月24日,南都記者實探東華里巷口,一扇鐵門常年上鎖,將其與外界隔絕。

佛山市中心的東華里古建筑群已封閉修繕多年,它何時能夠對市民開放?這是很多佛山人一直默默關注的問題。

東華里古建筑群在200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片區(qū)啟動三舊改造,期間歷經18年動遷、圍蔽、修繕。近日,佛山市禪城區(qū)祖廟街道回應:截至2024年,東華里古建筑群1—4期修繕工程已完成,目前計劃進行基礎設施提升工程。南都從知情人士處得知:由于活化方案仍待上級審批通過,東華里開放時間無法確定。

記者實探:東華里主巷及兩側基本修繕完畢

車來車往的佛山市禪城區(qū)福賢路,一側是熱鬧的嶺南天地,另一側是沉寂許久的東華里古建筑群。4月24日,南都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刻有“東華里”3個字古色古香的牌坊巷口,一扇鐵門常年上鎖,將其與外界隔絕。透過門縫,可以見到東華里主街已修復成型。

2023年12月底,南都記者曾走進圍蔽多年的東華里。巷口鐵門打開后,只見東華里主巷及兩側的建筑已經基本修繕完畢,幾名施工人員正在收尾。青石板路、嶺南建筑的趟櫳門、墻頭金玉滿堂的瓦當,以及屋檐精美的磚雕,均按“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了修復。主街兩旁有部分已修繕好的建筑,門口掛著“三期7號樓”等標識牌,主巷最盡頭的墻頭,仍舊爬滿荒草。

當前圍蔽區(qū)約有1/2個嶺南天地大小。東華里古建筑東南方向的“區(qū)家莊”展露新顏,不過是空置狀態(tài)。片區(qū)內除福賢路側有兩家商鋪經營外,其周邊的祿盈路、錦榮里等道路行人稀少。

梳理東華里片區(qū)的開發(fā)保護史,可追溯至禪城區(qū)在2007年前后啟動的祖廟-東華里改造項目。2007年底,佛山祖廟東華里片區(qū)改造地塊掛牌競價,香港瑞安集團旗下的8家公司以人民幣75.1億元成交價聯(lián)合競得該片區(qū)超過51萬平方米國有土地使用權(2014年向碧桂園出售部分地塊;2021年將部分地塊退予禪城區(qū)政府)。該片區(qū)內有22處文物保護單位,東華里就是其中古建筑最密集、文物規(guī)格最高的一片區(qū)域。

2012年,位于改造片區(qū)核心地段的嶺南天地開門迎客,但在2007年至2018年的11年間,一街之隔的東華里未有正式施工消息傳出。直到2018年11月,禪城向外界釋放信息:東華里古建筑群一期工程已動工,二三期正在推進中,計劃3年內修繕完成。

對于項目進度,祖廟街道回應:截至2024年,東華里古建筑群1-4期修繕工程已全面完成并驗收通過,累計修繕面積約1萬平方米,恢復了如鑊耳封火山墻、水磨青磚墻體及花崗石條鋪砌路面等清代古街巷的嶺南建筑風貌。

 動遷3萬居民,佛山史上最大的三舊改造工程

東華里原名“楊伍街”,至清乾隆年間更名為“東華里”。資料顯示,東華里是廣東省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古街道,在100多年前,這里是佛山“第一街”,是研究佛山地方史、建筑史以及居住習俗等問題不可多得的實物資料。

對于老佛山人來講,東華里還濃縮了佛山“半城煙火半城人情”的市井文化。從小居住于東華里片區(qū)的阮嘉民回憶:“我的幼兒園、小學、醫(yī)院都在東華里附近,上下學的時候,經常會坐在爸爸的后座上穿過東華里古巷。”

“站在市民角度,我希望東華里早日開放,這是我的愿望?!比罴蚊裾f,“這里既承載了老佛山的城市記憶,又有歷史文化和鑒賞價值,長期圍蔽的東華里、花王廟、忠誠當鋪等歷史建筑都是禪城不可多得的寶貴文旅資源?!?/p>

顯然,佛山市各級政府也深知東華里片區(qū)的保護價值。2007年,禪城在東華里片區(qū)啟動“佛山史上最大的三舊改造工程”,花費巨大人力物力動遷9000戶近3萬居民,是當時的“一號工程”。

2018年東華里修繕工程啟動時,時任禪城區(qū)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的領導表示:東華里是佛山歷史文化的印記,傳承著佛山人的故事,是禪城的根和脈,禪城將切實把東華里修繕工作做細。

2022年,禪城啟動“佛山古鎮(zhèn)”建設,提出要以祖廟圣地為核心,以東華里古建筑群為產業(yè)依托,打造““一軸一核六片區(qū)”一站式文商旅體驗。從區(qū)域發(fā)展上看,東華里與不遠處的4A級景區(qū)佛山祖廟同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毗鄰成熟的商業(yè)街區(qū)嶺南天地,同時近距離連通任圍、塔坡等文化片區(qū),是打通佛山古鎮(zhèn)全局規(guī)劃的關鍵節(jié)點。

 活化方案確定后還將繼續(xù)改造

為何價值如此之高的國家級文保單位,曾耗費極大人力物力改造的重點工程歷經多年至今未能開放?據(jù)公開報道,因東華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保護修繕工程的規(guī)劃和方案,需要由禪城區(qū)上報佛山市,再由市上報省,最后報國家文物主管部門審定后才能動工。在2007—2018年間,它歷經多次報批、方案修改等。

廣東省文旅廳官網公開信息顯示,廣東省文物局分別在2020年和2021年對工程批復,原則同意東華里古建筑群三期個四期修繕工程勘察設計方案。祖廟街道回應:截至2024年四期工程已修繕完畢。

當前修繕告一段落,東華里何日能夠開放面世?祖廟街道表示:目前,工作重點已轉向文物活化路徑的探索,計劃先對東華里古建筑群1-4期進行基礎設施提升,完善水、電設施,其后探索還原清代佛山手工各行各業(yè)情況的活化方向,恢復清代東華里盛況。2024年的媒體公開報道中透露:東華里古建筑群正醞釀打造引入聲光電技術的大型沉浸式演藝項目,預計將以實景劇場的形式對公眾亮相。

南都從知情人士處獲悉:開放時間存在不可預測性。目前東華里水電未通,廁所等公共設施欠缺,不具備開放條件?;罨桨刚诮浭∥奈飶d審批和進一步修改,方案確定后還需進行新一輪改造,預計近期無法開放。

 微評

  東華里的重生和回歸,呼喚更多社會力量參與

18年,足以讓孩童長成青年,卻未能讓一條市中心的國家級文物古街重煥新生。文物保護從來不是真空里的行為藝術,被鐵門封鎖的鍋耳墻與水磨磚,既隔絕了市井煙火,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切斷了文化傳承的臍帶。東華里18年未走出深閨,無論對城市的發(fā)展,還是文化的傳承,乃至市民的福祉,都是一件遺憾的事情。

東華里的重生和回歸,亟需讓文物回歸公共生活的勇氣和決心,亟需科學的且一以貫之的統(tǒng)籌規(guī)劃,以及不折不扣的落地實施。當前,市民期待一個承載著歷史記憶的東華里早日歸來,我們也呼吁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它的活化進程中來。

統(tǒng)籌:李平 何惠文 采寫:南都記者 孫振凌 唐宇松 攝影:南都記者 鄭俊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