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攝影圈里,提到徠卡和蔡司,幾乎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作為攝影圈里的“老炮”。從上世紀膠片時代一路走來,它們不僅定義了攝影器材的標準,也承載著一代又一代人對攝影的敬畏與熱愛。然而在無反當?shù)?、手機攝影崛起、AI技術廣泛應用的當下,如今的徠卡和蔡司究竟怎么樣了呢?這篇文章來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先從徠卡談起。徠卡是35mm膠片攝影的先驅,其M系列旁軸相機曾一度被譽為“街拍利器”。在攝影黃金年代,舉起一臺徠卡,就意味著一種對攝影本質追求的執(zhí)念。那種機械快門的回彈聲、沉甸甸的黃銅機身,構成了一種極致的攝影美學——這就是所謂的“徠卡味”。進入數(shù)碼時代后,徠卡雖然依舊在堅持其一貫的攝影理念,但也不斷推出新機型,如M11、Q3、SL2等,但它的發(fā)展節(jié)奏顯然慢了下來。昂貴的價格、保守的功能配置以及與主流市場日益拉大的差距,讓越來越多的人轉向了性價比更高、技術更先進的其他品牌。不過盡管如此,徠卡依舊吸引著一批忠實粉絲,甚至有不少人愿意以高價購買老徠卡鏡頭,只為那一絲難以忘懷的徠卡情結。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也體現(xiàn)了徠卡當前的定位——不再是單純的拍攝工具,而更像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象征。買徠卡,不一定是為了追求拍攝效率和高性能,更多的是在表達我更在意拍攝的過程,而不僅僅是結果一種態(tài)度。在一眾卷對焦速度、卷視頻規(guī)格、卷高感性能的相機之間,徠卡似乎是那個“不卷”的存在,卻因此保持了徠卡某種獨特的尊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蔡司的變化則更為隱秘。這個擁有175年歷史的光學品牌,曾經為哈蘇、康泰時、雅西卡等傳奇相機提供鏡頭,Otus、Batis、Loxia等系列鏡頭更是成為了手動黨心目中的“鏡皇”代表。蔡司鏡頭的特點是在于其光學精準性。不過近些年來,蔡司的活躍度明顯下降。ZX1雖然是一個嘗試整合拍攝、編輯、分享于一體的創(chuàng)新型相機,但在市場上并沒有激起什么水花。反而是在與索尼的合作中,蔡司維持了存在感,例如許多索尼鏡頭仍冠以“Zeiss”標志,并保持較高的成像水準。此外,它在工業(yè)顯微、科研光學、醫(yī)療器械領域依舊是霸主。然而隨著科技的發(fā)展,面對技術更強,價格更便宜的新款鏡頭,加上自身的更新緩慢、鏡頭群不豐富、品牌營銷欠缺,使得蔡司的聲音越來越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然而,我們不能簡單地說徠卡和蔡司已經被時代拋棄。雖然它們現(xiàn)在確實已不再是主角,但在攝影精神層面,它們依然是不可替代的存在。徠卡和蔡司代表著一種“不被取代”的攝影哲學。徠卡的“慢攝影”觀念讓人回歸攝影本身;蔡司一直堅持的'真實再現(xiàn)'理念告訴我們:照片的本質,就是用最精細的方式把現(xiàn)實世界記錄下來。值得注意的是,徠卡與蔡司也并非完全固步自封。近幾年,它們與各手機廠家的合作,為手機攝影注入了“專業(yè)、高端的基因”??梢哉f,這是兩家老牌廠商在“找回存在感”的方式。當別人都在堆參數(shù)比性能時,徠卡與蔡司卻把百年相機的那種'味道'做進新產品——就像把膠片質感裝進了數(shù)碼時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專業(yè)攝影圈層中,徠卡和蔡司依然有極高的認可度。許多攝影師依舊傾向于使用徠卡相機進行拍攝,因為那種“你不得不慢下來”的拍攝節(jié)奏,恰恰是培養(yǎng)畫面感和現(xiàn)場判斷力的最佳方式。而蔡司鏡頭也廣泛用于電影拍攝、商業(yè)廣告的拍攝中,其精準控制的焦外效果和顏色還原力,在很多拍攝項目中仍然發(fā)揮著核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