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雪光 美國斯坦福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分裂的共識:一部全新的美國史》(These Tuths: A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是哈佛大學史學家吉爾·萊波雷(Jill Lepore)關于美國史的兩卷本著作,以新的史學視角勾勒和解讀美國兩百多年的歷史。英文書名“These Truths”,出于美國獨立宣言開端,被認為是美國建國的基本價值觀念,也是本書的價值立場所在。這一著作出版以來,贊譽之聲四起,有人將其稱為“史詩”,想來這是因為作者文字生動、嫻熟地駕馭題材和資料,宏觀與微觀、重大事件與個人故事結合,用一連串事件連接起來的脈絡,將政壇、社會、經(jīng)濟、國際關系等諸多線索編織進一個波瀾壯闊的宏大畫面。這本書一方面細節(jié)生動,另一方面粗線條、大脈絡,正符合我這個非專業(yè)學者閱讀此書的興趣和需要。

《分裂的共識:一部全新的美國史》
[美] 吉爾·萊波雷 著
邵旭東 / 孫芳 譯
新星出版社
2021年11月
我讀這本書,是因為書中內容與目前思考的問題相關。我們正處在一個大時代轉型關頭。從比較視角來認識這個轉型的來龍去脈,可以更好地為我們的正在進行時定位。在二十世紀,美國社會發(fā)生了深刻變化,這些變化在國際社會中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我在美國生活、工作多年,希望通過這個閱讀來重新認識自己經(jīng)歷過的、觀察到的方方面面,從而跳出“身在其山中”的思想局限。
作為社會學者,我感興趣的是當代美國社會的演變。所以,這個讀書筆記更多地著眼于與當代社會有關的內容,特別是下冊著眼的二戰(zhàn)以后的美國社會。
一
從比較角度來看,美國史是一個自下而上、各種群體、利益和理念不斷沖撞和爭斗的過程。從利益群體來說,從不同群體(種族、性別和階級)到資本,政治活動家;從理念上,宗教、共和、特別是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間持續(xù)不斷且起伏不定的爭論和演變。這些沖撞給社會帶來了張力甚至分裂,也帶來了生氣和活力,推動社會的不斷變化。
如作者所展示的,在這個歷史過程中,國家—國會、聯(lián)邦政府、司法機構—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我們熟悉的各種制度安排主要是國家的主導推動下建立起來的。例如,二戰(zhàn)后美國政府積極參與科學研究,許多重要的機構如NSF和私立但具有全國性影響的機構如美國社會科學研究理事會(Social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SSRC)都是在這個大背景下產(chǎn)生的。
國家是在與社會密切互動的過程中興起和演變的,隨之而來的這些制度也是在國家與社會交融互動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不認識社會就不可能理解國家。
我聯(lián)想到,美國政治學家達爾(Robert Dahl)提出的多元主義民主理論(Pluralist theory of Democracy)理論(1961)曾經(jīng)盛行于政治學界。他的那本名著《誰統(tǒng)治》(Who Governs)提出,國家是一個舞臺,不同的利益集團通過這個舞臺來互動和妥協(xié),促就制度和政策的制定和利益分配。這個理論在1950-60年代也影響了政治學界對蘇聯(lián)等社會主義國家研究范式的轉變。雖然這個理論后來不再活躍,但其基本觀察和認識反映了美國國家與社會關系的基本格局。
閱讀這部著作的一大收獲是對今天美國的各項制度安排的來龍去脈、歷史背景和理念有了一個整體性了解。例如,國家在科研、社會福利、公民權利等方面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演變,特別是形成了美國特色的制度,如私人醫(yī)療保險,政府對大學科研的投入,等等?,F(xiàn)在的稅收制度中的許多項目和細則都是在二戰(zhàn)后逐步建立起來和不斷調整修訂,延續(xù)至今。
從書中的內容來看,廣義上的美國國家建構,即政府與社會整體,是在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意識形態(tài)間糾纏交錯、此起彼伏中發(fā)展起來的,這是認識美國歷史演變的主要線索。許多看上去凸顯的事件,放在大的歷史背景和過程中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例如,作者指出,“麥卡錫主義不是一股逆流,它是美國保守主義上升趨勢的一部分。它的主要思想家是逃離法西斯政權或共產(chǎn)主義政權的難民。他們反對集體主義和集中規(guī)劃,擁護個人自由、個體權利和自由市場。” 因此,即使麥肯錫主義退場,但這一意識形態(tài)仍然延續(xù)下去。
這本書展現(xiàn)了美國國家興衰起飛的歷史演變?!罢麄€20世紀,作為自由國家,民主價值觀和法律制度的捍衛(wèi)者,美國在世界上處于無可匹敵的地位。從北約到北美自由貿(mào)易協(xié)定,各國之間的關系都受到協(xié)議、自由貿(mào)易協(xié)定的制約。但是,從2001年開始,隨著反恐戰(zhàn)爭的開始,美國破壞,甚至放棄了它所協(xié)助建立的規(guī)則,包括禁止酷刑和禁止侵略戰(zhàn)爭?!?/p>
二
這本書將美國社會制度的演變過程做了一個鳥瞰般的勾勒,讓我們看到了這些制度變遷的脈絡和背后的人們的行動、理念和推動過程。
二戰(zhàn)后的美國在短期內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首先表現(xiàn)在物質上的極大豐富,以致加爾布雷斯稱之為《富裕社會》?!?948年,只有不到3%的美國家庭擁有電視機;1952年,這一數(shù)字提高到了45%。到20世紀末,90%的美國家庭都有電視機。1952年,電視首次對總統(tǒng)大選進行了報道……。”
美國的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制度也是在二戰(zhàn)后逐步建立起來的。二戰(zhàn)后有關退伍軍人安置的《退伍軍人權利法案》(The G.I.Bill of Rights)推動了社會方方面面,包括大學普及等巨大變化。在20世紀中葉,美國采納了有關對低收入家庭的中小學學生提供補助的法案,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險的“醫(yī)療保險制度”,以及覆蓋窮人的健康保險“公共醫(yī)療補助計劃”,等等。
在這個快速發(fā)展的社會中,一個重要的趨勢是社會學家希爾斯(Edward Shils)所稱的“社會中心價值系統(tǒng)”的出現(xiàn),不同社會群體被納入這一系統(tǒng),許多社會問題緩和了和掩蓋了?!吧鐣W家西摩·馬丁·利普塞特(Seymour Martin Lipset)在1960年的《政治人》(Political Man)中自信地寫道:“工業(yè)革命的基本政治問題已經(jīng)得到解決?!?/p>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花了不少筆墨來討論社會科學在社會過程中的角色,從民意測驗、意識形態(tài),到社會運動。社會科學家以TA們的研究工作,記載了這個社會過程,塑造了人們建構現(xiàn)實的視角和工具。“許多社會科學家相信,不僅工業(yè)主義的問題得到解決,大眾民主的問題也迎刃而解,因為電視上出現(xiàn)了廣泛而溫和的政治共識。盡管爭取公民權的斗爭仍在持續(xù),但美國人從根本上就他們的政治制度達成了一致,而且大多數(shù)人也同意基本的政治理論?!?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認為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的繁盛期已過,正走向枯萎,意識形態(tài)這一概念已經(jīng)過時了?!皩υ?jīng)是行動路徑的意識形態(tài)來說,已經(jīng)走到了盡頭。”
然而,這種中心價值系統(tǒng)是不斷變動的?!霸?960年,沒有人能夠看到兩個發(fā)展趨勢的合力將影響20世紀后半葉的美國政治。1968年至1972年間,幾十年來一直呈下降趨勢的經(jīng)濟不平等和政治兩極分化開始抬頭。工業(yè)革命的根本問題并沒有得到解決,大眾民主的問題也沒有解決,甚至就在社會學家宣稱意識形態(tài)終結之時,一個意識形態(tài)的新時代開始了。
二戰(zhàn)后的美國經(jīng)歷了一個波蘭尼意義上社會“被發(fā)現(xiàn)”或者說興起的過程。種族歧視是美國歷史上的一個持續(xù)已久的毒瘤,由此引發(fā)的反抗持續(xù)不斷。二戰(zhàn)期間首先爆發(fā)了關于參戰(zhàn)士兵中種族歧視及其抗爭,這個主題在二戰(zhàn)后蔓延到各個領域,從種族隔離和歧視到民權運動,以及不同民權領袖(如Marshall)和民族的頑強抗爭,起伏不已。例如,黑人取得投票權的法律地位,但執(zhí)法權放在各州,在南方黑人投票權在很長時間里沒有落實。在教育隔離政策廢除后,既有積極的“校車政策”(busing,指用公共交通運送黑人學生前往白人為主的公立學校就學的一個政策),又有白人逃離市中心到郊區(qū)的趨勢。
這部著作特別突出的內容,是對女性權利,從公民權到參政權,從松散社團到正式組織,以及各種理念、思潮和社會活動做了生動豐富的描述,雖然這些話題分散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文字段落中,但展現(xiàn)了一幅多彩的畫面,一個曲折多變、各種信仰成分摻雜的過程。
我尤其有興趣的是,這本著作中追溯了20世紀下半葉的各種社會思潮和運動?!懊绹鴱?8世紀90年代或者說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就忍受黨派關系的折磨。但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國家一直陷入認識論的深淵。保守的媒體機構建立在現(xiàn)有媒體機構存在偏見的基礎之上,又在此基礎上拒絕真理可能來自權衡的不同觀點,這才是黨派爭端的關鍵所在。保守派媒體機構設計了一套針對異議的全能保障措施。正如一位歷史學家所說的那樣,“像《紐約時報》這樣的媒體批評自由主義政策時,保守派媒體活動人士就不把事實當作證據(jù),而是作為該政策失敗的證據(jù)。即使是自由派《紐約時報》也不得不表示認可……因此,那些似乎削弱了自由主義偏見指控的證據(jù),可以重新解釋為支持這一指控?!薄皣以谙嗷ゴ_認的政治認識中迷失了方向。沒有真相,只有暗示、謠言和偏見。沒有任何合理的解釋,只有陰謀?!?/p>
自由主義思潮從另一個方向瓦解價值中心系統(tǒng)?!傲硪环N自稱的“身份認同政治”出現(xiàn)于20世紀中期,它源于黑人權利、同性戀運動,特別是女權主義運動。1977年,馬薩諸塞州劍橋市的一群黑人女同性戀女權主義者在一份宣言中創(chuàng)造了這個詞?!?/p>
“在學院和大學校園里,學生繼續(xù)抗議,他們不是為了言論自由,而是反對言論自由。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每一項在法庭上受到質疑的有關仇恨言論的條款,在法庭上都被認定為違憲。” “幾乎在同一時間,左翼和右翼都不愿意表達不同意見,開始瓦解培育公正辯論的思想架構:左派破壞了大學的思想架構,右派破壞了媒體的思想架構?!?/p>
芝加哥大學文學評論家艾倫·布魯姆(Allan Bloom),站在保守主義立場上,于1987年出版的《閉塞美國心靈》(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一書是對這一趨勢的哀嘆。
1990年代出現(xiàn)的高科技通訊技術,特別是互聯(lián)網(wǎng)極大地影響了美國社會的分化組合。在作者看來,“互聯(lián)網(wǎng)是一個信息和思想的無底洞,它對知識的傳播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對知識的傳播速度和傳播范圍,而智能手機加速了這兩方面的傳播。如果說它在人類歷史上不像火的發(fā)現(xiàn)那么重要,那么它的重要性至少與印刷機的發(fā)明可有一比。它加速了學術研究、科學研究、醫(yī)學發(fā)明和教育發(fā)展,它有助于商務運作和商業(yè)交流?!?/p>
“互聯(lián)網(wǎng)改變了公共領域,模糊了政治科學家?guī)资陙硭^的“政治精英”和“大眾”之間的界限,但它沒有使政治民主化。相反,互聯(lián)網(wǎng)加速了政治變革的進程。涉及辯論和審議的公民身份模式,早已讓位于涉及消費和說服的公民身份模式。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這種模式被一種公民身份模式所取代,這種模式是通過博客發(fā)帖和維持的極端個人主義驅動的,這是一種新的自戀文化的產(chǎn)物,由數(shù)據(jù)分析的超聚合驅動,是一種新的威權主義工具?!?/p>
三
我們處于一個大時代轉型的關頭。美國在20世紀的國際地位給這個時代留下了深刻影響。要認識這個時代轉型,需要認識美國,而認識美國,需要認識美國社會。我讀下來的幾個感受。
首先,國家在美國社會的興起和演變起到了重要作用?;局贫劝才牛鞣N公共政策都是在二戰(zhàn)后建立起來的。雖然政府在人們日常生活世界中難以辨識,這本著作勾勒出一個總體性圖畫。國家重要性這一點已是常識,但書中從多線條、多方位的呈現(xiàn)還是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次,在作者筆下,美國社會演變是一部抗爭史,精英人物,一般民眾、社團組織,各種形象、話語、活動栩栩如生。這些抗爭推動了民權運動和社會進步,推動了《民權法案》和一系列社會進步的制度和公共政策。
美國社會的演變也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影響,特別是冷戰(zhàn)對峙和競爭比較的壓力?!袄鋺?zhàn)本身的環(huán)境推動了種族隔離案的終結。美國自稱為“自由世界”的領導者,在與第三世界的新興政體以及蘇聯(lián)日益增長的影響力斗爭時,卻常常發(fā)現(xiàn)自己因國內種族秩序而受到別人的指控?!?不禁想到,如果可以發(fā)展出國家間、制度間的良性競爭狀態(tài),或許會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
美國社會的歷史性變化也反映在校園和學術界。作為一位社會科學學者,我在自己的讀書和學術生涯中也感受到了這些變化,雖然當時的我,并沒有意識到其深遠意義。
回想起來,我在1980-年代在美國接受研究生教育時,正是社會科學中“制度主義“學派興盛時期,反映了當時中心價值系統(tǒng)處于高峰的狀況。舉例來說,斯坦福大學社會學家約翰·邁耶(John W. Meyer)提出的制度主義理論,特別強調制度環(huán)境對組織和人們選擇的決定性影響。在他看來,整個世界正在走向一個中心價值系統(tǒng),所謂的“世界社會”(World Society),自上而下地擴散到世界其他國家地區(qū)。這一理論在社會學、政治學、教育學等領域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在1980年代中期,斯坦福大學政治學系教授斯蒂芬·克拉斯納(Stephen D. Krasner)和邁耶聯(lián)合開課,從這一思路來認識國際關系、國際組織的角色意義。
制度學派提出的”趨同傾向“,從社會政策到公司策略,從公共話語到社會運動,都多有展現(xiàn),也體現(xiàn)在那時的許多制度安排中。例如,新聞節(jié)目中有關重大政策的正反方辯論,但其基本前提卻是一樣的;不同電視臺有關全國新聞節(jié)目的播放,盡管幾家電視臺都是私有公司,但其內容、時間安排大同小異。制度學派的這些理論思路也反映在我的學術思想中 (參見我在《組織社會學十講》中關于“共享觀念的微觀基礎”的討論,134-139)。
但是,共識的分裂也正在同時發(fā)生,而且愈演愈烈,最終瓦解了1950年代以來形成的社會中心價值體統(tǒng),走向了今天的社會文化沖突、兩端對立的狀況??梢哉f,在大的制度主義潮流中,社會科學對后面的這一去中心化趨勢沒有給予認真對待、解讀研究。
閱讀這本著作讓我想到了社會學關于世紀變遷的另外一本著作《差異的世紀》(Century of Difference:How America Changed in the Last One Hundred Years,Claude S. Fischer and Michael Hout 著)這一著作系統(tǒng)綜述了社會學關于20世紀美國社會方方面面變化的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學研究與史學研究風格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從不同視角對美國社會變遷做出了豐富的刻畫和分析。視角不同,側重點不同,描繪的圖景也不盡相同。正是這些不同的側面和不同的解讀,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一個社會和我們自身。多年前我為這本社會學著作寫過一個中文書評:社會學視野下的世紀社會變遷——讀費希爾和豪特《差異的世紀》,發(fā)表在《社會學研究》2008年第1期,供參考。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