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建設,是新時代做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的重要內容。近年來,四川省積極推動各民族文化傳承保護和創(chuàng)新交融,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取得了積極成效。本調研組深入8個縣市進行實地考察,綜合分析總結實踐經驗,并對進一步做好相關工作提出建議。

四川的實踐經驗

以重大項目實施為牽引。制定《四川省傳承發(fā)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十四五”重點項目規(guī)劃》,實施藏羌彝文化保護發(fā)展等重大項目,推進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四川段)建設,深入挖掘茶馬古道、紅軍長征、十八軍進藏等歷史遺跡,推動稻城皮洛遺址考古發(fā)掘和成果整理研究,加強宣傳闡釋;優(yōu)化文化建設布局,持續(xù)打造藏羌彝文化產業(yè)走廊,切實抓好國家級羌族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建設。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四川段)建設現(xiàn)場推進會上,與會者重走一段“長征路”。來源:四川日報

以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為主要抓手。調研組所赴地方均制定了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施意見、宣傳教育方案,包含了突出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等內容。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從愛黨愛國愛領袖、紅色資源挖掘與保護、重大史實保護利用、博物館建設、建筑風格規(guī)劃、網絡形象打造等方面制定了具體措施和任務清單,推進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建設。木里藏族自治縣在編制城鎮(zhèn)風貌規(guī)劃時,突出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

以國旗、國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等為重點內容。各地積極展現(xiàn)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讓國歌響起來、讓國旗升起來、讓黨徽亮出來,推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開展“學前學會普通話”行動,推動各族群眾享受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教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基礎更加牢固。

以節(jié)日民俗、地理標識、文化遺產等為基本元素。山水自然、文化遺產和群眾實踐,是各地突出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不竭源泉。如,汶川縣系統(tǒng)梳理大禹文化、古羌文化、大熊貓文化、姜維文化、大愛文化等,建設姜維城遺址、大禹祭壇等文化場所,處處可見文化標識。鹽源縣深入挖掘鹽文化、青銅文化、民族文化等文化資源,連續(xù)舉辦轉山轉海節(jié)等文化活動。松潘縣打造城隍廟會、笛廈(藏族傳統(tǒng)舞蹈說唱表演藝術)、畢曼(羌族多聲部民歌)歌節(jié)等民俗文化活動品牌,提升松潘作為“川西門戶”“唐蕃和親地”“茶馬互市集散地”的知名度。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 轉山轉海節(jié)現(xiàn)場。來源:四川文旅

以學校、村居(社區(qū))等為主要陣地。調研組走訪的多所學校、村居(社區(qū)),都將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融入學習、生活環(huán)境,通過整墻浮雕、經典成語展示等形式,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如,馬爾康第四小學設置文化、歷史、國防等多個主題長廊,展示天安門、故宮、大熊貓、長城等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甘孜藏族自治州實施“民族團結進家庭”行動,以農牧民家庭為主體,建立覆蓋全州6.5萬名公職人員和26.49萬個戶籍家庭常態(tài)聯(lián)誼機制。汶川縣布瓦村建設村情村史展覽墻,展示災后重建、脫貧攻堅和鄉(xiāng)村振興進程中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故事。

以主干道、廣場、文化公園、博物館、紀念館等為重點場景。各地精選政治性強、體現(xiàn)共同性、意蘊深厚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進行可視化展示。如,阿壩州依托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整合紅色遺址、革命文物和紀念館等資源,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為載體,開展“追尋中國夢、重走長征路”“百年奮斗路·青春心向黨”等主題活動,創(chuàng)設沉浸式場景,傳承紅色基因。馬爾康市打造以卓克基土司官寨為代表的紅色文化基地,建設吉崗擦擦博物館、阿爾莫克莎民居博物館等。汶川縣打造鍋莊廣場,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以影視、戲劇、詩歌、舞蹈、美術等為主要媒介。近年來,阿壩州推出《牦牛革命》《辮子魂》《紅色土司》等一批藝術精品;馬爾康市舉辦“阿來詩歌季”,打造《我的馬爾康》《嘉絨鍋莊》等文藝精品;涼山彝族自治州打造涼山火把節(jié)、國際戲劇節(jié)等文化品牌;鹽源縣舉辦鹽源青銅文化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學術研討會、瀘沽湖冬季陽光(詩歌)音樂季等活動。

推進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建設的建議

調研結果顯示,總體上看,四川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認同程度處于較高水平,特別是青年群體認知度較高。從傳播途徑看,仍以傳統(tǒng)方式為主,新興媒體備受期待。從變化趨勢看,中華文化符號認知度、文化自信、中華民族認同均在增強。從工作改進來看,在政策制定、資金保障、文化交流、協(xié)同合作等方面均有期望。

加強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構建,必須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系統(tǒng)思維,把握關鍵要素,統(tǒng)籌推進相關工作。一要突出時代性,深入挖掘歷史遺跡、文化遺存以及中華民族精神的共識性、歸屬性意象,結合新時代文化使命,建設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二要突出共同性,深入挖掘各民族文化內蘊的共同性。三是突出創(chuàng)新性,既要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傳統(tǒng)視覺符號,又要融入新的現(xiàn)代元素,擴大傳播效應。

建立完善體制機制。一是建立領導協(xié)調機制。縱向上,建立省、州(市)、縣三級聯(lián)動機制,成立工作小組,共同推動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建構。橫向上,充分發(fā)揮各級黨委宣傳部門協(xié)調作用,調動有關部門(單位)積極性,形成任務清單,明確牽頭單位、責任單位、完成時間。優(yōu)化督導機制,堅持規(guī)劃和考核并重,把構建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納入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目標考核評價體系。二是優(yōu)化保障機制,完善公共財政文化投入機制,加大各級財政支持力度,支持重點項目實施。在各類宣傳推介活動中,對相關主題文化藝術精品予以傾斜。三是優(yōu)化協(xié)同機制。推動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與現(xiàn)代科技、旅游開發(fā)、城鎮(zhèn)建設相融合,潤物無聲。四是完善社會參與機制,調動各方發(fā)揮資源優(yōu)勢和主觀能動性,鼓勵各類科研機構、社會組織自覺參與相關工作,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推動數(shù)據庫建設。一是開展系統(tǒng)的調研采風、挖掘整理和譜系研究,為開展相關工作提供視覺感知、視覺傳播、藝術呈現(xiàn)等方面的整體性認識。二是建立中華民族視覺藝術信息資源數(shù)據庫,用數(shù)字平臺記錄、保存并展示各民族在中華大地上同呼吸、共命運的圖像、音頻和視頻檔案。

構建標識體系。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按照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的原則,從服飾、景觀、器物、飲食等方面,提煉形成一批體現(xiàn)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精神的符號和形象標識體系。加強學術研究,深入闡釋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內涵與實質,夯實理論基礎,推進實踐工作。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索瑪花開》劇照。

鼓勵文藝創(chuàng)作。一是實施文化創(chuàng)意產品工程,制作體現(xiàn)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動漫、游戲及各類文創(chuàng)產品,既富有時代特色,又不斷滿足各族人民共同需求。二是實施影視劇創(chuàng)作工程,鼓勵影視制作公司創(chuàng)作反映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影視作品,厚植家國情懷。三是實施新媒體創(chuàng)作工程,用好各類新媒體平臺,吸引廣大網民共同創(chuàng)作和傳播體現(xiàn)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的新媒體產品,弘揚網絡正能量。

加強傳播和應用。一是建立相關宣傳、教育、普及機制,細化措施,將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廣泛應用于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等工作中,廣泛應用于文化惠民活動、國民教育和社會教育中。在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等公共文化服務場所,營造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傳播的立體場景。二是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總結推廣“學前學會普通話”經驗。

【調研組成員:楊穎(組長)、里昕、張義佼、拉馬文才、張鐠心、楊艷】

監(jiān)制 |肖靜芳

統(tǒng)籌 |安寧寧

編輯|牛銳 海寧 王琪

制作 |封煜靖

來源 |中國民族報

“分享”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