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站在田埂邊的寧國市霞西鎮(zhèn)虹龍村種糧大戶方毅,手里握著無人機遙控器,目光專注地盯著屏幕。隨著旋翼嗡鳴聲響起,載滿藥劑的無人機騰空而起,精準地在麥田上方劃出均勻的航線?!敖衲?月份我用流轉的800畝地種了小麥,以前人工打藥一人一天最多管6畝,現(xiàn)在用無人機,一小時就能覆蓋60畝,效率翻了10倍!”他擦了擦額頭的汗,語氣里透著自豪。除了無人機,他的“科技武器庫”里還有旋耕滅茬機、插秧機等現(xiàn)代化農用機械。

方毅的轉型之路并非一蹴而就。幾年前,他承包了村里200畝閑置土地,起初沿用傳統(tǒng)耕作方式,人力成本高,效益卻不明顯。一次參加市里組織的農業(yè)科技培訓后,他決定“賭一把”,貸款購置了第一臺無人機。“村里人當時都說我‘瞎折騰’,但第二年小麥畝產就漲到700斤,大伙兒才服氣?!比缃瘢暮献魃绮粌H吸納了20多名村民就業(yè),還帶動周邊5個村推廣機械化種植。站在田邊,他指著遠處正在作業(yè)的播種機感慨:“滅茬、播種、覆土一條龍,200畝地兩天就能搞定。擱以前,這得幾十號人干上大半個月!”

科技的“翅膀”不僅讓生產效率飛躍,也讓田間管理更加精細化。在虹龍村另一片麥田里,寧國種植業(yè)中心技術員袁煒蹲下身,撥開一叢麥苗,仔細查看根系和分蘗情況?!靶←溡堰M入拔節(jié)前的關鍵期,最近氣溫忽高忽低,化肥必須選在日均溫穩(wěn)定在5℃以上的時段,弱苗要早施‘偏心肥’,旺苗得控肥控水?!彼贿呄驀鷶n的農戶講解,一邊用手機展示土壤監(jiān)測數(shù)據(jù),一旁的農戶連連點頭:“以前全憑經驗,現(xiàn)在有數(shù)據(jù)‘把脈’,心里踏實多了!”

這股科技春潮的背后,是政策與市場的雙重推動。據(jù)了解,2024年該市財政累計投入400萬元補貼智慧農機購置,舉辦培訓20余場,培育出多個像方毅這樣的科技型種糧大戶。為進一步打通科技服務“最后一公里”,寧國市還創(chuàng)新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從農技部門選派技術骨干組成“春耕特遣隊”,分片包干駐村指導。這些特派員不僅帶來最新的農業(yè)科研成果,還針對小麥赤霉病防治、節(jié)水灌溉等難題開展專項培訓,為農戶解決了不少種植難題。(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