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歷史非虛構(gòu)作品《賭注:海難、叛變和謀殺的故事》,通過200多年前的一起英國戰(zhàn)艦上發(fā)生的海難、叛變和謀殺事件,揭開了人類離開文明海岸之后的人性秘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歷史非虛構(gòu)類的現(xiàn)象級暢銷書

《賭注》是著名非虛構(gòu)暢銷書作家大衛(wèi)·格雷恩(David Grann)的新作,英文版2023年一經(jīng)出版,立即登頂《紐約時報》暢銷書榜,蟬聯(lián)26周榜首,在美國一年內(nèi)銷售超過100萬冊。該書也迅速風靡全球,據(jù)出版方稱,在非虛構(gòu)作品銷量一向較少的法國也賣出超過10萬冊。

本書出版后也備受媒體好評,《紐約時報》《紐約客》《時代》《柯克斯書評》《經(jīng)濟學人》等眾多著名媒體均將其列入年度圖書榜單。美國前總統(tǒng)奧巴馬更是兩度推薦 —— 分別列入他的夏季閱讀書單與年度書單。普林斯頓大學學院院長、英語系教授吉恩·賈瑞特(Gene Jarret)則將本書列入該校學生的夏日閱讀書目。

《賭注》還獲得了著名讀書網(wǎng)站Goodreads2023年歷史傳記類年度讀者選擇獎。在美國圖書館員首次聯(lián)合評選的“圖書館員獎”Libby Book Awards中,《賭注》奪得非虛構(gòu)類大獎。

在《賭注》出版前,其影視版權(quán)已被好萊塢導演馬丁·西科塞斯與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買下——這對黃金搭檔曾將格雷恩前作《花月殺手》搬上銀幕并斬獲多項大獎。盡管《賭注》尚未開拍,但其電影條目在豆瓣網(wǎng)已吸引超 800 人標記“想看”,足見全球影迷與歷史愛好者的期待。

《賭注》之所以備受關(guān)注,是因為它作為一部非虛構(gòu)歷史作品,精彩程度不遜于任何一部暢銷小說。不止一家媒體評論中將其比作文學經(jīng)典《蠅王》和《羅生門》的結(jié)合?!顿€注》在懸念迭起的戲劇性敘事中徐徐展開著名的真實海難事件,讀者能沉浸式體驗到海洋冒險生活的殘酷,見識或堅毅或陰狠的復雜船員形象,目睹荒島求生中種種與饑餓抗爭、與人性斗爭的險峻場景。誠如《洛杉磯時報》評論的:“這個故事證明了人性可以墮落得多么徹底,同時也展現(xiàn)了人類忍耐力的極限?!?/p>

驚濤駭浪中的“人性大審判”

《賭注》引人注目的力量首先來自離奇的真實事件本身,該事件的“關(guān)鍵詞“就是本書的副標題:海難、叛變和謀殺。

1742年,一艘用木頭和布料拼湊而成、眼看隨時都會散架的船被沖上巴西海岸。船里有30個骨瘦如柴的人,奄奄一息。他們有一個震驚世人的故事要講。他們是英國皇家海軍戰(zhàn)艦“韋杰號”海難的幸存者。這艘戰(zhàn)艦于1740年離開英國,在秘密追趕滿載金銀財寶、人稱“所有海洋最偉大的獎賞”的西班牙大帆船時,在一個荒島失事了。船上本來有大約二百五十名船員,145人死于沉船事故,幸存船員困在島上,饑寒交迫。數(shù)月后,他們造了這么一艘破破爛爛的船,歷經(jīng)一百多天,在風暴肆虐的海上航行了將近3000英里。人們像迎接英雄一樣向他們致意。

然而,六個月后,另一艘更破、更小的船在智利靠岸,船上只有三名韋杰號失事人員,他們講述的故事完全不同,且堅稱在巴西上岸的那30個海員不是英雄,而是叛徒。而前一組人此時也反過來指控這三個人,說他們是暴虐、兇殘的高級軍官及其幫兇。

在諸多細節(jié)被披露之后,事情逐漸明朗,原來在島上被困期間,船員們陷入了無政府狀態(tài),就快餓死的人們形成不同團伙,為爭奪這片荒蕪之地的統(tǒng)治權(quán)而相互爭斗,直至發(fā)生了最黑暗的事情。

關(guān)于叛變和謀殺的指控層出不窮,到底誰說的是真話?英國海軍部因此召集了一場軍事法庭審判。這場審判的賭注是這些幸存者的命——無論是誰,如果被法庭認定有罪,都可能會被絞死。

《賭注》作者大衛(wèi)·格雷恩以高超敘事技巧提煉浩如煙海的歷史檔案,重現(xiàn)了 18 世紀英國戰(zhàn)艦的隱秘世界。書中對海洋風暴中人類抗爭的描繪、對荒島絕境中人性墮落的刻畫、對法庭審判的還原,均可與文學經(jīng)典媲美。

本書為讀者帶來了無與倫比的閱讀體驗,同時揭示了韋杰號海難背后更深層的意義——接受審判的不僅是卷入事件的船長和船員,還有“帝國”這一概念本身。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歷史非虛構(gòu)寫作的新標桿

近年來,國內(nèi)歷史非虛構(gòu)寫作和閱讀熱潮持續(xù)升溫,讀者對真實歷史故事的渴望與日俱增。從馬伯庸《顯微鏡下的大明》對明代民間稅案的考據(jù)型重構(gòu),到李碩《翦商》對上古文明的顛覆性解讀,非虛構(gòu)作品正以 “歷史的溫度” 打破傳統(tǒng)史學的冰冷框架。這種趨勢的背后,是讀者對真實敘事的深層需求——既希望觸摸歷史肌理,又期待文學化的沉浸體驗。

這種寫作手法的核心,在于將歷史檔案轉(zhuǎn)化為吸引讀者的文學素材,并以高妙的敘事方法將素材組織為扣人心弦的故事,讓塵封的歷史事件重獲生命。

《賭注》作者大衛(wèi)·格雷恩正是公認的歷史非虛構(gòu)寫作大師。他的《花月殺手》和《迷失Z城》均登上過《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榜首。其中,《花月殺手》的全球銷量超過300萬冊,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并榮獲愛倫·坡獎,是歷史非虛構(gòu)領(lǐng)域的標桿性作品。

在《賭注》中,大衛(wèi)·格雷恩再次以自己的高超技法證明了他將冷僻史實轉(zhuǎn)化為扣人心弦故事的非凡敘事能力。

格雷恩的寫作扎根于嚴密的史料考證之上,從書后數(shù)百個注釋和文獻來源印證了《賭注》扎實的一手史料基礎(chǔ)。格雷恩將船員的日記、海軍報告與軍事法庭記錄并置,讓讀者在不同視角間自由切換,始終置身于真相未定的張力中。

格雷恩還對事件中的可怕荒島做了實地踏訪,看到了當年饑腸轆轆的海員吃下的海藻和野芹,他還對歷史和航海專家做了大量訪談。以此為基礎(chǔ),格雷恩精準還原了18世紀帝國擴張背景下的海軍遠征細節(jié),也有把握對海上風暴、荒島求生等情境做文學性的氛圍渲染。從冰冷刺骨的海風,到斑駁腐壞的船艙、刺鼻的疾病氣味,再到荒島叢林中草木搖曳的關(guān)于叛變與謀殺的低語,格雷恩以電影般的鏡頭感重構(gòu)了每一幕危機,令讀者好像戴上了VR眼鏡,深入歷史,親身參與這場海難、叛變和謀殺事件。

在敘事結(jié)構(gòu)上,格雷恩則展示了他講故事的天才?!秱惗貢u》的評論文章指出,《賭注》在敘事線索的編排上有意打破時間線性結(jié)構(gòu),突出每章主題:“每一章都以某個單一事件或主人公為中心,通常通過他們的眼睛來觀察——作者在此巧妙地引用和轉(zhuǎn)述同時期的資料。它總是以一幅引人注目的畫面或一個戲劇性的場景開始,并往往以一個懸念結(jié)束。此外,每一章節(jié)本身又再由多個更短的故事組成……這種場景之間的不斷切換,幾乎給人一種電影般的體驗?!?/p>

從一場海難窺見人類文明最真實的鏡像

在扎實史料和高超敘事手法推動下,讀者在歷史與人的命運之間反復震蕩。每一次高潮迭起的海上風暴描寫,都緊接對生還者心理掙扎的剖析,讓讀者看到人類對苦難可以忍受到什么程度;在殘酷荒島上文明規(guī)則分崩離析及權(quán)力斗爭的過程中,時時不忘提醒讀者人性究竟會墮落到怎樣的深淵中去;在法庭審判的沉重板塊中,又穿插關(guān)于“忠誠”與“背叛”的命題思考,讓讀者在情緒波動中體會人性的復雜。

最終,《賭注》通過多視角敘述揭示了歷史記憶的復雜性與建構(gòu)性,并將荒島暴行背后的潛流揭示出來——那就是歐洲參與殖民擴張、征服與掠奪的帝國主義。英國《衛(wèi)報》評論道:“《賭注》之美猶如一張巨大的風帆徐徐展開……作者用他的敘事望遠鏡審視著帝國的殘暴、種族主義、官僚的冷漠以及人類赤裸裸的貪婪……”讀者最終會發(fā)現(xiàn),《賭注》不只是一次海上災難事件的重建,更是一部關(guān)于人性和歷史真相的思考之作。

編輯:黃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