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亞太日報 彭子佳

據BBC報道,蓋洛普民調顯示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率跌至 46%,創(chuàng) 25 年最低,而同情巴勒斯坦的比例升至 33% 的歷史高點。這個曾經被視為 “牢不可破” 的盟友關系,正經歷自 1948 年以來最深刻的民意地震。從白宮決策層的戰(zhàn)略權衡,到年輕選民通過社交媒體重塑認知,這場轉變正在改寫中東地緣政治的底層邏輯。

皮尤研究中心追蹤顯示,2022-2025 年間,美國對以色列的負面看法從 38% 飆升至 53%,其中 30 歲以下群體的反對率達 61%。這種轉變呈現顯著的代際與政黨分化:民主黨支持者中僅 28% 表示支持以色列,較 2020 年下降 22 個百分點;而年輕共和黨人(18-49 歲)的支持率從 65% 暴跌至 43%,成為保守陣營中 “倒戈” 最快的群體。TikTok、Instagram 等平臺成為新一代信息主戰(zhàn)場。

2023 年加沙沖突期間,#GazaUnderAttack 話題獲得 370 億次瀏覽,年輕用戶通過無人機航拍視頻、醫(yī)院實時畫面,構建起與傳統媒體不同的敘事框架。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研究顯示,Z 世代獲取巴以沖突信息的 68% 來自用戶生成內容(UGC),而這一群體對以色列的好感度較 2019 年下降 41%。

與此同時,阿拉伯裔美國人的政治影響力顯著上升,密歇根州、加利福尼亞州等搖擺州中,63% 的阿拉伯裔選民將以政策作為投票的核心考量。2024 年大選中,拜登在底特律阿拉伯社區(qū)的支持率較 2020 年下降 35%,直接導致該州 16 張選舉人票的歸屬出現懸念。

1948 年杜魯門頂著國務院和中情局的壓力,在以色列建國 11 分鐘后即予承認,背后是猶太選民的政治壓力與大屠殺后的道德愧疚。當時的民意調查顯示,63% 的美國人支持猶太人建國,這一數據在 1967 年六日戰(zhàn)爭后升至 82%,奠定了美以同盟的民意基礎。

1967 年戰(zhàn)爭后,美國將以色列視為 “中東不沉的航空母艦”,年均軍援從 1968 年的 2 億美元激增至 1985 年的 30 億美元。這種戰(zhàn)略綁定在 2003 年伊拉克戰(zhàn)爭達到頂峰 ——92% 的共和黨人支持對以無條件援助,而民主黨的支持率也高達 78%。

2017 年特朗普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2020 年推動 “亞伯拉罕協議”,這些親右翼政策導致美國猶太人內部分裂:改革派猶太教會(占美國猶太人口 70%)的支持率從 2016 年的 65% 降至 2025 年的 32%,保守派猶太社團成為僅剩的支持堡壘。

在華盛頓的以色列大使館前,支持與反對的示威者隔街對峙,前者舉著 “Never Alone” 的標語,后者揮舞著 “Free Gaza” 的旗幟。這場持續(xù) 77 年的同盟關系,正站在歷史的轉折點上。正如前美國駐以大使丹尼爾?夏皮羅所言:“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從未消失,只是從‘盲目的忠誠’進化為‘清醒的伙伴關系’?!?/p>

當年輕一代通過手機屏幕重新定義正義,當政策制定者在選票與戰(zhàn)略間艱難權衡,美以關系的未來,或許不在耶路撒冷的城墻下,而在 Zoom 會議的屏幕里,在 TikTok 的算法中,在每一張充滿爭議的選票中。

注:本文為亞太日報原創(chuàng)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