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得位正,需要具備以下三點:
1.不是亂臣賊子。亂臣賊子得到的天下,往往是被人鄙視的,比如司馬氏建立的晉朝,一直到現(xiàn)在都被人鄙視。這樣的王朝即便統(tǒng)一了天下,也被人鄙視,這是典型的造反,得位肯定不正。
其實這里還是有一個矛盾的事,沒有哪個皇帝不是舊王朝的臣子,也就是說較真一點的說,都是亂臣賊子,但如果新王朝建立者不是舊王朝比較重要的臣子,則不應該算作亂臣賊子。比如漢太祖劉邦,雖然也是秦朝的臣民,但他并不是秦朝的重臣,只是一個泗水亭長,不值得一提的官職。
2.新王朝深得民心。舊王朝覆滅到新王朝建立的過程,如果是救民于水火,那么,這個新王朝就是得民心的。

這里也應該問題,古代的帝王大都出身于地主階層,根本就不太可能關注底層老百姓的生活,他們大部分是由大地主扶持的,也會利用手里的權力為支持他的地主階層服務,因此得不得民心,主要考慮是否順應地主階層之意,同時,對老百姓施仁政。
3.得位較為道德。爭天下,基本都不是道德的,但是假如能夠師出有名,就顯得很道德。比如,舊王朝殘暴,皇帝昏聵再加上奸臣、宦官當?shù)?,大失民心,這樣的王朝就應該滅亡。
歷史的秦朝末年、隋朝末年和明朝末年等,都出現(xiàn)了較大規(guī)模的農(nóng)民起義,這足以說明,這些王朝末年已經(jīng)不得人心,滅掉這些王朝,相當于替天行道,不僅沒有道德問題,而且還是很符合道德的。

一、西漢
西漢建立者是劉邦,劉邦只能算是秦朝的小官吏,根本接觸不到秦王朝的核心層,談不上背叛和亂臣賊子,而劉邦在亂世中起事還有一點是順應民意。秦朝的暴虐和法律嚴酷,使得各地的農(nóng)民義軍揭竿而起,秦朝在義軍的沖擊下滅亡。
二、東漢
東漢不是接著西漢來的,如果是接著的,劉秀就屬于謀朝篡位了。西漢是被王莽的新朝代替的,而劉秀作為宗室把漢朝給恢復了,因此,他的得位非常的正。

三、元朝
元朝滅金、滅南宋,完全是實力的體現(xiàn),就是足夠強大了,依靠武力奪取天下。說的直接點,元朝的實力具備了統(tǒng)一天下的條件,而蒙古又不能簡單的說是金人的臣屬,直接是較為獨立的藩屬。蒙古也不是在背后捅刀子,而是金人欺辱他們在先,他們這種打下來天下的方式就更有說服力。
四、明朝
明朝得位最正,歷來沒有爭議,平民出身的朱元璋,推翻了進入中原的元朝,恢復了漢人對漢地的統(tǒng)治。新建立的明朝顯然比過去的元朝更得民心,除掉殘暴的舊王朝,也沒有所謂道德問題,得位已經(jīng)是正的不能再正了。

五、清朝
對于清朝得位之正,很多人不理解,其實,清朝得位也是很正的。清朝歷史上屬于不屬于明朝版圖存在爭議,但是絕對不是明朝實控,清朝皇帝的先人,很難被稱為明朝的臣屬。
后來的清朝得不得民心,其實真不好說,在一些政策上肯定也激起了不滿,但清朝還是在入主中原不太長時間,還是出現(xiàn)了康乾盛世,也算是很厲害的,基本可以算作不失民心。如果沒有近代以來西方的船堅炮利,清朝可能會存在更長時間。
清朝改朝換代道德不道德,這個其實更好說了,明朝又不是清朝滅的,清朝屬于趁亂奪的天下,無所謂道德問題。如果把吳三桂算作明朝將領的話,清朝入關,可以算作替明朝報仇,所以清朝在建立大一統(tǒng)王朝的過程中,不存在道德問題。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