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以前說過,日本的“寬永通寶”銅錢在收藏市場上很常見,而且多數(shù)價格比較便宜,量大管飽,因此,往往成為銅錢收藏愛好者的入門藏品。在實際收藏中,和“寬永通寶”地位相當?shù)倪€有另一種日本銅錢——“文久永寶”。

在江戶幕府統(tǒng)治末期,日本社會上流行使用“天保通寶”當百大銅錢,大量的“寬永通寶”小平錢被熔化用來鑄造天保大錢,導致民間小額錢幣極度短缺,影響經(jīng)濟活動。再加上“倒幕運動”爆發(fā),軍費需求激增,幕府不得不通過一些經(jīng)濟手段來應對這種局面。

天保通寶大錢
從萬延元年(1860年)開始鑄造的寬永通寶精鐵當四錢在流通使用中的評價不佳,而且因鑄造成本增加不劃算,因此統(tǒng)治者決定將當四錢的材質(zhì)恢復為銅,又因為銅的產(chǎn)量不滿足使用要求,因此,新發(fā)行的銅當四錢是輕質(zhì)減重縮水版的。
孝明天皇文久三年(1863年),幕府統(tǒng)治者通過回收“寬永通寶”等重量大的舊錢,鑄造了相對于舊錢重量輕的“文久永寶” ,又稱“文久錢”。需要注意的是,文久永寶基本上是銅合金鑄造的,但也有鐵制鑄幣存在,屬于極少數(shù)現(xiàn)象,以下行文忽略之。
“文久永寶”銅錢鑄于江戶、深川的“銀座”及淺草的“金座”,有小平錢、當四、當五十及當百幾種規(guī)格,其中,1文小平錢和“當百”、“當五十”的大型幣屬于文久永寶的試鑄幣,以下行文從略。常見的文久永寶為“當四”錢,直徑為0.9寸(約2.7厘米),重量約3.375克。

文久永寶當四錢
所謂的“當四”,顧名思義,就是一枚“文久錢”的價值相當于四枚“寬永通寶”小平錢的價值,而“當四”的文久錢重量有的比一枚“寬永小平錢”還輕,如此操作,進出之下就為統(tǒng)治者攫取了大量的利益。
“文久永寶”銅錢仍舊采用“方孔圓錢”的形制,錢正面為漢字“文久永寶”,背面刻著與“寬永通寶”黃銅當四錢相同的“十一波”水波形圖案。

寬永通寶當四錢
“文久永寶”錢面的文字有三種寫法,分別出自不同的“能筆幕閣(擅長書法的幕僚)”之手。
其中,文字為楷體“文久永寳”的出自小笠原長行,被稱為“真文版”,由銀座鑄造;文字為行草字體“攵久永寳”,且“文”字寫作“攵”的出自板倉勝靜,被稱為“草文版”,由金座鑄造;文字中文久永寶的“寳”字為簡化字”寶“的出自政事總裁松平慶永(又名松平春岳),被稱為“玉寶版”或者“略寶版”,也是由金座鑄造。

草文版、真文版和玉寶版三種文久錢
根據(jù)明治時代日本造幣局的分析數(shù)據(jù),文久永寶的材質(zhì)大致為銀0.060%、銅83.107%、鉛11.227%、錫3.217%、鐵0.269%、銻0.489%、砷1.500%、硫0.387%。
文久永寶發(fā)行之初,雖然統(tǒng)治者下達了用“文久錢”完全代替舊的當四”寬永錢“的命令,但并沒有得到廣泛遵從,在慶應元年閏5月(1865年),寬永通寶當四錢能換一文鐵錢12枚,而文久永寶只能換8枚。
明治天皇掌握實權后,于慶應3年(1867年)進行了貨幣制度改革,并停止鑄造文久永寶。
以寬永通寶1文鐵錢為基準,當時市面行情大概為寬永通寶一文小平錢能換10-12枚鐵錢,寬永通寶黃銅當四錢能換20~24枚鐵錢,文久永寶當四錢能換15~16枚鐵錢,天保通寶大錢能換80~96文鐵錢,寬永通寶鐵質(zhì)當四錢則只能換2枚鐵小平錢。

寬永通寶鐵質(zhì)小平錢
以上行情為基礎,按照一兩=10000文的標準,明治政府規(guī)定日本舊有的的通行錢幣與新貨幣的價值折算如下:
寬永通寶銅一文錢=1厘;寬永通寶黃銅當四錢=2厘;文久永寶=1.5厘;天保通寶=8厘;寬永通寶鐵質(zhì)當四錢:8枚為1厘;寬永通寶鐵質(zhì)小平錢:16枚為1厘。
其中,鐵錢在明治6年(1873年)事實上停用,到明治30年在法律上也喪失了貨幣資格,天保通寶在明治24年(1891年)年末停止了通用,但文久永寶與寬永通寶銅錢雖被逐步回收,但仍在日本民間流通至20世紀50年代 。
文久永寶是日本發(fā)行的最后一種”方孔圓錢“,據(jù)估計總鑄造量約9億枚。流通錢多為草文版,存世量巨大,收藏市場上塊兒八毛一個,而真文版、簡寶版數(shù)量相對較少,至于母錢等特殊版本則存世稀少,價值高昂。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