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chuàng)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有情眾生,業(yè)力所系,如影隨形,不可轉移。"《阿含經》中如是說。世間夫妻之緣,皆由前世因果而聚,非無因而來。
有些夫妻恩愛一生,有些卻中途分道揚鑣;有些相敬如賓,有些卻爭吵不休。
古人云:"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夫妻之間的聚散離合,是否真如佛法所言,與"業(yè)力"息息相關?
若一方執(zhí)意要替對方消業(yè),看似情深意重,實則是否反會導致緣分減?。?br/>因果循環(huán),業(yè)報不虛,這其中又有何玄機?

相傳在佛陀住世之時,王舍城中有一對恩愛夫妻,男名善明,女名慧凈。
二人情深義重,相濡以沫二十余載,在城中頗有賢德之名。
一日,善明外出歸來,面色凝重,眉頭緊鎖。
慧凈見狀,輕聲問道:"夫君今日為何愁容滿面?可是遇到了什么煩心事?"
善明沉默片刻,嘆息道:"今日在市集,遇見一位相師。他看我面相,言道我命中有一大劫,若不化解,恐有性命之憂。"
慧凈聞言,心急如焚:"那相師可有說如何化解?"
善明搖頭:"他說此劫難解,除非有人甘愿替我承擔。"
慧凈不假思索,立即說道:"我與你結為夫妻,同甘共苦多年,你的劫難由我一同承擔。"
善明連忙阻止:"這怎能行?若真有劫難,我寧愿獨自面對,豈能連累于你?"
慧凈執(zhí)意道:"夫妻一體,你的業(yè)障便是我的業(yè)障,我替你消業(yè),不過是轉移而已,又有何妨?"
兩人各持己見,爭執(zhí)不下。

適逢佛陀率眾比丘到王舍城托缽乞食,慧凈得知后,立刻前往請教。
竹林精舍內,慧凈向佛陀叩首,將夫妻二人的爭執(zhí)一一道來,懇請佛陀開示。
佛陀慈眼看著慧凈,和藹道:"善女人,你可知因果之理?"
慧凈回答:"世尊,弟子略知一二。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因果循環(huán),報應不爽。"
佛陀微微頷首:"善哉,善哉。那么你可知夫妻緣分從何而來?"
慧凈思索片刻,答道:"弟子愚鈍,請世尊慈悲開示。"
佛陀目光如水,緩緩道來:"夫妻緣分,源于前世因緣。有的是善緣聚會,有的是惡緣糾纏,有的則是債務牽連。無論何種緣分,皆有其因果在。"
慧凈聽得專注,佛陀繼續(xù)說道:"若是善緣聚會,兩人相處和睦,互相成就;若是惡緣糾纏,則互相折磨,共業(yè)難解;若是債務牽連,則一方為另一方付出,直至業(yè)障清償完畢。"
慧凈好奇地問:"那么我與善明,是何種緣分?"

佛陀微笑道:"你們前世曾共修菩提,互相扶持,種下善因,今世方得善緣相聚。但你可知,即便是善緣,若處理不當,也會轉為惡緣。"
慧凈驚訝地問:"為何會如此?善緣怎會變成惡緣?"
佛陀語重心長地說:"夫妻之間互相消業(yè)看似慈悲,實則違背天理。每個人的業(yè)力如影隨形,不可轉移。若執(zhí)意要替對方消業(yè),非但不能真正消除業(yè)障,反而會使兩人緣分漸漸減薄。"
慧凈不解:"這是為何?夫妻本應互相幫助,共渡難關,為何替他消業(yè)反而不好?"
佛陀看了看身旁的阿難尊者,又看向慧凈:"業(yè)力如種子,種在誰身上,就在誰身上結果。你替他消業(yè),實則是把自己的福德轉給他,而他的業(yè)障只是暫時被壓制,并未真正消除。久而久之,你福德耗盡,他業(yè)障仍在,兩人緣分自然會漸漸疏遠。"
慧凈若有所思:"那我們夫妻該如何相處,才不會減損緣分?"
佛陀慈悲地說:"真正的慈悲,不是替他人承擔業(yè)障,而是教導他如何面對自己的業(yè)力,從中學習成長。業(yè)力顯現時,正是消除的最佳時機。躲避不是辦法,唯有面對,才能真正解脫。"
慧凈聽了,似有所悟,又似有所惑。
沉思良久,她又問道:"世尊,若夫妻之間不能互相消業(yè),那面對災厄該如何相處?尤其是像善明這樣命中有大劫之人?"

佛陀目光深邃:"你們可以共同修行,積累福德,以福德的力量來化解業(yè)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六度萬行,若能精進不輟,自能消弭業(yè)障,增長福德。"
慧凈聽完佛陀的開示,眼中閃爍著淚光:"世尊,若真如您所言,夫妻之間不能互相消業(yè),那我與善明相守一生的誓言,豈不是要受業(yè)力的擺布?難道我眼睜睜看著他受苦,卻無能為力嗎?"
佛陀的目光如同穿透時空,看向慧凈的靈魂深處:"善女人,你可知夫妻之緣有幾層境界?
尋常夫妻止于情愛,賢德夫妻進于責任,而真正的菩提道侶,則是明了因果,共證菩提。
你與善明二十載恩愛,可曾想過,若一方執(zhí)意替對方消業(yè),看似情深,實則埋下禍根?
若你真愛他,為何不教他如何自渡,而是代他受苦?這其中奧妙,非三言兩語可盡。你可愿聽我道破天機?"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