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7歲的清華博士榮鑫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卻選擇了在異國他鄉(xiāng)從8000米高空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更令人震驚的是,當這個消息被他的父母知道,父母竟然拒絕為兒子收尸,并冷漠地說:“就讓他死在美國吧!”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讓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變成這樣?
榮鑫的父母都是大學教授,他從一出生起就被寄予了厚望,而他也沒有辜負父母的培養(yǎng),一路高歌猛進,考入了清華大學自動化系。
在大學四年之后,榮鑫為了追求更好地發(fā)展,想要出國學習深造。可是其父母卻認為,留在國內(nèi)才是正確的選擇。
從小到大,榮鑫的生活全都是聽從父母的安排,可這次事關自己的夢想和前途,他第一次和父母出現(xiàn)了分歧,堅持要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
這件事也成了榮鑫和父母決裂的引線。

在美國的幾年間,榮鑫不僅在學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還邂逅了美好的愛情,找到了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女友,準備結婚定居美國。
可對此,他的父母卻激烈反對,要求他必須盡快回國,在國內(nèi)結婚定居。
榮鑫極力解釋,說在美國對于學術研究很有幫助,工作機會也更多,職業(yè)前景會更好。
可是他的父母并不認同這樣的觀點,三番兩次打電話催他回國。
在事業(yè)和家庭的雙重壓力之下,榮鑫越來越焦慮、疲憊,心理狀態(tài)出現(xiàn)了很大問題。

終于,榮鑫來到了一家常去的飛行俱樂部,駕駛飛機起飛后,從8000米高空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當消息通知到國內(nèi)的父母時,兩位老人也是干脆說出了開頭那番話,只當自己從沒生過這個孩子。
這件令人唏噓的事在網(wǎng)上也引起了一波討論,有人認為榮鑫當初選擇了遠離父母,最后落得這個下場同樣也是他自己選擇的結果。
也有人認為,榮鑫的一生沒有自己做過選擇,唯一一的選擇也被父母不斷逼迫,這明明是教育的可悲。

我們都知道,貓咪作為一種非常膽小的動物,突然更換生活環(huán)境、物體摔落的巨大聲響等等都可能使貓咪產(chǎn)生應激行為。
而人類同樣也是有應激行為的,在和從前的一個來訪者談心時,她說:
“我不能和我爸爸待在一個屋檐底下,現(xiàn)在偶爾見一次還好,以前在家里只要見到我爸爸,我就會一下子呼吸急促、心跳劇烈、開始恐慌煩躁。”
“我會一直一直想著他在家這件事,坐立不安;只要他和我說上一句話,我就會忍不住大喊大叫,憤怒、激動,不知所措。”

然而究其原因,是位來訪者在小時候不止一次遭受了父親的毆打,在她長大后,父親雖然很少打她,但是會對她的行為指手畫腳,動輒責罵。
在應激行為出現(xiàn)的前幾天,她剛剛目睹了爸爸把媽媽推倒在地拳打腳踢。
在我們的生活中,經(jīng)常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刺激;
而心理應激就是個體在刺激作用下由于主觀要求與客觀能力條件并不匹配而產(chǎn)生的一種適應性緊張反應。
而面對這樣的緊張反應,我們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尋求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幫助,在其他人的鼓勵和安慰中重拾我們的信心和平衡感。

或許有人想問,開頭事例中的榮鑫為什么一定要反抗父母來到美國,又為什么要選擇自殺而不是回到父母身邊來減輕痛苦呢?
這其實是一個兩難的選擇,就像那個流傳許久的死亡問題:“媽媽和老婆掉進水里,你先救誰”一樣,無論選擇哪一個,都會帶來無盡的痛苦。

勒溫心理學理論中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心理場,“場”借用了物理學的名詞,而心理場的意義就是:
一個人過去積累的經(jīng)驗、現(xiàn)在生活的感受以及對未來的期望,簡單來說也即為一個人的閱歷經(jīng)驗或認知結構。
每個人的心理動力場都是在動態(tài)變化、不斷擴展的,同時也高度區(qū)別于其他人的心理場。
如果你的心理場被其他人所操縱,持續(xù)失去著自我價值感和控制感,那么這樣的心理場發(fā)展是不會健全完備的。
認知會產(chǎn)生缺陷、閱歷會有所缺失、夢想和目標也會完全背道而馳……

就如同泰戈爾所說:“我的心是曠野的鳥,在你的眼睛里找到了天空?!?/p>
或許我們?nèi)鄙俚牟⒉皇怯H情之間愛的傳遞,而是互相的理解和包容。
不要試圖控制你的孩子,因為你可怕的控制欲,可能正在毀掉孩子...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