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發(fā)布了消息,何副總理過幾天訪問瑞士期間,將會和美國財政部長進行談判。僵持了一個來月之后,中美雙方要開始談判了。
其實,從5月2號,我們對外的口風由再三辟謠“中美雙方?jīng)]有接觸,沒有談判,沒有通電話”,用冷屁股來貼川寶的熱臉,轉(zhuǎn)變成敘述“美方多次向中方傳遞信息想談”時,應該就是一個把策略轉(zhuǎn)變成邊打邊談的信號了。
到了4號那天,對外發(fā)布的聲音進一步轉(zhuǎn)變成“正評估是否與美方進行談判”這樣更為積極和確定的信號時,資本市場已經(jīng)開始提前興奮起來了。那幾天中國大陸在放假,港股、美股里的中概股、A50期指和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都開始拉升。
今天算是利好兌現(xiàn)了,商務部明確地表示:“中方對美方信息進行了認真評估。在充分考慮全球期待、中方利益、美國業(yè)界和消費者呼吁的基礎上,中方?jīng)Q定同意與美方進行接觸?!?/p>
前面我們不是不著急談嗎,為啥現(xiàn)在又同意談了呢?其實,不管是打還是談,出發(fā)點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那就是維護自己的利益,但方法和手段卻不是固定的,怎樣有利就怎樣來。
如果這個階段上上對抗對我們比較有利,那就先角角力;如果當下談一談緩和一下比較好,那就試著緩和一下。時間還長著呢,結論還是和上一次一樣,這一次可能要玩很久,大家要有一定的心理準備。
因為事實上中國和美國發(fā)展到現(xiàn)在這個階段,已經(jīng)不可能談個幾輪簽幾份協(xié)議,從此就沒有矛盾沒有對抗 ,像川寶說的那樣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中國想要發(fā)展得更好,而美國認為這威脅到它老大的地位,因此千方百計不容許我們發(fā)展。這樣的矛盾,肯定不是簡簡單單,聊一聊就能解決的,注定是一場長期的糾纏與角力,一直到兩邊分出明顯的高下,不再有斗下去的意義為止。
從我們中國人的角度,當然是希望中國贏,希望我們成長得更快一點,順利完成超越。

但這個角力的周期,注定是比較長的,也許是十幾年,也許是幾十年。期間摩擦的烈度,能夠不造成過于嚴重的損害,不上升到擦槍走火的程度,就已經(jīng)是很大的歷史幸運了,這需要兩邊都有充分的智慧和自我的克制。
所以有沒有結果另說,但談一談總是可以緩解一下緊張的氣氛,可以在對抗的同時,形成一些局部的妥協(xié)與合作。145%的關稅疊到兩邊頭上,肯定是兩邊都要受損害的,雖然有人受損重一點,有人輕一點,但損害是一定存在的。
前面一個月近乎脫鉤的狀態(tài),互相都感受過壓力了,對可能產(chǎn)生的后果已經(jīng)有比較具象的認知了?,F(xiàn)在趕在他們存貨耗光之前,以及六月份天量美債到期之前,同意接觸,坐下來聊一聊,事實上就是很大的誠意了,就是很愿意先緩和一下,大家繼續(xù)朝前走,讓時間來選擇到底誰才是它的朋友。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