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2025年第一季度財報出爐,成績很差。
對此,我毫不意外。
中影的2025年第一季度15頁財報中,下面這段話耐人尋味:
"公司主出品的由金庸經典武俠作品改編創(chuàng)作電影《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展現了中華傳統(tǒng)俠義精神與家國情懷;‘唐探’系列電影《唐探1900》延續(xù)喜劇與懸疑的故事主線,取得春節(jié)檔票房第二名;合家歡電影《熊出沒·重啟未來》開啟末日科幻之旅,以85.0分獲2025 年
這段話啥意思呢?
《唐探》和《熊出沒》靠票房和口碑證明自己的商業(yè)價值,而《射雕英雄傳》只能靠愛國情懷。說得好聽是弘揚文化傳統(tǒng),說得直白點,是拍給股東看的“主旋律IP”。
有意思的是,在春節(jié)檔同樣虧損的影視公司博納,果斷取消了投資《神雕俠侶》的計劃。
愛國情懷當然無價,但電影首先是商業(yè)藝術。
值得一提的是,《唐探1900》的第一主控方是陳思誠控股的壹同制作,萬達是第二主控方,中影的投資比例低于貓眼,低于樂(wang)開(bao)花(qiang),也低于儒意。說白了,就是跟投擦邊球;贏了沾點光,輸了虧不大。

而《熊出沒·重啟未來》的主控方是華強方特,中影并非主控。同樣是春節(jié)檔三大熱門之一,前兩部表現亮眼,《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卻成了高調上映、低調收場的尷尬存在。
從財報也能讀出這層意思:中影在介紹《唐探》《熊出沒》時明確標注票房成績和觀眾評分,唯獨對自己主控的《射雕英雄傳》“緘默不語”。財報嘛,誰都想報喜不報憂。這波操作,也可以稱為一種“為尊者諱”的職業(yè)操守了。

而我們看硬數據:
報告第11頁顯示,
公司本期營業(yè)總成本為11.58億元,高于去年同期的8.70億元;其中營業(yè)成本從7.43億元激增至10.26億元。這說明中影在內容創(chuàng)作方面投入明顯增加。
但效果如何?財報第4頁寫得很清楚:
“主要由于本期主投電影票房不及預期,導致毛利減少,凈利潤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所致?!?br/>
換句話說,錢花出去了,收益沒收回來。
再看現金流。報告第2頁顯示,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從去年同期的25.17億元跌至13.28億元,同比下降47.25%。也就是說,影片賣票不順利,票房回款壓力山大。
誰來背這個鍋?
很顯然,是中影主控的項目《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
中影想靠大俠救世,沒想到被大俠拖累。武俠片講究“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但資本市場講究“業(yè)績?yōu)橥酰麧櫈楸尽?。情懷不能變現,就成了企業(yè)財報里的包袱。
早在2月中旬,我在給春節(jié)檔預測時就提到:武俠電影已經過氣了。當時是這樣寫的:
"近十年來,武俠電影的票房天花板就是5億。張藝謀這種商業(yè)回報率高、很少失手的大導演,在2018年國慶檔推出的《影》,也只賣了6個億。況且,徐克的商業(yè)嗅覺是比不過張藝謀的?!?br/>

“春節(jié)檔+肖戰(zhàn)”這個配置看似強大,但基本注定《射雕》的總票房天花板很難超過10億。而市場上有些流量粉絲卻不信邪,動不動就說《射雕》能賣二三十億,好像明星能換天改命。
問題是,科幻電影已經在談AI覺醒、外星文明,觀眾對金庸筆下的農耕文明童話,還能有多大興趣?時代變了,不是每個IP都能穿越流量周期。
其實,現在的武俠片不適合大銀幕。學王晶,拍個網絡大電影才是活路。即便不賺錢,也不至于在票房里滿地找牙。
至于未來,《鏢人》能不能撐起武俠的最后體面?
畢竟,連徐克 + 肖戰(zhàn)都救不活的武俠片,靠袁和平 + 吳京,能翻身嗎?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多年以后提到胡編亂造的影視劇,《俠之大者》應該會被提及,尤其是影片開頭郭靖自述的”北宋末年“震驚不已。
它就像抗日神劇中,鄉(xiāng)親們說“八年抗日戰(zhàn)爭開始啦”。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