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全紅嬋年僅14歲,身穿紅色戰(zhàn)袍,一跳封神,全場鼓掌,全網(wǎng)刷屏,說她是中國跳水的未來,而事實也亦是如此,去年的巴黎奧運會全紅嬋再次驚艷了世界。
可讓人沒想到的是,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里,網(wǎng)上的風向變了,掌聲沒了,換成質(zhì)疑聲和鍵盤聲。

隨著全紅嬋接連三次敗給陳芋汐,獲得銀牌之后,就被莫名其妙被卷進了“豪宅風波”和“保送質(zhì)問”。
到底是全紅嬋不行了,還是我們對她的期待太重了?如今看來郭晶晶當年說的那句話,含金量還在上升....


全紅嬋三連敗,真正的敵人不是陳芋汐?
說是“三連敗”,聽著有點狠,可現(xiàn)實就是這么直接,一次不拿金牌,大家覺得狀態(tài)不好,兩次還沒拿,開始說是不是走下坡路,可接連三次,直接有人喊她“被天賦透支”。
先說這次跳水世界杯,女子10米跳臺的舞臺上,陳芋汐和全紅嬋又碰頭,熟面孔、熟對手,還是熟套路。

陳芋汐跳得非常穩(wěn),最后得了431.25分獲得了冠軍,而一直備受矚目的全紅嬋卻僅獲得了409.80分,拿了亞軍。
可這數(shù)字一出來,網(wǎng)絡就炸了,有人覺得她最后一跳明明不錯,怎么評分低成這樣?也有人表示,陳芋汐現(xiàn)在壓根不靠運氣,實力擺那兒呢。

其實從觀感上說,兩人都有失誤,但陳芋汐的穩(wěn)定性確實更強一些,畢竟比賽場上,沒有人是永遠的王者。
早在東京那年,全紅嬋的三跳滿分把大家眼睛都炸亮了,沒人想到14歲的小姑娘能這么狠,后來大家就一直拿“奧運冠軍”的標準盯著她。

問題是當年的全紅嬋一直還是那個姑娘,但身體卻不是了,如今她正好趕上長身體的年紀,身高漲了,體重跟著走,跳水動作的靈敏度也難免受影響。
就如同在賽后采訪中的時候,全紅嬋自己面對鏡頭就直言自己感覺找不到了,不是沒訓練,是控制不住身體那股“多余”的勁兒了。

而且大家可能真低估了青春期的威力,以前動作一練就穩(wěn),現(xiàn)在同一個跳,水花大了一圈,評委的分也就塌了,這不是心態(tài)問題,是身體結(jié)構(gòu)變了。
全紅嬋也不是沒在調(diào),飲食管得比誰都嚴,奶茶零食都靠邊站,訓練時間加了不少,就為了找回那個“原來的自己”。

從這些也能看出,最后打敗全紅嬋的或許不是陳芋汐,而是她自己正在發(fā)育的身體,還有全網(wǎng)的期待。
當全紅嬋三連敗的消息在網(wǎng)絡上曝光后,輿論就風起云涌,尤其是關于家里蓋豪宅,又被保送名牌大學直接被網(wǎng)友罵慘....


豪宅爭議、保送質(zhì)疑成輿論新焦點
要說全紅嬋的跳水夢,是從三間紅磚瓦房開始的,家里那塊果園旁邊的平房才是她真正的起點。
這種背景,放到娛樂圈叫“寒門逆襲”,放到體育圈更是加分項,可問題是,當她家準備建個兩層半的自建房時,網(wǎng)絡炸了。

明明是一棟農(nóng)村自建房,哪怕沒泳池、沒噴泉、沒地暖,只是普通灰白墻,也能被扣上“豪宅”二字。
有人開始說全紅嬋家利用名氣搞特權,有人推測獎金被家人全拿去蓋房子,還有人上網(wǎng)“人肉”宅基地面積,說超標了。

可真要說房子,村干部早就出來澄清,地皮是村里獎勵的,合規(guī)審批過的,根本就不是空降福利。
而全紅嬋的大哥全進華也在直播里說,房子是他多年的積蓄,加上務農(nóng)的收入,東拼西湊才搞起來的。

這種解釋在輿論面前常常沒什么抵抗力,大家寧可相信“奧運冠軍家一夜暴富”,也不愿接受一個農(nóng)村家庭想改善居住條件,房子還沒封頂,指責先鋪天蓋地來了。
說白了不是房子太豪華,而是光環(huán)太刺眼,曾經(jīng)那個“窮女孩”形象太深入人心,現(xiàn)在哪怕一點生活改善,都像是在“背叛”某種期待。

這就很矛盾,大家喜歡她是因為真實,又不允許她過上好日子,一旦她家脫了“貧”字,輿論反而覺得不對味了。
就仿佛全紅嬋只能永遠活在那種“吃不上飯、睡磚瓦房”的故事模板里,這才對得起網(wǎng)友們的“感動”兩個字。




更有意思的是,這波還沒過去,緊接著“保送風波”又來了,全紅嬋被保送暨南大學的消息一出,評論區(qū)又開始炸鍋。
保送政策不是新鮮事,中國體育系統(tǒng)一直有這套機制,只要達到國家級標準、參加國際比賽,教育系統(tǒng)會為這些運動員留出通道。

畢竟他們在最該讀書的年紀把青春押在了賽場上,而全紅嬋現(xiàn)在18歲,全靠體育成績撐起一條人生線,說她靠名氣走后門,其實是把人家四年的汗水當空氣了。
更何況廣東的暨南大學,也不是隨便接人玩的學校,體育學院里匯集了蘇炳添這類“亞洲飛人”校友。



但輿論一旦起了頭,就很難再講理,網(wǎng)友們總習慣用自己熟悉的“高考通道”來衡量一切,覺得不靠筆試進大學就是“潛規(guī)則”。
可問題是,運動員的人生本來就不是標準答案的答題紙,她可能不會用英語六級寫論文,但她能把自己甩出去10米高,再像刀子一樣插進水里,那也是本事。
也正因為如此,自從全紅嬋三連敗之后關于這些爭議就一直不斷,有些網(wǎng)友更是開始無止境的進行攻擊。
直到這時人們這才發(fā)現(xiàn),原來郭晶晶之前這句“輸贏是家常便飯”的含金量還在持續(xù)上升,像是提前給全紅嬋寫好了預言。

提起郭晶晶可以說老一輩人心中的跳水圖騰,年輕人眼里的港風女神,她那時候在跳水臺上霸氣得不行。
一抬手全場靜音,一落水全網(wǎng)高呼,金牌拿到手軟,可她自己最常說的一句話卻是:我不是一直贏,我只是一直沒放棄。

郭晶晶第一次去世錦賽的時候才拿了第五,那會她還沒什么人氣,沒人說她“天才少女”,甚至有人覺得她是“伏明霞的備胎”。
2000年奧運會,大家都等她拿金牌,結(jié)果她跳丟了,拿了銀,那時候社媒還沒這么發(fā)達,但電視臺和報紙沒少揪著她失誤說事。

但郭晶晶沒哭,沒撂挑子,也沒跑去找媒體澄清,轉(zhuǎn)身回去該練的練,該改的改,四年之后,她在雅典一跳成神,直接成了“跳水皇后”。
而全紅嬋現(xiàn)在經(jīng)歷的,其實和當年的郭晶晶差不多,只是區(qū)別在于,郭晶晶那時候媒體相對單一,風評沒有這么快變,輿論沒那么亂。

如今的全紅嬋,是活在的是彈幕飛舞、熱搜滾燙的時代,風吹草動都會被放大,她這幾年,每次比賽都被拿放大鏡看。
但就像郭晶晶說的,不管你贏不贏,更重要的是你認不認清自己,跳水不是靠一場比賽封神的運動,是靠每一跳都能接住壓力,才算走得穩(wěn)....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