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北京一10歲的男孩放學回家時發(fā)現(xiàn),母親一直鎖著的柜子竟然沒關(guān),男孩打開柜子,拿了5毛錢準備去買冰棍吃,豈料在鈔票之下竟放著一封破舊的信封。當男孩好奇的打開信件時,信中的內(nèi)容直接顛覆了他的想象!
北京的夏天燥熱難安,祁國建放學回家,父母外出未歸,角落里柜子開著一道縫隙。
祁國建的眼神登時亮了起來,平時這個柜子都是掛著大鎖的,父母從來不讓自己打探柜子里的東西。
“那都是大人的東西,怕你小孩不懂事才上鎖的,別打聽了?!?br/>這日家中空無一人,祁國建可算是有了機會一探究竟,他輕手輕腳拉開柜門,踮起腳尖上下掃視了一番,柜子里也沒什么稀奇的,看來爸媽又在哄自己。
祁國建頓時沒了興趣,他看到柜子中有幾毛零錢,計劃著出去買根冰棍吃。
10歲的祁國建身高只能夠到柜子中層的隔板,伸手拿5毛錢的時候,不小心勾掉了一本泛黃發(fā)毛的筆記本,從中調(diào)出一封信。
“致陌生的好心人……”
信封上的奇怪的抬頭,讓祁國建忍不住看了下去,為何有人會給一個陌生人寫信呢?
長大后祁國建回想起這一天,感覺到冥冥之中有一種力量,在推著他打開那封神秘的信。
這封信已經(jīng)十分陳舊,有很多字跡模糊不清,祁國建越看越心生疑惑,爸爸媽媽為何會把這樣一封信,藏在柜子里,還要上鎖防止自己接觸。
“……來北京謀生……沒有糧票和錢,無奈把孩子送出去……飯店地址……”
已經(jīng)是小學生的祁國建,很快就把信件和自己聯(lián)系在了一起,自己難不成就是那個孩子?那間飯店又在哪里?
可是接下來,祁國建立刻意識到,若是信件說的是真的,自己就不是父母的親生孩子。
這個認知一下子刺痛了祁國建,他是家里的獨生子,父母對他寵愛有加,冬天的棉被,夏日的風扇,秋天的雞腿,春天郊游,他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是充滿幸福。
那封神秘的信,仿佛潘多拉魔盒的鑰匙,信件悄悄放回了原處,祁國建再也無法心安理得的生活。
他不敢詢問父母,更沒有能力探尋真相,日思夜想,也不過更加確認,自己并非是父母的親生兒子。
后來長大了一些,祁國建心疼養(yǎng)父母,更不愿意揭開往日舊事,只能自己一個人悄悄琢磨。
信里有送養(yǎng)孩子的詳細情況,親生父母留下了姓名和籍貫福建,那間北京的飯店,祁國建多方打聽,多年過去,飯店早已不復存在。
他只好從親生父母的名字入手,通過同學和朋友,只聽到父親很可能去世,母親和其他家人去了其他城市,失去了消息。
祁國建心中有諸多遺憾,難不成自己這輩子就身世未名了嗎?親生父母的問題,困擾了祁國建許久。
他在電視上看到尋親消息,看到許多失散的家庭團圓,他也終于鼓起了勇氣,請志愿尋親的網(wǎng)站求助。
公開尋親不是一件易事,祁國建小心翼翼地將自己的想法告訴養(yǎng)父母,希望能得到諒解。
養(yǎng)父母從小看著祁國建長大,對于祁國建尋親的做法,非但沒有責怪,反而盡力支持:“不管是不是親生的,你永遠都是我們的兒子?!?br/>養(yǎng)父母把當時抱養(yǎng)祁國建的情況一一說明,可是中間幾經(jīng)周折,到底誰是祁國建親生父母的中間人,養(yǎng)父母也不知道。
尋親網(wǎng)站的志愿者,用祁國建提供的名字進行排查,終于在杭州找到了疑似的親人,幾經(jīng)勸說,對方終于相信這不是騙局,同意進行血緣鑒定。
祁國建終于從親人口中得知,當年送養(yǎng)他的無奈過往。原來親生父親在北京走投無路,為了讓祁國建不要受苦,無奈把孩子送了出去。
后來親生父母分開,母親思念孩子,也曾托人到北京尋找,那間飯店已經(jīng)消失,中間人更是難以尋找,祁國建的下落成為謎團。
冥冥之中,祁國建意外看到了記錄自己身世信件,苦苦追尋了25年,終于和37年未曾謀面的親人團聚。
從此生命中丟失的那塊拼圖完整,祁國建有了兩個同樣掛念的家。
參考資料:《等著我》:時隔37年與母相認哭成淚人,從此兩家人一家親收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