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互聯網上,曾經有人這樣描述“幸?!薄?/p>

無論多晚,總有一盞燈為你亮著,熱騰騰的飯菜為你備著,一個愛你的人等你回家。

聽起來,它很暖心也很治愈,符合大多數人對幸福的想象。

我的同事小枝,就是在這樣一種家庭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孩子;

平時無論加班到多晚,她的媽媽都會給她預留飯菜,坐在客廳的沙發(fā)上等她回家;

不僅如此,媽媽還會坐在餐桌旁看著她吃完,并將碗筷收拾干凈后,才會進自己的臥室睡覺。

正當我忍不住羨慕小枝有一個如此體貼的媽媽時,小枝卻告訴我:

她一點也感受不到幸福;

相反,她時常感覺很壓抑,不想回家。

為什么會這樣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小枝給我分享了2個生活場景:

有一回——

部門主管在臨下班前,一時興起請大伙吃飯。

小枝將這個事情告知媽媽,讓媽媽不用給她留飯。

媽媽回了一句:“飯我已經做好了,放在冰箱給你明天晚上吃吧?!?/p>

結果第二天又有一名即將離職的同事約小枝吃飯,小枝再次沒有回家吃晚飯。

第三天晚上小枝回到家——

媽媽將前2天給小枝預留的晚餐從冰箱急凍層拿了出來,加熱給小枝吃,理由是不能浪費食物。

但由于已經放了2天,飯菜的口感和味道都變了,小枝吃得很辛苦……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還有一回——

小枝在下班路上看到有人在賣燒餅,特別香。

她抵擋不住誘惑買了1個燒餅回家,準備拿它當飯吃。

媽媽看到后有些不樂意:“我飯菜都給你留著,還吃什么燒餅?。俊?/p>

小枝不好忤逆媽媽,便將燒餅放進冰箱作為第二天的早餐。

結果第二天,媽媽早早起來給小枝煮了一碗雞蛋面;

并在未經小枝同意的情況下,她將冰箱里的燒餅扔了,理由是路邊攤的食物不衛(wèi)生。

吃面的時候,小枝感覺心里堵得特別慌,幾乎一口也咽不下去……

小枝告訴我,在她的成長過程中,類似以上的場景不是一次兩次,而是經常發(fā)生。

在媽媽面前,她永遠沒辦法決定自己吃什么,不吃什么,一切只能由媽媽說了算。

說到這,我總算理解了小枝壓抑的緣由:

表面上,它是關于吃的問題;

實際上,它是母女之間的意志較量。

且在這場意志較量里,媽媽永遠都是贏的那一方,而小枝則永遠都是輸的那一方。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現實生活中,像小枝媽媽這樣通過吃來管控孩子的父母,不在少數。

他們對孩子吃飯這件事非常上心——

密切關注著孩子的飲食,嚴格把控著孩子每天吃什么、不吃什么。

表面上是出于對孩子的關心;

但實際上,它卻是以犧牲孩子的感受和需求為前提的“權力控制”。

主要存在2個特征:

①關于孩子能不能吃,他們經常持雙重標準

有些父母在吃這個問題上存在一些原則(不浪費食物,不吃垃圾食品等),并遵循這個原則去指導孩子的飲食,這不屬于管控。

而管控型父母的問題在于:在“決定孩子吃什么”這件事上,他們并不存在統(tǒng)一的標準,唯一的標準就是他們想不想讓孩子吃。

就像小枝母親——

她以“不能浪費食物”為由,讓小枝吃冰箱里存放了2天的飯菜,但順手就扔了小枝買回來的燒餅。

小枝告訴我,平時家里那些沒吃完的飯菜,一般放冰箱第二天再吃一頓,如果吃不完也會扔掉;

唯獨媽媽專門給她留的飯菜,無論在冰箱存放多少天,媽媽都會堅持讓她吃完。

另外媽媽自己經常從路邊攤買綠豆餅吃,但從來沒見她說不衛(wèi)生。

這是小枝母親的“雙標”,也是她隱藏在一個正當理由下對女兒實施的“管控”:

我想讓你吃的食物,你必須統(tǒng)統(tǒng)吃下;

我不想讓你吃的食物,你堅決不能吃。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②當孩子回饋食物時,他們總是習慣性拒絕

一邊要求孩子接受自己的食物,一邊習慣性拒絕孩子的食物,是管控型父母的另一個特征。

有一年母親節(jié),小枝親自下廚做了母親最愛吃的番茄炒蛋,表達對母親的感恩。

她自己嘗著感覺味道還行。

結果母親卻皺著眉頭:“番茄太酸了,雞蛋炒過頭了……”

這令小枝感到非常挫敗。

后來她嘗試從母親最喜歡的餐館點這菜帶回家,但母親也只是象征性地吃兩口就不吃了。

事實上,不僅僅是番茄炒蛋,而是所有小枝做的/買的食物,母親都會習慣性給差評,不愿意吃。

按理說,孩子長大了,懂得向父母表達感恩了,是一件值得欣喜的事情。

但在管控型父母的觀感里,孩子長大就意味著脫離管控,這是他們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他們常常習慣在“吃”這件事上,拒絕孩子回饋的食物,拒絕接受孩子長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一個家庭中——

如果父母長期通過“吃”管控孩子,不允許孩子根據自己的意愿決定自己的飲食;

容易造就兩種不良后果:

第一種:孩子變得厭食或暴飲暴食。

管控的本質,是父母對孩子意志的壓迫。

而厭食或暴飲暴食,則是很多孩子在“吃”這件事上,對父母意志的反抗。

一位當兒科醫(yī)生的朋友,給我分享了兩個案例:

有一個5歲左右的孩子,因為不肯吃飯被父母帶到了他的診室。

了解完情況后,他發(fā)現這個孩子有一位喜歡強迫他吃飯的奶奶:

不是經常追著孩子喂飯,就是不停地往孩子碗里夾菜,要求孩子多吃點。

通過跟孩子交流,他發(fā)現孩子并非不想吃飯,只是不想被奶奶催著吃飯。

于是他建議孩子的父母,別再讓奶奶干涉孩子的飲食,讓孩子自主進食。

當父母真正這樣做以后,孩子的厭食就消失了。

還有一個12歲左右的小女孩,因吃了過量的辣條,患上急性腸胃炎被送到了醫(yī)院。

小女孩告訴醫(yī)生,她很喜歡吃辣條,但媽媽從來不讓她吃。

有一回她偷偷買了一包辣條,媽媽發(fā)現后沒收了她所有的零花錢,導致她再也吃不上辣條。

如今她上了初中,在學校住宿,便用媽媽給的生活費買了一箱又一箱的辣條,當正餐吃。

盡管知道辣條吃多了對腸胃不好,但她就是忍不住。

她通過瘋狂吃辣條的方式,完成了對母親意志的反抗。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二種:孩子泯滅了自己的口欲需求,什么都吃,但吃不出味道。

當然有的孩子,可能不會在“吃”這件事上對父母進行反抗,而是選擇妥協:

父母給什么就吃什么,并應父母要求將飯菜統(tǒng)統(tǒng)吃光。

小枝更像是這種情況——

平時跟她一起去吃飯,她從來不會主動選擇餐館或菜式,一切交由我決定。

即便我踩坑選到一家很難吃的餐館,她也不會有任何怨言,而是會非常配合地將飯菜統(tǒng)統(tǒng)吃光。

同時她有一個特點:吃過即忘,從來不記得我們上一次去了哪家餐館,吃過哪些菜式。

用她的話來講就是:她對“吃”一點也不在乎。

而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她之所以對“吃”不在乎,是因為她從小到大對“吃”的欲求從來不曾被媽媽在乎過。

這是一件令人心疼的事情。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問小枝,為什么不考慮搬出來住呢?

小枝回答說:

“搬出去住要房租,而且我不想做飯,整天吃外賣也不衛(wèi)生!”

當然這只是她意識層面的回答;

或許在她的潛意識層面,還有更多羈絆在牽制著她與母親的分離和自我的獨立。

由于我不是她的心理咨詢師,所以我無法對她做更詳細的分析。

不過從一個孩子自我成長與發(fā)展的角度來看——

吃,既構成了Ta與母親最初的情感聯結,也是Ta自我意志向外拓展的原始形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新生兒護理》教科書里,有一個“乳房爬行”的概念:

新生兒娩出后,將其放置在母親的身體上,Ta會通過嗅覺、觸覺等本能尋找母親的乳頭,并完成首次哺乳。

也就是說,嬰兒天然就有通過“吃”來跟母親產生聯結的本能。

有過育兒經驗的父母,可能會發(fā)現:

一開始,寶寶吃奶的節(jié)奏是混亂的——

可能半小時吃一次奶,吃幾口又不吃了;

也可能三四小時才吃一次奶,一吃就要吃半小時……

如果我們遵從寶寶的自主意愿,等Ta餓了發(fā)出信號時就喂奶,吃多吃少由Ta說了算。

到了3、4個月時,寶寶吃奶的節(jié)奏會逐漸穩(wěn)定下來,并與母親的產奶規(guī)律達成供需平衡。

隨著寶寶逐漸長大,Ta吃的食物由奶演化成各種輔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開始,寶寶是不挑食的,我們給什么Ta就吃什么;

但隨著自我意識的增長,Ta會逐漸產生自主進食的意愿——

經常從我們手里奪過奶瓶、輔食碗和勺子,嘗試自己吃。

如果我們再次遵循寶寶的自主意愿,一點點放手,將吃食的主動權交還給Ta。

到了8、9個月至1歲左右,寶寶就會逐漸自己扶奶瓶喝奶,自己拿勺子吃飯。

與此同時,Ta會跟食物維持愉悅的聯結,對食物具有探索和嘗鮮的愿望,并非常享受“吃”的過程。

在這樣一種自由氛圍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會具有很強的“主體感”——

注重自己的需求,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并遵從自己的內心去選擇自己喜歡的,拒絕不喜歡的。

總的來說:

一個在吃上擁有選擇權的孩子,往往在他人生的其他道路上,也會擁有更多的自主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我的另一位同事梨子——

她的父母也經常在吃飯時盯著她,對她施以種種管控,并要求她按照他們期待的方式吃飯和生活。

這令她感到非常壓抑、不自由,差點抑郁。

為了自救,她選擇搬離了家,獨自租房生活。

在出租屋里,她非常重視自己的一日三餐——

心情好時,她會做一頓豐盛的飯菜,買菜、備菜、炒菜,每一步都按自己的節(jié)奏來;

如果太累,她就會做個簡單的番茄雞蛋面,番茄是精挑細選的,雞蛋要煮成溏心蛋,會放很多喜歡的青菜。

通過這個方式,她逐漸捨回了對生活的掌控,并重新愛上了生活。

透過小枝和梨子截然不同的生活選擇,我有一個很深的感觸:

幸福,有時不一定是鍋上為你而備的熱菜和一個愿意等你回家的人;

而是一份自行決定“吃什么”的自由以及一個真正愿意看見你的人。

謹作此文,與你共勉。

作者 | 天雅,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學專業(yè),廣州心協三級心理咨詢師,自體心理學長程在讀,來源:武志紅(ID:wzhxlx),微博:@武志紅?,F于北上廣深杭廈門成都蘇州南京青島10個城市開辦了武志紅心理咨詢中心。

主播 | 楚翹,治愈系主播。喜馬FM:楚翹_詩歌之王。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