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擊上圖查看詳情

1200多年前,一名貴族世家子弟遠赴西州(今新疆吐魯番地區(qū)),堅守孤城直到老去,長眠于火焰山腳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直到今天,他的墓葬被發(fā)現(xiàn)了!

一方墓志銘,披露了淹沒在歷史深處的一段孤勇者秘史,傳奇色彩足以媲美影視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橙柿記者了解到,近日,吐魯番巴達木東墓群考古項目有了最新成果:唐代西州都督府長史李重暉墓志的發(fā)現(xiàn),實證唐王朝對西域的有效管治,展現(xiàn)了西州在古絲綢之路中的重要地位。

孤勇者往事:

他曾是一個追星少年

巴達木東墓群位于新疆吐魯番市火焰山鎮(zhèn)巴達木村東南2公里,北面正對火焰山。

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準,巴達木東墓群被納入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統(tǒng)一國家體系下新疆歷史發(fā)展進程研究”子項目。

2024年4月至11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墓群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其中3座唐代墓葬的發(fā)現(xiàn)最為重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該考古項目負責人尚玉平介紹,墓室規(guī)模反映了墓主人的身份級別,三座唐墓中的M16李重暉墓為雙室墓。

文獻和考古資料證明,唐代二品以上官員的墓葬才可使用雙室墓。

通常情況下有三類人:一是皇室成員;二是有功之臣,尤其是高宗時期一些高級將領;三是被迫害致死的皇室宗親。

公開資料顯示,唐代雙室土洞墓目前僅發(fā)現(xiàn)3座,主要分布在今西安、洛陽一帶,如溫思暕墓(696年)、李思貞墓(705年)等,多為京城權(quán)貴。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唐墓群中出土的生肖馬俑

那么,李重暉究竟是何人?能使用如此高規(guī)格的墓葬。

墓中出土了一塊墓志,方形的志石上刻著19行580字,首題“唐故西州都督府長史朝散大夫太子中允隴西李公墓志銘并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尚玉平初步釋讀為,墓主人為李重暉,生于唐神龍二年(706年),卒于唐德宗貞元五年(789年),享年83歲。

墓志里記載了他的生平追星往事,“忠以報國,傾慕班超之志”。

班超,東漢時期的大明星人物,投筆從戎,從率領36人闖蕩西域開始,將西域50多個國家全部收服。

為了效仿這位前輩,李重暉來到西州,一生未回到故土。

這個追星者,硬是通過自身努力堅守,活出偶像班超的精氣神來。

他懷有的這段家國情懷和赤膽忠心,鮮為人知,直到自己的墓志在今天被人發(fā)現(xiàn)。

尚玉平說,“從李重暉墓志記錄的‘傾慕班超之志’,可見他心懷報效祖國、守土固邊的情懷,并沒因為出身世家大族而選擇安逸生活?!?/p>

李重暉墓志的發(fā)現(xiàn),也像一塊穿越千年的拼圖,補上了安史之亂后西域唐軍的最后影像。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他畢生守候西域孤城……

李重暉墓志反映出安史之亂后,唐西州地方政府孤守西域的歷史細節(jié)。

墓志里有這樣一份履歷,曾任“瓜州都督府戶曹參軍、西州都督府交河縣令、西州都督府錄事參軍、西州都督府長史(正五品上)”,主管戶籍、文書等民政事務,保障邊疆穩(wěn)定。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其實,李重暉自己也是一個官二代富二代,家族十分顯赫:他出身貴族世家,祖父李檀官至銀青光祿大夫、三州刺史,父親李謹任汾州長史,堂兄李泌為唐德宗時期宰相。

家族成員知名的還有:李密(隋末瓦崗軍首領)、李澄(唐義成節(jié)度使、武威郡王)等。

尚玉平指出,從李重暉早期官職晉升的連貫性可以看出,當時西州的行政秩序良好,社會相對平穩(wěn),各項事務有序開展。

世家子弟的李重暉放棄了安逸,成為一名守護大唐西域的戍衛(wèi)官員。

安史之亂爆發(fā)時,唐朝政府為迅速平叛,調(diào)集各地軍馬紛紛進入中原,其中包括原駐守西域的四萬余名精銳將士。

西域疆界兵力空虛,吐蕃悍然出兵搶占兵家必爭之地——河西走廊。

西域與從此與中原失聯(lián),成為一塊“飛地”。

墓志還記載說,“屬以國門東殂,海塞西遙,守境既彰于白展,領域又盛于昆侖?!?/p>

意思是,西州與朝廷聯(lián)系受阻,遠在西域的將士依然堅守大唐的疆土。

貴族少年李重暉來到西域后,再沒能回到故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大半輩子過去,李重暉終于垂垂老矣,死在大唐西域邊陲之地,享年83歲。

墓志里明明白白寫著他的卒年:“貞元五年”(789年),貞元是唐德宗年號。

當時,河西走廊已被吐蕃占據(jù),西域和中原音信隔絕多年。

可李重暉仍固執(zhí)著信念,墓碑刻上了“大唐西州”,至死未改初心“傾慕班超之志”。

這段人生,像極了《權(quán)游》中守夜人長城苦熬,而李重暉是真實發(fā)生的歷史。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唐墓群中出土的武士俑

尚玉平指出,分析李重暉墓志可以看出,唐朝廷年號制度、職官制度、喪葬制度,在這一時期的西州仍施行沿用,實證唐代中央政權(quán)對西域的有效管治。 另外,李重暉墓志對于研究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體系下新疆歷史發(fā)展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唐墓群中發(fā)現(xiàn)的玉開元通寶

李重暉是無數(shù)生在中原、建功西域的愛國志士之一。在新疆地區(qū)歷史人物中,也有不少像他這樣生在中原、獻身邊疆的守護者。

從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到吐蕃攻陷河西走廊,西域與中原音書斷絕。

公元808年,西域最后一城龜茲陷落,大唐從此再無“安西都護府”。

整整五十多年間,有李重暉和許許多多無名的將士,在西域譜寫了最后的榮耀……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 記者 程瀟龍

編輯 陳筱妍

審核 毛迪 王晨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