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When the water is clear, there are no fish; when a person observes, there are no disciples
07
MAY
我們在自己的世界里察言觀色
聽見了耳朵聽見的
看到了眼睛看到的
然后,就順其自然地以為這就是真相
殊不知,一切并非如此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一直以來都認為,人與人之間是生而不同的。所以總是覺得人與人之間,沒有必要強求以和為貴、和諧共生。
殊不知即使是紅塵與佛界,也只隔著一道門檻,而佛法無邊,一切皆可容納。
雖說每個人生而不同,卻沒有幾個人能夠脫離群體而獨立存在。
因為不管你以何種方式存在,你都需要與人交涉。而從那一刻開始,即使你再怎么與眾不同,你也要學(xué)著去與人交往:求同存異、和諧共生。
和諧是一個人自身發(fā)展的需要,也是人生的歷練過程中,與人與物交涉不可避免的一種應(yīng)酬方式。
所謂“和”的方式千千萬萬,但“和”的基礎(chǔ)與前提是尊重與包容。這種尊重與包容,這不只是對待他人、對待他物,也是對待自己。
一個懂得尊重他人、他物的人,必然也會贏得屬于自己的那份尊重與包容。
當然,這樣的尊重不能保證適應(yīng)于所有的人身上。但只有你先去做了,才有回報于你身上的可能。
些許就像對待一件事情的付出一樣,沒有付出,談何回報?
在此之前,我一直以為那句“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說的是對人或物不要有太多要求??珊髞?,我才明白某些事情并不像自己所理解的那樣。
那句是一位老師留在同學(xué)錄上的臨別贈言,我知道他是想要告訴我:以后要學(xué)會與人和諧相處,對人待事,既要有自己的原則,也要學(xué)會適度的讓步與妥協(xié)。
尤其當你融入一個新的環(huán)境,接觸一群本就有著各方面差異的人群的時候。你需要的不只是生存,更重要的是在那個新的環(huán)境里與人和諧相處,彼此友好地和睦相處。
當然,每個人都無法避免會遇到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人,或是讓自己覺得不舒服的人,但那又如何呢?
這個世界最不缺的就是那些標新立異的人,或是說特立獨行的人,但并不是所有的特殊或是與眾不同都可以被大家所喜歡,所接受。
如果一個人的特殊,無法給人以歡喜,甚至還會引起大多數(shù)人的不滿,那么這樣的特立獨行是否就應(yīng)該改變呢?
當然,改變應(yīng)該是為了自己,而不是因為別人,或是因為別人的不喜歡而委屈自己。
有人說這個世界非黑即白,但現(xiàn)實給予的真相確實不是所有的愛恨對錯都有絕對的分明。
在那些黑白真相、對錯之爭的背后,多的是人情摻雜,多的是情不得已。
以前,總是覺得與人相處就只有一個原則:喜歡就處,不喜歡就不處。可是后來經(jīng)歷多了,慢慢才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并不是如此。哪怕是處對象,也不能保證彼此之間是百分百的滿意,完美到無可挑剔。
人與人之間本就生而不同,再怎么完美的人好似也難免會在不知道的時候出現(xiàn)一些磕磕碰碰。
就像民間俗語說的那樣:舌頭和牙齒也有打架的時候。所以,誰能保證人與人之間不會出現(xiàn)點矛盾與沖突呢!
但矛盾歸矛盾,沖突歸沖突,與人相處的過程中還是需要多一點和氣,或是說對彼此的包容與理解。
就像某些時候,如果可以稍微控制點自己的情緒,或許一些矛盾與沖突就不會發(fā)生。
當然,練就那樣一個心態(tài)也不是一兩句話說說就可以做到的??赡苄枰獣r間、需要經(jīng)歷,需要學(xué)習(xí)……
反正不管如何,只愿這個世界人大多人還是愿意為之。
當然,一些事情終究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別人。所以,還是那句話:即使生而不同,也求和諧共生。
THE END
好好生活,慢慢遇見
不定期更新,請多包涵
【不慌不圓】
心情|閱讀|雞湯|興趣|牢騷
請留下你指尖的溫度
讓太陽擁抱你
希望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
BU HUANG BU YUAN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