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GURE05/07
距離被罵上熱搜兩周后,何同學復更了。
這次,他發(fā)言稱自己收到一位父親的信件,答應(yīng)為其女兒做單手鍵盤。

還承諾會把這次團隊制作的五十套鍵盤,免費寄給有需求的粉絲使用。
本來是雙向奔赴的善舉,評論區(qū)卻依然對“網(wǎng)約車好評事件”嘲諷不減。

此前何同學被罵,是因為他提到自己為了鍛煉自己的勇氣,選擇拒絕網(wǎng)約車司機的請求,不給好評。

他把這種拒絕,當做自己擺脫“討好型人格”的方式。
本以為自己能順應(yīng)網(wǎng)絡(luò)人格覺醒的熱潮,卻因為邏輯太過牽強,被批“精英人士的傲慢”“忘了自己來時的路”,一夜掉粉過萬。
在這件事中,看似是何同學被罵,但最慘的卻是“討好型人格”。
近幾年,討好型人格,是網(wǎng)絡(luò)熱詞。
被無數(shù)網(wǎng)紅、明星當成了上價值立人設(shè)的工具,在大眾議題中囫圇吞棗滾過了幾遍,不僅沒有讓大家共情,反而讓真正的“討好型人格”身上多了些污水和偏見。
討好型人格到底惹誰了?

爭當“討好型人格”
實際上,這已經(jīng)不是“討好型人格”第一次被人當槍使了。
在綜藝《團建吧七齋》里,周雨彤端坐在中間,釋懷地說起自己的感悟:“我有的時候明明覺得別人說的話沒那么好笑,我會笑。說這種性格叫討好型人格?!?/strong>

鏡頭掃過周圍,身邊的人都用心疼的眼神看著她。
當她給自己打上討好型人格標簽的時候,和她接觸最多的金晨,估計一點也沒被討好到。
在金晨向她借口紅時,她先是表明自己的口紅并非金晨所需的色號。
金晨表示不介意,周雨彤隨后意味不明地說:“我這個要特別有氣質(zhì)的人才能涂出來?!?/p>
話一出,金晨尷尬地瞥過鏡頭。
另一個著名的“討好型人格”是黃曉明老師。
黃曉明曾經(jīng)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其實很累,在看到別人尷尬時我就很受不了。
我就總想要讓他們開心?!?/strong>

記者提了一嘴討好型人格,黃曉明馬上點頭認同。
結(jié)果在綜藝《中餐廳》里,“討好型人格”的黃曉明老師貢獻出了那句世紀名言——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strong>

節(jié)目里的表現(xiàn)也自信專斷過頭,聽不進去任何意見,被評像個暴君。
連攻擊性極強、辯論快嘴出名的傅首爾,也在綜藝《五十里桃花塢》中,自認自己是“討好型人格”。
結(jié)果在另一檔節(jié)目里,拍結(jié)婚十周年拍婚紗照時,因為嫌累,她不斷和老劉斗嘴,讓對方放棄拍攝。
老劉妥協(xié)后,她又指責老劉“容易向困難低頭”。

還有最新的《浪姐》,吳宣儀和陳德容、Vava討論“一個人是否會有安全感”時,吳宣儀說自己會因為擔心剛認識的朋友和自己呆在一起是否舒服而內(nèi)耗。
Vava立馬接話,問她是不是討好型人格?
吳宣儀爽快承認“應(yīng)該有”。

然而,一公剛說完好姐妹永遠在一起,她就在第二次公演時,快速滅燈兩次拒絕卡琳娜,導致卡琳娜尷尬輪空。

這“討好型人格”拒絕起別人,手速可真快。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公眾人物都喜歡自詡為“討好型人格”。
似乎“討好型人格”是某種富貴病,橫豎要沾一沾,不然就顯得不夠完美。

博同情的工具
公眾人物把“討好型人格”當成時尚單品。
現(xiàn)實里也有很多人喜歡把“討好型人格”掛在嘴上。
網(wǎng)友MAY就透露自己身邊有一個同事,非常雞賊,總強調(diào)自己是“討好型人格”。
乃至于全公司都知道她的這個標簽。
同事A請她幫忙搬東西,她幫完后立刻就說自己“腰酸背痛”。
于是大家立馬覺得A剝削了一個“討好型人格”的勞動力,還搞得她腰傷復發(fā)。
紛紛指責A不該這樣,弄得A不得不請“討好姐”喝了一周的奶茶。
之后“討好姐”和同事合作搞項目,做得一塌糊涂。
領(lǐng)導怪罪下來,“討好姐”又拿出了“討好型人格”這個免死金牌。
說:“我很想拒絕的,這項目超過我的能力了,可我是討好型人格不會拒絕別人,所以才……”
一邊說一邊還開始掉小珍珠。

后來就是和她合作的同事幾乎承擔了領(lǐng)導所有怒火。
“討好姐”在旁邊楚楚可憐,一點事兒都沒有。
頂著“討好型人格”的帽子,然后萬花叢中過,片葉不沾身。
這是“討好型人格”么?
這是把“討好型人格”當成了實現(xiàn)自己目標的工具,倒不如說是表演型人格。

真正的“討好型人格”
什么才是真正的討好型人格呢?
臨床心理學家哈里特·布萊克在《取悅癥:討好他人的代價》一書里,對討好型人格是這么表述的——
“一種強迫性需要讓他人滿意,同時忽視自身需求的慢性心理模式?!?/strong>
真正的討好型人格,通常會有兩個明確特征:
一個是“自我犧牲”,即過度地討好,犧牲自己的感受。
一個是“界限模糊”。即因為習慣討好,無法界定健康的人際關(guān)系是怎樣。(覺得“討好他人”才是對的)
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里,就清晰地寫滿了一個討好型人格伴隨一生的痛。

小時候父親偏愛妹妹,為了得到父親的關(guān)注,松子總是在做鬼臉來不斷逗笑自己的父親。
后來她又聽從父親的安排,放棄了前程,留在了家附近的大學讀書,只為了照顧體弱的妹妹。
這次聽話,讓她得到了父親的贊許。
在往后的人生里,她堅定地認為:只有付出和聽話才能得到關(guān)注和認可。
她一直努力學習不敢犯錯。
在她進入職場成為中學教師后,先是因為沒拒絕校長的要求被校長侵犯。
又在學生偷錢后替學生還錢頂罪,最終遭到開除。
后來更是在愛情中,因為過度付出被一次次傷害和利用。

因為討好別人感到快樂,又會在情緒下墜后感到痛苦。
這就是討好型人格的特性。
他們善良,不計代價地傷害自己來成全他人;
他們痛苦,卻又想方設(shè)法地掩飾。
討好型人格的成因可能各有不同,但確定的是,他們從來不會大呼小嚷地標榜自己是“討好型人格”。

在陰影里
網(wǎng)友昕彤講述過自己的心路歷程:
她從小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很怕給他人添麻煩。
父母特意給她帶的水果,因為舍友也喜歡吃;
她特地把更大更好的挑出來給舍友。
看舍友隨便咬了兩口就丟,心里難過極了,卻也不敢多說一句。
攢錢買了最喜歡的香水,剛噴上就被舍友吐槽“味道太沖”。
于是為了不熏到舍友,只用了一次就塞在柜子里落灰。

已經(jīng)爬了6樓,閨蜜一句“你怎么就上來了,我剛想讓你幫我拿外賣?!?/p>
她立刻咬著牙重新跑一趟。
很多時候,她覺得自己開心快樂,是一種“原罪”;
只有看到別人比自己開心,她才能安心。
她活得很辛苦、很累;
但是她從來不敢也不愿意承認自己是“討好型人格”。
因為在她看來,這意味著羞恥和懦弱。
她不想讓別人知道。
這些年所受的委屈,時常在夜里攻擊她,讓她蒙著被窩掉眼淚;
可第二天,她又會洗漱干凈,換上笑臉去面對外面的世界。
她覺得“討好型人格”是一個詛咒;

日復一日,把她困在原地。
給她的只有痛苦。
諷刺的是,標榜自己是“討好型人格”的人靠著這個標簽賺足同情、享盡紅利;
而真正的討好型人格仍然在陰影里默默掉眼淚。
這何嘗不是在那些真正敏感善良的人身上扎刀?
爾后小人狂歡,善者失聲,黑白顛倒。
有人洋洋自得吃紅利,有人默默垂淚咽苦楚。
世界就是這么癲。
拜托,放過討好型人格吧。
也希望那些真正因為討好而忽視自己的人,早日直面自己的需求,過上不討好的人生。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