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論語(14)

和C9名校的喜教授聊天,我向來十分謹慎,因為他動不動拽點你不懂的詞兒,比如傖父。

幸虧有個新事物,叫DeepSeek。

不幸的是,他還是我親同學,硬著頭皮也得懟回去。

誰還沒點知識盲區(qū)呢?比如喜教授知道那個什么父,我就不知道;比如喜教授知道賈寶玉不是長子長孫,陳麗君不知道。

在面對記者時,把賈寶玉說成了賈府長子長孫, 越劇演員陳麗君道歉了。這一道歉,反倒讓人覺得莫名其妙。我是不是也該給喜教授道個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顯然不會,因為每個經歷過的知識盲點都意味著你更抗揍了。

歷史上,或者文學上,這類盲點太多了。如果你不是特別專業(yè),那唯一的做法,就是少說。嚴重的問題在于,書讀得越多,越惶惑。

比如,《論語》里,“吾日三省吾身”這個“三”,權威的講解,是“多次”,不特指三次。但如果你《論語》的注釋類圖書看多了,就會發(fā)現,即便理解為“三次”,似乎也不無道理。

還有一些盲區(qū),即便《論語》專家,也經常犯錯。

比較常見的是,把孔子說成是微子啟的后人。微子,名啟,商朝末代天子紂王同父同母的兄弟。

按道理,微子年長,屬于“長子長孫”,是天子繼位的第一人選。可他偏偏沒當天子,弟弟成了天子。

這就很讓人困惑了。其實原因很簡單,微子雖是嫡長子,但他出生的時候,老媽還沒被立為后,只是個妾。換句話說,他生早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妾成了妻,做了正宮娘娘,給他生了個弟弟,就是后來的商紂王。

歷史就是這么多細節(jié),麻煩得很。有點盲區(qū),不正常嗎?

等等,還沒說完呢。

紂王殘暴,微子勸諫不成,干脆跑了。周武王滅商之后,采取懷柔政策,給了微子啟一塊封地,就是宋國。

孔子孔老先生,正是宋國國君后人。嚴格來講,孔子不姓孔,而是“子姓孔氏”,和商朝、宋國同一個姓——子姓。

因為微子啟是宋國的第一任國君,無論講《論語》還是講孔子的,一不小心,就容易把孔子說成是微子啟的后代。

一般我都不糾正(除非是正式發(fā)表的那種),雖然他們說錯了。誰還沒點知識盲區(qū)呢?

孔子是宋國貴族的后代沒錯,但不是微子啟的后人。

微子啟去世后,接任國君的不是兒子,而是弟弟。這是商朝的傳統——兄終弟及,哥哥死了,弟弟繼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然商朝并不全是兄終弟及,因為容易帶來政權紛爭——大伯家的兒子爭權,好比賈珍和賈寶玉內斗。商朝有不少帝王,也是父死子繼。

宋國第一任國君維護了兄終弟及的傳統,但因弊端太大,后來還是恢復了父死子繼的制度。

所以孔子并不是微子啟的后人,而是微子啟弟弟的后人。

然而普通人乃至普通的專家,有必要了解這么細嗎?有點盲區(qū)也沒什么。

清華大學一知名教授,也是研究儒學的,有一次說齊桓公是齊宣王的祖先,結果被網友寫文章嘲笑。

這確實是很多人的知識盲區(qū),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呂氏;齊宣王是戰(zhàn)國時期,田氏。

齊國國君本來是姜姓呂氏,后來式微,被田氏奪權,得到了周天子的認可,依然沿用齊國的封號。史稱田氏代齊,是春秋時代向戰(zhàn)國時代邁進的標志性事件之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人們?yōu)榱藚^(qū)分,將前者稱為姜齊,后者稱為田齊。

知識盲區(qū)這不就來了嗎?教授也不可能把一個地區(qū)的歷史了解這么透徹吧?

所以——你以為這真的是教授的知識盲區(qū)?

歷史就這么愛開玩笑——這名網友可能陷入了另一個盲區(qū)。

真相是,齊國歷史上,有兩個齊桓公:一個是我們常說的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另一個是田氏齊國的齊桓公。為加以區(qū)別,后者一般稱為田齊桓公。

田齊桓公可就真真切切是齊宣王的祖上了。

歷史上,這種容易讓人犯困的細節(jié),多了去了。

比如,你知道韓信,大將軍,齊王,為劉邦立下汗馬功勞。

可你知道,就在同一時期,還有一個韓信嗎?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大將韓信平民出身,曾受胯下之辱,小時候生活沒著沒落的。這個韓信,則是韓國貴族出身。

倆人生活同一時期,也曾 在《史記》中“同框”。司馬遷被逼得沒辦法,只好給后一個韓信改名,叫“韓王信”——您瞅清楚了,這是被封為韓王的韓信,不是受胯下之辱的韓信。

像司馬遷這么嚴謹的,能有幾人呢?這樣的知識盲區(qū)出現了,很正常;如果是做研究,那必須嚴謹;如果別人不小心說錯了,呵呵一下也就行了,跟網暴陳麗君的網友一樣,逼人家道歉,就不地道了。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高金國,筆名高了高,高級編輯,著有《好父母養(yǎng)出好孩子》《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3冊)》《中國歷史超好看(6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32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