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術是什么?
只殺敵不表演的武術就叫國術!
2022年,夢入神機的國術流小說《龍蛇演義》動漫上線,短短兩句話便點燃了所有人心中那團武術魂。
事實上,民國時期便曾有這樣一批國術大師,在外國列強忙著瓜分中國,輕蔑稱呼中國人“東亞病夫”的時候,他們只身打擂,拼命維護身為中國人的尊嚴。
如我們所熟知的“虎頭少保孫祿堂”、“神槍李書文”、“鏢王李堯臣”、“大俠霍元甲”都是這樣赫赫有名的存在。
對此,相信很多人都很好奇,這些民國時期的國術大師究竟有多厲害?抗戰(zhàn)時期,為何少見這些大師的身影?

陳師行
神槍李書文
李書文,1862年出生于河北滄州,其人“短小瘠瘦而精悍逼人”。
小時候,李書文因身材矮小,無人看好李書文習武。直到遇上八極四世傳人張景星,李書文才真正踏上了習武之路,此后,李書文又拜入師伯黃士海門下,習練六合大槍。
李書文本人練武成癡,坊間常有“不瘋魔不成活”的說法。
傳聞其幼年習武時,常拿老家周圍的槐樹棗樹當練功樁,被其拳掌震死不知有多少。練習打沙袋,從50公斤到300公斤,又不知打壞了多少條。
李書文號稱“神槍”,除開拳掌功夫,手中大槍更是一絕。
他練大槍,白天扎銅錢,晚上扎香燭,練至高深能做到一槍扎穿銅錢眼,一槍挑斷香燭火。
除開練準頭,李書文一身臂力更是驚人,據(jù)李書文的徒孫,宣統(tǒng)皇帝御前帶刀侍衛(wèi)霍慶云回憶稱,李書文練槍常用槍棍卷起八十多斤重的車轱轆轉,半點不費力氣。
民國《滄縣志》也記載:“(李書文)在室內排掌擊空,離窗五尺,穿紙震蕩有聲;用大槍刺壁之蠅,蠅落而壁無痕。鐵錐入壁,力拔甚難,他以大槍攪之,錐即出?!?/strong>

李書文
1895年,袁世凱在天津練兵,廣邀國內外高手擔任軍隊教官。
李書文的師父黃士海也接到了邀請,可他年事已高,于是推薦自己的弟子李書文前往。
當李書文趕到袁世凱駐地表明來意后,所有人都是哈哈大笑。眾人都嫌棄李書文身形瘦小,手持兩三米的大槍,活脫脫就是一出滑稽戲,哪里有什么高手風范。
袁世凱衛(wèi)隊的武道教官伊藤太郎更是出言不遜,直呼李書文“東亞病夫”,極盡羞辱。
李書文大怒之下直接抬槍刺了出去,一槍扎穿了伊藤的喉嚨當場斃命。隨行的幾個日本武士見狀大怒,紛紛圍上來想要為伊藤太郎報仇,結果不出三招全都慘死在了李書文槍下。
就在眾人吃驚的時候,李書文槍一抖刺向了堂柱,收回槍時,槍尖上落著一只蒼蠅,而柱子上卻沒有半點損傷。
袁世凱見狀,連連驚呼,口稱“神槍”不迭。
至此,“神槍李書文”名動天下。

“鋼拳無二打!”
李叔文縱橫一生,和人動手比武無數(shù),未嘗一敗。而他最為人詬病的地方便是與人交手從不留手,常常是一拳見生死,所以又被人叫“李狠子”。
李書文也常常感慨,自己的武功如猛虎硬爬山,平生只出第一拳,對手便倒了,從不知自己第二拳,第三拳是何等威力。
1918年,李書文應奉系將領許蘭洲之邀前往奉天做客。李書文和許蘭洲是舊相識,在許蘭洲執(zhí)掌黑龍江省時,曾慕名邀請李書文擔任軍隊教習,并讓自己兩個兒子拜師李書文學習武術。
張作霖在知道李書文到來后,當下前往許宅拜訪李書文,并提出聘請李書文做奉軍三軍武術總教師,李書文見推脫不掉,只好答應下來。
當時奉軍之中擔任武術教官的是日本人岡本,在聽到自己眼前這個瘦干巴的老頭是總教習后,當場便黑著臉要和李書文一較高下。
李書文自然是不怕,便和張作霖說:“比武較技,不是兒戲,受傷在所難免。要是日本人傷了我,那無所謂,但要是我傷了日本人,日本人恐怕會找大帥你算賬。要比武,必須簽下生死文書,我才會動手?!?/strong>
張作霖也覺得很有道理,當下點頭答應。結果比武時,李書文只一掌便將岡本的肩胛骨打碎,嚇得張作霖趕緊叫停了比武。

張作霖
有關李書文的傳聞還有很多,晚年間的李書文更是多了不少怪癖。
比如不準人進入他三步之內,無論是誰,哪怕是家人只要近身都會被他直接摔出去;走路時更是常常急轉彎,以至于跟著他的弟子永遠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吃飯的時候,李書文常等弟子們先入口,才會動筷子。
很多人猜測,李書文之所以會有這些怪癖,是怕遭人暗算。年輕時,李書文和人動手無數(shù),且下手毫不留情,無形之中不知結下了多少仇家。
1934年夏天,年過古稀的李書文在家中黯然仙逝。
其人一生不留財,不留后人,只給人們留下了無數(shù)的傳說和遐想。

二十九軍大刀隊
二十九軍大刀隊
“九一八”事變后,日軍占領了東北全境,彼時的日軍尤不滿足,隨時準備進犯關內。
1933年元旦,日軍在山海關故意挑起事端,長城保衛(wèi)戰(zhàn)打響。
在察覺到日軍意圖后,國民政府當即調兵遣將,前往長城一帶阻擊日寇。1933年3月9日,國民革命軍第29軍奉命接管長城喜峰口的防務,留下了一段傳奇。
29軍前身是馮玉祥西北軍一部,軍長宋哲元。中原大戰(zhàn)時西北軍分崩離析,后殘部被張學良收編,成立了新編29軍。1924年首都政變時,李堯臣結識了馮玉祥、佟麟閣等愛國將領。
當時參加長城抗戰(zhàn)的國軍有30萬部隊,盡管人數(shù)眾多,但部隊裝備,軍事素質卻是參差不齊。其中尤以29軍裝備最差。全軍上下山炮野炮只有十余門,輕重機槍不過百挺,士兵手中多是漢陽造、老套筒。
在接到命令趕赴長城抗戰(zhàn)時,軍長宋哲元憂心忡忡。
保家衛(wèi)國是軍人的天職,這沒什么好說的,只是部隊裝備和日軍相距太大,即便是29軍全部戰(zhàn)死,恐怕也擋不住日軍的腳步。在與軍中將領數(shù)次商討之后,宋哲元決定組建大刀隊。
29軍前身西北軍,軍中不少人都會些拳腳,將這一部分人集合起來,或許會有大作用。為此宋哲元請副軍長佟麟閣前往北平,請“鏢王”李堯臣做軍隊武術教官。

李堯臣
1924年馮玉祥發(fā)動北京政變,曹錕、吳佩孚政權的垮臺,清宣統(tǒng)帝溥儀被趕出紫禁城,佟麟閣和李堯臣就是在這時候認識的。
李堯臣,1876年出生于河北冀縣,從小因家窮14歲前往北京討生活,后經人介紹進入會友鏢局,開始了自己27年的走鏢生涯。
李堯臣的一生堪稱傳奇。
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入北京,李堯臣?;食鼍?,一路血戰(zhàn)到山西。慈溪太后壽宴時,李堯臣表演八仙劍,受賜長虹寶劍。
1912年,北京兵變,李堯臣率領門徒參與商業(yè)街保衛(wèi)戰(zhàn)。四年后張勛復辟,又參與北京保衛(wèi)戰(zhàn)。
1921年,隨著火車、電報等新型運輸通訊工具的應用,鏢局日漸沒落,李堯臣也隨之結束了自己長達27年的走鏢生涯。在會友鏢局解散后,李堯臣又創(chuàng)辦了武術茶社,主持精武社,以武會友教授門徒。

在得知佟麟閣的來意后,一貫富有愛國心的李堯臣當即應允前往。在二十九軍擔任教官期間,李堯臣根據(jù)大刀特點,創(chuàng)編了一套簡單易學,實用性強的“無極刀法”,很快這套刀法便在29軍內普及開來。
1933年3月9日,當29軍奉命趕到喜峰口時,日軍已經占領了關口。當夜,29軍先鋒部隊偷襲日軍。這一戰(zhàn),29軍大刀隊砍死砍傷了1000多名日軍,并繳獲坦克11輛,大炮18門,機槍36挺。
在接下來的戰(zhàn)斗中,29軍先后血戰(zhàn)日軍鈴木、服部旅團,一戰(zhàn)成名。面對日軍的飛機大炮,29軍愣是憑借手中大刀和手榴彈,死守防線,寸土不讓。日軍在丟下5000具尸身后,最終狼狽后撤。
喜峰口戰(zhàn)役的勝利,是中國軍隊自“九一八事變”以來,取得的第一場勝利。29軍的英勇血戰(zhàn)極大鼓舞了中國人民抗日的決心和信心。
日本《朝日新聞》報道:"明治大帝造兵以來,皇軍名譽盡喪于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來未有之侮辱。"

無論是在電視劇里還是在真實歷史中,我們所看到的這些國術大師,多是以打擂揚名,卻很少見其本人上戰(zhàn)場殺敵。
一來,全面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時,這些國術大師多數(shù)已年過花甲。
二來,槍炮的問世,讓個人武力的作用降到了最低。
武功再高,一槍撂倒!
徒呼奈何?
1937年七七事變,李堯臣提刀血戰(zhàn)北京,抗擊日寇。可面對日軍強大的炮火,他也無可奈何。七七事變后,李堯臣為避禍只身逃出北京,前往天津謀生。
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社會的穩(wěn)定,原本以殺敵為目的的國術自然就沒了用武之地。
現(xiàn)代的武術多是以表演和強身健體為主。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