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前后,我市接連發(fā)生兩起驢友深山遇險事件。全州縣天湖景區(qū)和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的原始密林中,先后有兩組徒步者因盲目相信網絡攻略和錯誤導航而陷入險境。當?shù)鼐铰?lián)合消防、藍天救援隊等多方力量,在暴雨濃霧中展開生死營救,最終成功將被困者安全救出。這兩起驚心動魄的救援行動,既展現(xiàn)了救援隊伍的專業(yè)素養(yǎng),也為廣大戶外愛好者敲響了安全警鐘。

天湖迷途:7小時絕地救援

5月3日清晨,20歲的山西大學生小李背著行囊,獨自踏上了穿越越城嶺的徒步之旅。這位戶外運動愛好者被社交平臺上的“天湖-真寶頂徒步攻略”所吸引,特意選擇"五一"假期前來探險。

"網上說這條路線風景絕美,難度適中,還有詳細導航軌跡。"小李事后回憶。在景區(qū)露營一晚后,他按照

"四周都是參天古木,根本分不清東南西北。"小李說。更糟糕的是,山間天氣驟變,濃霧彌漫,氣溫急劇下降。眼見天色漸暗,孤立無援的他顫抖著撥通了報警電話:"我在天湖深山里迷路了,快救救我!"

17時30分,全州縣公安局指揮中心接到報警后,立即啟動山地救援應急預案。才灣派出所天湖警務室民警王運建帶領輔警與趕來的5名特警隊員組成救援第一梯隊。與此同時,全州藍天救援隊的6名專業(yè)隊員攜帶山地救援裝備緊急馳援。

"當時最棘手的是定位問題。"參與救援的唐威警官介紹。雖然通過手機信號大致鎖定了打狗嶺區(qū)域,但該處海拔落差超過800米,加上濃霧籠罩,警用無人機多次升空都未能發(fā)現(xiàn)目標。當?shù)卮迕衤犅勊麄円仙剿丫龋B連搖頭:"那條老路荒廢20多年了,現(xiàn)在連采藥人都不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救援天湖遇險人員過程中,警方啟用無人機搜尋。(全州警方供圖)

面對重重困難,救援隊決定兵分兩路:一組嘗試從南洞村委的老路上山,另一組則由熟悉地形的王運建帶隊,繞道資源縣大皮山村尋找突破口。19時許,王運建組在當?shù)叵驅ьI下,發(fā)現(xiàn)了一條鮮為人知的采藥小道。"這條路雖然陡峭,但能節(jié)省一個半小時。"唐威說。

漆黑的夜色中,救援隊員打著手電,在坡度超過60度的山崖上攀爬。雨水讓裸露的巖石變得異常濕滑,隊員們不得不手腳并用。22時許,當隊伍終于攀上越城嶺主脊時,新的挑戰(zhàn)接踵而至——山脊瞬時風力達到7級,濃霧中能見度不足2米。關鍵時刻,技術組通過微信共享定位發(fā)現(xiàn),雙方直線距離僅剩1公里,卻因地形復雜始終無法匯合。凌晨時分,無人機再次升空,強光燈在雨幕中劃出一道亮線。"看到光就閃手機!"隨著對講機發(fā)出的指令,1公里外的灌木叢中終于亮起微弱的白光。

4日0時30分,救援隊員在陡坡上發(fā)現(xiàn)了蜷縮成一團的小李,這場持續(xù)7小時的生死營救畫上句號。這個年輕人渾身濕透,臉色慘白。"見到警察那一刻,我眼淚直接下來了。"獲救后的小李回憶。

貓兒山驚魂:雨夜絕境救援

而在“五一”假期前,貓兒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剛上演過類似的驚險一幕。4月26日18時06分,貓兒山派出所所長鄭永明接到興安縣公安局轉來的警情:兩名廣東游客在該保護區(qū)未開放區(qū)域迷路,其中女性游客腳部扭傷。

據了解,這兩名在深圳工作的年輕人輕信某戶外論壇的"秘境攻略",擅自進入該保護區(qū)核心區(qū)徒步。當天上午11時,他們從高寨村附近進山,在穿越一片箭竹林時迷失方向。"GPS顯示我們一直在繞圈。"被困者事后回憶。更糟糕的是,兩人僅攜帶了少量零食,飲用水早已耗盡。

接到報警時,保護區(qū)內正下著中雨,夜間氣溫降至10℃以下。鄭永明一邊在電話中安撫被困者,指導他們轉移到相對安全的石壁凹陷處,一邊緊急組建救援隊伍。當天19時30分,由派出所民警、消防救援人員、保護區(qū)工作人員和當?shù)叵驅ЫM成的15人救援隊冒雨進山。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多方救援人員連夜在貓兒山艱難跋涉搜救失聯(lián)驢友。羅劍 攝

"那是真正的原始森林。"參與救援的消防救援人員描述。在能見度不足5米的雨夜里,隊員們用砍刀劈開生長密集的箭竹,在齊膝深的泥漿中艱難前行。4小時后,救援隊終于在一處懸崖邊發(fā)現(xiàn)了瑟瑟發(fā)抖的被困者。

"知道擅闖保護區(qū)是違法的嗎?"凌晨3時50分,當兩名游客被安全送回保護站時,鄭永明嚴肅地問。經過批評教育,兩名被困者深刻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當場寫下保證書。

值得深思的是,這兩起事件中,被困者都是被網絡上的"網紅徒步路線"所誤導。貓兒山保護區(qū)工作人員透露:"那些所謂攻略,很多都是違規(guī)穿越者發(fā)布的。"

深度警示:戶外運動"四要四不要"

針對這兩次救援,桂林山地救援專家、“象山飛鷹”繩索救援專業(yè)隊隊長、桂林市消防救援指揮東江消防站指導員梅態(tài)龍指出,近年來"驢友遇險"事件呈現(xiàn)三個顯著特征:一是社交平臺違規(guī)攻略泛濫;二是徒步者普遍缺乏專業(yè)裝備;三是多數(shù)人存在盲目自信心理。"像小李帶的裝備,根本不足以應對越城嶺的復雜環(huán)境。"參與救援的藍天隊隊員指出。

梅態(tài)龍?zhí)貏e提醒,戶外運動務必做到"四要四不要"——

要選擇正規(guī)景區(qū)開放路線;

要攜帶專業(yè)導航設備和應急物資;

要關注官方天氣預報;

要結伴而行并告知行程;

不要輕信網絡非專業(yè)攻略;

不要擅自進入未開發(fā)區(qū)域;

不要高估自身體能;

不要在惡劣天氣冒險。

【記者手記】

在采訪中,一位救援隊員的話發(fā)人深?。?每次冒險救援,都是在用救援人員的生命冒險。""我們不怕辛苦,但最怕的是救回的人下次還會犯同樣的錯誤。"貓兒山派出所鄭所長的話道出了救援人員的無奈。據不完全統(tǒng)計,2024年以來桂林市已開展山地救援23次,消耗公共資源超百萬元。在倡導戶外探險精神的同時,如何強化責任意識、完善法規(guī)約束,已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課題。

這兩場驚心動魄的雨夜營救,既展現(xiàn)了救援隊伍的專業(yè)與擔當,也暴露出戶外運動安全管理的新課題。在社交媒體助推"網紅打卡地"的今天,如何平衡探險自由與公共安全,需要政府、平臺、戶外組織和個人的共同努力。畢竟,真正的探險精神,首先應當是對生命的敬畏。

來源|桂林日報(記者陳靜 通訊員陽漓琳 王婷 曾衛(wèi)玲)

桂林市融媒體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