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hi,我是胖胖。

人間最荒誕的,不是有人信錯了神,而是把作秀當作信仰,把表演當作修行。

我們活在一個處處講“意義”的時代,卻常常在最沒有意義的地方,祭奠意義。

要說有些人有多熱衷于“放生”這件事,有時候都到了不問青紅皂白、不管死活后果的程度了。

胖胖不禁要問一句:

你是真的在行善,還是在自我感動?是積德,還是添亂?

這不,5月6號,一條來自新浪新聞的消息,把“放生”這一行為又一次推上了風口浪尖:

陜西安康,一個小伙子在河邊釣魚,突然被一群“放生人”威脅驅(qū)趕,并揚言要報警。

釣個魚而已,咋還犯這幫人的忌?

可更荒唐的是,小伙子一看他們放的,居然是珍珠鱉、蛇等疑似外來物種,直接反手一個報警,正義從天而降。

事情被報道后,石泉縣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局的工作人員回應說,已經(jīng)介入此事,將與其他地方配合處理,并明確表示“不允許放生”。

你說說,珍珠鱉是什么?是外來物種。

你把這玩意扔進自然水域,和往池塘里倒一瓶病毒沒啥兩樣。

外來物種一旦適應環(huán)境,很可能擠占本地物種的生存空間,引發(fā)生態(tài)鏈失衡。

更別說蛇這種捕食性極強的動物,它一旦泛濫起來,其他小動物哪還有活路?

而你還美其名曰“我是在放歸自然”,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所以,很多放生人根本不懂生態(tài)常識,不知道什么叫本地物種、外來入侵,不知道一個物種的引入背后牽扯著整個生態(tài)網(wǎng)的脆弱平衡。

他們不關心這個,也不想知道。

他們關心的是,我今天做了好事,我給自己攢了德,我靈魂進化了。

但是,這種“善”如果建立在對他人、對環(huán)境的傷害上,它不是善,是一種包裝精美的自私。

再扯扯這幫人的道德綁架

釣魚并不違法,尤其是非禁漁期、非保護水域釣魚,本身是合法行為。

而這些放生人呢?

一邊違法投放外來物種,一邊仗著“我道德高尚”來驅(qū)趕釣魚人,叫囂著要報警,這就叫道德綁架。

他們不是在傳播慈悲,而是在迫使他人按照自己的信仰活著。

更關鍵的一點是,很多所謂“放生組織”,背后其實是產(chǎn)業(yè)鏈。

有人專門飼養(yǎng)魚龜蛇等“待放物種”,有的甚至專門引進各種奇怪動物,就為了“放一次收一次的錢”。

這已經(jīng)不是信仰問題,是生意,是對大眾善意的收割。

而這些“放生人”很多時候根本不具備生態(tài)判斷能力,他們只是覺得——今天我放了一只烏龜,我善了,我積德了,我安全了。

我不管它明天是不是死于異地水溫,不管它會不會啃食掉稀有藻類,也不管它是不是攜帶病毒。

我只管我的內(nèi)心舒服了。

說得直白點,就是一個利己主義披著善良外衣的荒唐秀場。

而放生,并不是丟下一只動物拍拍屁股走人,而是要配合專業(yè)的生態(tài)評估,選擇合適的物種、合適的地點、合適的季節(jié),甚至要承擔后續(xù)監(jiān)測和照看。

可惜在這些人眼里,“放生”行為都是快餐式的:“買—運—放—走人”,甚至連物種名都不認識,還談什么生態(tài)責任?

一邊是想釣魚的普通人被趕走,一邊是成批“外來戶”被偷偷投進水里,還冠名曰“行善積德”,這才是生態(tài)最大的不幸。

當然,在這起新聞后,另一起放生也在網(wǎng)上悄然流傳:

5月7日,來自《法治進行時》的報道:

湖北某地,一位網(wǎng)友拍攝視頻表示,今年流行放生水果,連甲魚、黃鱔都死了個精光。

他在視頻里說:“放了干啥?我們昨天撈的黃鱔已經(jīng)死光了,人工養(yǎng)殖的,能活一個就不錯了。這就是所謂的放生?”

你聽聽,這是慈悲還是丟垃圾?

一開始胖胖還以為聽錯,還真有人放生水果,在視頻中,扔河里一大堆。

當然,這在某些人的認知里,這叫“象征性的放生”,水果代表了祝福、純凈、無害……但他們忘了,這些水果沉水之后,會腐爛、滋生細菌、影響水質(zhì),尤其是在封閉水體中,還可能造成水體富營養(yǎng)化。

這些人不是在放生,不是在行善,而是在污染環(huán)境。

形式主義到了危害生態(tài)的程度。

再說黃鱔、甲魚,那是人工養(yǎng)殖出來的,溫度、氧含量、水流、敵害……每一個都是死亡挑戰(zhàn)。

你把這些動物“放”出去,哪是放生?

當然,胖胖這里呢,不是反對信仰,不是反對慈悲,但我們反對被誤解和濫用的善意。

這類放生,不是基于科學,不是基于倫理,而是基于玄學、儀式感、和一種“我做了就行”的自我感動。

而最大的悲哀是,很多人從中撈到了錢。

有專門的放生套餐,有專人幫你代放,有“功德證書”打印服務,甚至還有“轉(zhuǎn)發(fā)一次佛經(jīng)=放生一條命”的微博段子。

這已經(jīng)不是宗教,是產(chǎn)業(yè),是流量,是一場感動自己的心理生意。

這些行為最終會形成什么結果?

生態(tài)災難、病毒傳播、本土物種瀕危。

但在這些人眼里,這不重要。我今天“功德圓滿”,心安理得就行了。

善,是理性中的慈悲。

放生,本來是一種善意的表達,是對生命的敬畏。

但當這份敬畏缺乏常識和責任感時,它就成了另一種傷害。

不是反對放生,而是反對亂放、假放、作秀式放生。

社會的進步,不是看你有多少善舉,而是看你有沒有能力判斷什么是真善。

善,是知其可為、亦知其不可為,是克制而非狂熱,是理解世界復雜性的能力,而不是拿著一把“功德剪刀”隨意剪裁現(xiàn)實。

所以,放生之前,不妨先放下“執(zhí)念式感動”,

先學一點生態(tài)常識、了解物種差異、尊重自然系統(tǒng)的脆弱與秩序,

那才是對生命真正的敬畏,對環(huán)境真正的善意。

善意,不該是發(fā)泄情緒的出口,也不該是愚昧的保護傘,更不該是污染和傷害的遮羞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