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砸下近9億美元搞出的首艘自制潛艇"海坤號",現在正遭遇比臺海風浪更棘手的危機——還沒出海就先演起了"海底漏水"。原定4月開始的港口測試拖到5月仍無動靜,前海軍顧問郭璽爆料"艙室被淹了不知多少次",負責驗收的外國團隊直接撂挑子。
這場被臺當局寄予厚望的"國防自主"大戲,眼下連舞臺都沒搭好,卻已經暴露出更深的博弈:技術卡脖子背后,是臺灣在兩岸軍力失衡下的焦慮,更是美國"武裝臺灣"戰(zhàn)略的一枚活棋。
(圖1)

所謂本土潛艇計劃(IDS),本就是臺灣在解放軍航母艦隊碾壓式優(yōu)勢下的無奈之舉。當大陸第三艘航母福建艦都開始海試時,臺灣才剛把首艘自制潛艇泡在船塢里修管道。
這艘配備美制MK-48魚雷的"海坤號"(圖1),設計上確實有點巧思——X形舵適合淺水機動,柴電推進也算貼合臺海地形。
但問題出在最基礎的工業(yè)能力上:高壓管道在測試中屢屢崩裂,4000多項系統檢測只完成不到10%,活像小學生交作業(yè)前才發(fā)現連封面都沒寫。
更諷刺的是,臺灣地方海軍參謀長邱俊貞還在嘴硬"處于最后準備階段",可連外國承包商都拒絕登艇冒險,畢竟誰也不想在試航時體驗"鐵達尼號"劇情。
技術拉胯只是表象,根子在于臺灣防務工業(yè)的先天不足。別看臺當局吹噓"國艦國造",關鍵系統全得靠美國輸血。
洛克希德·馬丁的戰(zhàn)斗系統、雷神的聲吶設備,這些美企零件往臺灣船殼里硬塞,不出問題才是奇跡。國防分析師舒小黃點破真相:潛艇管道要承受30米水深壓力,而臺灣船廠連模擬測試都搞不定。
(圖2)

更致命的是,美國給的從來不是完整技術,而是閹割版裝備——既能給臺灣壯膽,又不至于讓大陸掀桌。
但華盛頓的算計遠不止賣武器這么簡單。美國務院嘴上說著"堅持一中",手上卻緊鑼密鼓武裝臺灣。批準售臺魚雷、派技術團隊指導潛艇建造,這些動作都在踩北京的"武統"紅線。
尤其在美國大選前,特朗普拿臺灣當籌碼,卻又不敢真引爆臺海戰(zhàn)爭。于是我們看到魔幻一幕:美軍火商賺得盆滿缽滿,臺灣納稅人掏錢當冤大頭,而"海坤號"的漏水事故,反倒成了中美默契的"安全閥"——既向大陸展示"臺灣在抵抗",又不讓抵抗能力強到打破現狀。
北京的反應其實早有預案。解放軍東部戰(zhàn)區(qū)最近在臺島周邊的"聯合利劍"演習(圖2),針對性越來越強:無人機繞飛、電磁壓制、模擬封鎖,全是沖著臺灣潛艇的命門來。
大陸軍事專家早就拆穿,在福建沿海布滿反潛網的條件下,臺灣潛艇出海即被"點名"是大概率事件。更狠的是經濟牌——大陸海關總署突然取消ECFA關稅優(yōu)惠,直擊臺灣精密制造業(yè),而這些企業(yè)正是潛艇零部件的潛在供應商。這種"工業(yè)窒息"戰(zhàn)術,比軍演更具殺傷力。
(圖3)

眼下"海坤號"的困境,實則是臺灣戰(zhàn)略悖論的縮影。臺當局既想靠美軍備"以武拒統",又無力消化技術;既炒作"大陸威脅"爭取民意,又怕真刺激北京動武。
就連美國《外交政策》雜志都直言:臺灣潛艇艦隊建成之日,就是解放軍武統之時。這種死亡倒計時般的軍備競賽,讓島內理性聲音開始質疑:花3000億新臺幣造8艘潛艇,還不如多買幾套防空系統實在。畢竟當大陸火箭軍能半小時覆蓋全島(圖3)時,潛艇連出港都可能是奢望。
距離11月交付期限只剩半年,"海坤號"要闖的關比臺灣海峽還兇險。就算勉強修好管道,后續(xù)魚雷試射、聲吶調試、潛深測試都是"鬼門關"。
而北京顯然不會坐視臺灣獲得水下戰(zhàn)力,未來必然升級反制。
這場鬧劇最終的輸家注定是臺灣民眾——他們既要為天價軍購買單,又要承擔兩岸關系惡化的后果。至于美國?軍火訂單照接,戰(zhàn)略棋子照用,至于潛艇能不能浮起來,那不過是五角大樓風險評估報告里的一個腳注。#瞭望2025#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