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槍響那一刻,漢陽的天都紅了。
誰都沒想到,黃興那個瘦高個,扛下了整個南方革命軍的命運,一邊流血一邊下命令,那是真把命扔在戰(zhàn)場上。
但他最后,居然自己下令撤兵。
不是他慫,是他太清楚了,革命不是靠硬撐能贏的。
得從頭說起。
這事兒擱現在聽著像傳奇,當時卻是命懸一線。
黃興不是第一次上戰(zhàn)場,之前在廣州,搞過黃花崗那一回,結果死了七十多個,成了烈士。
他自己也差點沒回來。
那次失敗后,很多人勸他歇歇,可他根本不聽,連夜又去了上海,繼續(xù)籌錢、找人、買槍。
1911年那會兒,清廷已經是搖搖欲墜,地方官員陽奉陰違,中央也亂成一鍋粥。
武昌那邊爆發(fā)起義,消息傳到上海,黃興馬上就動身去了武漢。
別人都是議事、開會,他是一到就帶兵。
兵不多,槍也少,但他敢打。
漢陽那一仗,他親自上了前線,子彈打在肩上,血流了一身,他就把衣服一脫,繼續(xù)指揮。
但問題出來了。
打下來之后,北洋軍調過來,清軍幾十營圍住漢陽,火力壓得革命軍抬不起頭。

他的兵,連飯都吃不上,武器彈藥也快沒了。
就在這種時候,清軍把漢口拿下來了,接著就要打漢陽。
這時候,黃興站在指揮部的地圖前,手里捏著孫中山從南洋發(fā)來的電報,讓他“審時度勢”。
他一句話都沒說,眼神定了好一會兒。
外頭炮聲一陣接一陣,參謀們一個個站在一邊都不敢吭聲。
那晚他沒睡,一直在想一件事:是死守漢陽,拼光最后一個人,還是撤出,把剩下的兵帶回南方,留著打下一仗。
他不是不想拼命,他已經拼到傷口都發(fā)炎,但他明白,革命不是講義氣,是講結果。
第二天,他下了命令:撤。

有人罵他,有人哭著求他留下。
他沒說話,自己最后一個走的。
他走的時候,回頭看了一眼漢陽,沒多說一句。
那一眼,后來很多人都記住了。
這個決定,后來成了轉折點。
因為黃興撤了下來,南方各省才能繼續(xù)響應。
他帶著剩下的兵,往南打,湖南、廣東、福建那些地方起義就沒斷。
清廷這時候已經顧不上收拾南方了,局勢徹底失控。
孫中山回國后,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
黃興本來是大家推的大元帥,他沒要,堅持讓袁世凱當總統(tǒng),自己當副元帥。
有人不理解,說他打了那么多仗,到頭來讓人家摘桃子。
他只說了一句:革命不是為了我一個人。
這話后來傳開了,很多人都覺得他是真漢子,不貪權,不怕死,關鍵時候知道怎么做事。
他后來身體一直不好,也不愛出風頭,慢慢退了下去。
可只要提起辛亥革命,沒人不提他的名字。
說到底,漢陽那一仗,如果不是他撤得及時,可能革命就斷了。
他懂打仗,更懂什么時候能打,什么時候不能硬拼。
不是每個人都能在戰(zhàn)場上做這種決定的。
再說那幾個一起干革命的,像李烈鈞,那也是個狠人。
他是在日本留學時候入的同盟會,孫中山一看他辦事利索,就把江西那邊交給他。
九江起義就是他干的,打下來后他成立了軍政分府,成了那一片的主心骨。
武昌起義一響,他立馬帶著江西的兵往湖北趕,路上剿清軍,一路打過去。
后來黎元洪看他能打,把五省聯(lián)軍的總指揮也交給他了。
他是那種文能寫、武能打的人,不光打仗,還懂怎么安撫百姓、穩(wěn)定后方。
還有柏文蔚,他是武昌起義后,南京那邊的主將。
他從上海搞來一批槍,跟徐紹楨一起準備起義,結果半路碰上張勛那撥清軍,打得挺被動。
但他沒慫,等機會一成熟就動手,最后拿下了南京。
那時候,他是中國第一個“第一軍”的軍長。
這幾個人加孫中山,后來被人稱“辛亥四杰”。
不是因為他們會講道理、寫文章,而是他們動真格的,扛得住槍子兒,頂得住壓力,做決定的時候不光看面子,還看大局。
很多人說清朝倒了是因為孫中山,其實不止他一個人在扛。
有的人在前線打仗,有的人在后方籌錢,有的人在國外奔走。
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辦法往前推這件事。
而黃興,是把命搭上去的人。
寫到這,再說一句實話:黃興那一撤,是帶著血的決定。
他知道有人會罵他,也知道有人會不理解,但他不在乎。
他要的是革命能活下去,不是自己能不能留下名字。
《黃興年譜》
《中華民國建國史》
《武昌起義軍事檔案匯編》
孫中山《建國方略》原信函輯錄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并非時政社會類新聞報道,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lián)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