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耿子葉)5月8日,北京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宣講活動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榜樣故事會在中央民族歌舞團民族劇院舉辦。記者在現(xiàn)場獲悉,每年五月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月,今年宣傳月期間,北京市將舉行150余場活動,在市、區(qū)、鎮(zhèn)街等分級開展,覆蓋全市16區(qū)和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

北京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宣講活動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榜樣故事會現(xiàn)場。新京報記者 耿子葉 攝
據了解,2024年9月27日,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全國352個模范集體和368名模范個人受到表彰。其中,北京市15個模范集體與個人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同年12月27日,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辦、國家民委在人民大會堂舉辦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事跡報告會”。
本場故事會是2025年北京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月重要活動之一,以情景劇、舞蹈、曲韻新唱等多種形式為載體,講述了15個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的模范集體與個人的動人故事。“我們一直在想怎么能讓模范宣講走深走實,讓老百姓喜聞樂見,經過長達數(shù)月的采風,籌劃了這場故事會。”北京市民族宗教委民族一處副處長楊敏向記者介紹,通過故事會的形式講述模范事跡,打破了以往宣講的單一模式,有的節(jié)目還讓模范本人參與到故事會的演繹中,由此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把模范的故事帶到更多市民身邊,讓不同年齡段、不同階層都能感受到民族團結的氛圍。
在故事會現(xiàn)場,《美美與共民族情》節(jié)目講述了三位不同時代、不同崗位的民族團結推動者的故事,香山宣教員季雯怡用5年、1300余場宣講,動情講述紅色香山革命歷史;援藏醫(yī)生孫樹學為雪域高原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醫(yī)療隊;西部馬華餐飲集團創(chuàng)始人馬華則用創(chuàng)業(yè)帶動就業(yè),搭建起了一座座連接各民族地區(qū)文化與經濟的堅固橋梁。他們的故事在旋律與節(jié)奏中交匯,奏出跨越地域與年代的情感共鳴,也生動講述著“和衷共濟民族情”的核心內涵。
這種創(chuàng)新的形式收到了觀眾的反饋,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姚俊教授沉浸式觀賞了整場故事會,她說通過看故事會了解到模范的故事自己很感動,這種講故事的方式,觀眾也更容易接受,給人的印象深刻,傳播效果也更佳。白斌是一名律師,觀看故事會之后深受觸動,“故事會融入了中國民族特色的音樂、舞蹈、服飾等藝術形式,這種宣講方式很少見,我愿意把這些故事帶給身邊的同事朋友,甚至是回到內蒙古老家去傳頌。”
記者了解到,在今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月期間,全市按照市級示范引領、區(qū)級形成特色、鎮(zhèn)街多點開花的格局開展活動,在市級層面,4月29日豐臺區(qū)園博園舉行了北京中華文化周,宣傳月正式啟動,市級牽頭兩場主要活動,期間區(qū)、街道活動同步推進。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付春愔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