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值此中意建交55周年、中歐建交50周年之際,由意大利駐華大使館、意大利駐滬總領(lǐng)事館、浙江省文化廣電和旅游廳、浙江省文學藝術(shù)界聯(lián)合會、浙江省文物局、中國美術(shù)學院主辦,意大利外交與國際合作部、意大利文化部特別支持,意大利駐華大使館文化處、意大利駐滬總領(lǐng)事館文化處、中國美術(shù)學院美術(shù)館、中國美術(shù)學院中國國際設(shè)計博物館承辦的“傳奇之旅——馬可·波羅與絲綢之路上的世界”于5月8日在中國美術(shù)學院象山校區(qū)的中國國際設(shè)計博物館開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安博思、安緹雅、菲德利克、達仁利、羅貴辭、陳振濂、馬鋒輝、范慶瑜、錢曉芳、李中文、楊守衛(wèi)、金一斌、余旭紅、蔣國興、張亮、夏丹荷、羅薩爾巴·加魯佐、克萊蒙特、高世強共同為“傳奇之旅:馬可·波羅絲綢之路上的世界”展覽剪彩

意大利駐華大使安博思,意大利駐滬總領(lǐng)事安緹雅,意大利駐華使館文化處主任、文化參贊菲德利克,意大利駐滬總領(lǐng)事館文化處處長達仁利,意大利駐華使館藝術(shù)文化外交專員、展覽策展人羅貴辭,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陳振濂,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副主席馬鋒輝,浙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電影局局長范慶瑜,浙江省人大教育科技文化衛(wèi)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錢曉芳,人民日報浙江站站長李中文,浙江省文聯(lián)黨組書記、副主席楊守衛(wèi),中國美術(shù)學院黨委書記金一斌,中國美術(shù)學院院長余旭紅,浙江文投集團總經(jīng)理蔣國興,浙報集團副總編輯、黨委委員張亮,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長夏丹荷,意大利加魯佐藝術(shù)基金會主席羅薩爾巴·加魯佐,“世界見聞錄”意方策展人克萊蒙特,“世界見聞錄”中方策展人高世強出席開幕式,并共同為“傳奇之旅:馬可·波羅與絲綢之路上的世界”展覽剪彩。意大利駐華大使安博思,浙江省文聯(lián)黨組書記、副主席楊守衛(wèi),中國美術(shù)學院院長余旭紅先后致辭。開幕式由中國美術(shù)學院副院長曹曉陽主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意大利駐華大使安博思致辭

安博思談到,正如這位偉大的威尼斯旅行家馬可·波羅所描述的那樣,杭州與意大利有著象征性的聯(lián)結(jié)。為紀念馬可·波羅逝世700周年,這項促進意中文化交流的重要項目首站于2024年夏季意大利總理梅洛尼訪華期間在北京啟幕,并于2024年11月由意大利馬塔雷拉總統(tǒng)親臨閉幕。隨后,展覽移師中國西部重要的國家級博物館——成都四川博物院展出。如今,這場文化盛事來到了杭州,在中國美術(shù)學院中國國際設(shè)計博物館與觀眾見面。本次展覽的核心在于展現(xiàn)敘述的力量:在那個主要通過文字與口述來了解遙遠國度的年代,經(jīng)由魯斯蒂謙記錄的馬可·波羅文字,成為幾個世紀以來西方世界認識東方的最初源泉。這部傳世之作不僅呈現(xiàn)了當時人們對已知世界的獨特認知,更印證了馬可·波羅的敘述對西方理解東方世界進程的深遠影響?!跺居钣洝罚ā恶R可·波羅行紀》)即便以當代視角被重讀,依然傳遞著關(guān)于對話與文化多樣性的永恒價值,這一精神內(nèi)核至今仍在字里行間熠熠生輝。

本次展覽恰逢多重紀念時刻:既紀念馬可·波羅逝世700周年,又適逢意中戰(zhàn)略伙伴關(guān)系建立20周年,2025年也是意中兩國建交55周年。這種延續(xù)性正體現(xiàn)了意中兩國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多領(lǐng)域合作中秉持的精神,不僅著眼于雙邊關(guān)系,更致力于在全球議題上開展長期對話,這與兩國的國際地位相得益彰。如今,如同七個世紀前一樣,意中文化交流仍在延續(xù),這源于雙方對馬可·波羅非凡旅程所搭建的溝通橋梁的深刻認同。展覽所提供的智慧探索,將激勵意中兩國繼續(xù)深化相互理解,重申定義國家、社會與個人身份的核心價值,這些價值與我們共同的歷史密不可分,也將指引我們攜手面向未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浙江省文聯(lián)黨組書記、副主席楊守衛(wèi)致辭

楊守衛(wèi)代表浙江省文聯(lián),向長期致力于中意文化交流的專家學者,此次展覽的主辦方、策展人、參展的文博機構(gòu),以及為展覽籌備付出辛勤努力的所有人員致以敬意與感謝。他談到,700多年前,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中國,開啟了一段傳奇的東方之旅。其所見所聞被記錄于《寰宇記》(《馬可·波羅行紀》)中,這本書首次系統(tǒng)地向歐洲介紹了中國的山川與風物、政治與民情、語言與習俗等,揭開了絲綢之路的神秘面紗,向整個西方世界打開了感知東方的大門。

浙江自古便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是東西方貿(mào)易與文化交流的活躍區(qū)域,杭州曾經(jīng)作為南宋的都城,更是一個富足繁華之地。馬可·波羅曾三次踏訪過杭州,他在《馬可·波羅行紀》中,對杭州繁華的城市、美麗的西湖、宏偉的宮殿和繁榮的商業(yè)等都有大量的描述,向世人展示了杭州的人文之勝和山水之美,他將杭州稱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天城”。

今天的浙江,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tài)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推動與世界各國的經(jīng)貿(mào)往來和文化交流。近年來,浙江與意大利的文化藝術(shù)交流日益頻繁。去年11月,中國美術(shù)學院舉辦“完美之路——杭州,馬可·波羅的‘天堂之城’”展覽,在中意建交55周年之際,我們又迎來了“傳奇之旅:馬可·波羅與絲綢之路上的世界”杭州巡展。該展與意大利11家知名文博機構(gòu)攜手合作,不僅再現(xiàn)了馬可·波羅旅途中的見聞與思考,也勾勒出絲綢之路上多元文明交流交融的圖景。從“完美之路”到“傳奇之旅”,“絲綢之路上的世界”就像是一個文明互鑒、命運與共的生態(tài)體系,兩個文明古國經(jīng)由這條絲路相連、相遇、相知。它昭示我們,在當今多元多變的國際環(huán)境下,人類更加需要文化藝術(shù)的交流交融來溝通心靈、連接世界。通過該展覽,我們可以更加深入了解馬可·波羅的傳奇旅程,感受絲路文化的無窮魅力,攜手共同譜寫新時代中意文化藝術(shù)交流新篇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國美術(shù)學院院長余旭紅講話

余旭紅談到,今年是中意建交55周年、中歐建交50周年?!皞髌嬷谩R可·波羅與絲綢之路上的世界”展,是中意兩國慶祝建立全面戰(zhàn)略伙伴關(guān)系20周年、紀念“馬可·波羅逝世700周年”的主要活動之一。首站于2024年7月在北京中華世紀壇舉辦,巡展第二站于2024年12月在成都四川博物院舉辦,此次展覽是第三站?!恶R可·波羅行紀》對于杭州的記載約占全書的十五分之一,而且是游記中“最精彩、最重要的一個章節(jié)”。最讓馬可·波羅醉心的城市可能就是杭州,他在書中稱杭州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天城”。圓滿收官之展在位于杭州的中國美術(shù)學院舉辦,具有特殊意義。

余旭紅認為,千百年來,以“馬可·波羅之旅”為代表的文明交流互鑒活動,在推動人類社會現(xiàn)代化進程、繁榮世界文明百花園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創(chuàng)建于杭州的中國美術(shù)學院正是東西文明互鑒的產(chǎn)物。一百多年前,以林風眠先生為代表的中國留法藝術(shù)家團體在巴黎創(chuàng)立“海外藝術(shù)運動社”,籌辦同年在法國斯特拉斯堡舉辦的“中國古代與現(xiàn)代美術(shù)展覽會”——那是中國在海外舉辦的第一個大型藝術(shù)展覽。1928年,蔡元培先生與林風眠先生創(chuàng)建國立藝術(shù)院時期便提出“介紹西洋藝術(shù),整理中國藝術(shù),調(diào)和東西藝術(shù),創(chuàng)造時代藝術(shù)”的學術(shù)主張。他們的眼光洞穿百年,以一種全新的視野、開放的胸襟,在中西藝術(shù)的碰撞與對話中,為“創(chuàng)造時代藝術(shù)”打開了一個嶄新的格局。

在人類藝術(shù)史上,有諸多高峰,而兩宋藝術(shù)和文藝復興,就先后在中意兩國發(fā)生。馬可·波羅正是這兩座藝術(shù)高峰之間,在時間與空間兩個維度上交流的先行者。他的中國之旅,不僅改變了他個人的命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對中國的認知,不僅是一次地理上的探索,更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由他口述而成的《馬可·波羅行紀》,至今仍被視為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間對話與互學互鑒的典范。

余旭紅指出,長期以來,中國美術(shù)學院積極與意大利相關(guān)機構(gòu)開展廣泛且深入的合作。去年11月,中國美術(shù)學院與威尼斯雙年展聯(lián)合策劃舉辦“完美之路——杭州,馬可·波羅的‘天堂之城’”展覽,這是有130年歷史的威尼斯雙年展第一次走出意大利,與國際學術(shù)機構(gòu)合作。意大利總統(tǒng)馬塔雷拉在中國國事訪問期間專程到杭州參觀展覽并高度評價:“這是一個完美的展覽!你們學校是一所了不起的學校!”今天的展覽則是中國美術(shù)學院延續(xù)對馬可·波羅的紀念活動,精選了來自11家意大利文博機構(gòu)的84件珍貴文物展品,系統(tǒng)呈現(xiàn)了馬可·波羅在旅途中發(fā)生的文化交流與融合的故事,這兩個展覽可謂“熔鑄古今,匯通中意”。700年前的1324年,馬可·波羅臨終之際,在面對生平最后一次質(zhì)疑時回答:“我所說之事,未及我親身見聞的一半。”希望透過此次展覽,觀眾能如馬可·波羅所見,開啟一場關(guān)于東西方文明對話與交融的探索之旅,切身感受歷史與現(xiàn)實交相輝映的獨特韻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中國美術(shù)學院副院長曹曉陽主持開幕式

出席開幕式的還有意大利駐華使館文化處副主任、文化專員高達寧,中國絲綢博物館館長季曉芬,中國美術(shù)學院副書記傅巧玲,中國美術(shù)學院教授唐力行,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余輝,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中國美術(shù)學院特聘教授渠敬東,浙江省文物局文物鑒定站站長趙勇,中國美術(shù)學院原副院長、肖峰藝術(shù)館館長孟云生,《美術(shù)》雜志出版社社長冀鵬程,四川博物院副院長謝丹,景德鎮(zhèn)御窯博物院院長翁彥俊,浙江美術(shù)館館長應金飛,浙江展覽館館長汪健,杭州西湖區(qū)政府黨組成員、杭州之江國家旅游度假區(qū)管委會副主任董威,浙江省博物館副館長王炬,杭州博物館副館長王光斌,《大公報》浙江站站長茅建興,中國美術(shù)學院老領(lǐng)導、老教授毛雪非、傅肅琴、高法根、胡鐘華、宋建明、王贊、劉正、曹錦炎,中國美術(shù)學院學術(shù)委員會代表、各院系、職能部門負責人、師生代表,媒體代表等。

本次展覽是紀念“馬可·波羅逝世700周年”的主要活動之一,匯集了11家意大利文博機構(gòu)共84件十三至二十世紀的珍貴文物展品,囊括油畫、雕塑、陶瓷、玻璃、珠寶、紡織品等多個品類,分為“馬可·波羅與威尼斯”、“傳教士的旅程”“貿(mào)易新圖景:商人、珠寶、紡織品和瓷器”、“意大利和東方之路上的戰(zhàn)士與兵器大師”、“邁向現(xiàn)代世界:東西方對時空的測量”、“再現(xiàn)傳奇:馬可·波羅的當代回音”六個主題板塊,展覽透過與馬可·波羅一行探險家們的視角,還原其在絲綢之路上驚心動魄的探險之旅, 精選了來自法國國家圖書館所收藏《寰宇記》的豐富插圖,系統(tǒng)呈現(xiàn)了馬可·波羅在旅途中發(fā)生的文化交流與融合的故事。其中“絲綢之路上的世界”成為這段旅程的重要內(nèi)容,構(gòu)成本次展覽的主體,展現(xiàn)浪漫傳奇與歷史現(xiàn)實相交織的東方圖景,揭示中國和意大利跨文化交流的累累碩果,以及這段傳奇之旅對當代世界的深遠影響。

同期舉辦“世界見聞錄:中意文化藝術(shù)交流展”(位于中國美術(shù)學院象山校區(qū)18號樓展廳),以“素描”和“影像”為媒介,跨越時空與地域展開文化藝術(shù)對話,展覽呈現(xiàn)了中意兩國文化藝術(shù)的豐富性和創(chuàng)造力,全方位展示了兩國年輕藝術(shù)家的最新藝術(shù)創(chuàng)作成果。馬可·波羅系列紀念展覽構(gòu)成了連接古今的藝術(shù)對話,在這樣一個宏大而細膩的歷史與當代圖景中,觀眾得以深入領(lǐng)略東西方文明共同書寫的輝煌景象,深刻思考不同文明間交流互鑒的深遠意義。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據(jù)悉,展覽將持續(xù)至7月31日。

展覽現(xiàn)場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展覽作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費拉拉公爵埃爾科萊一世和阿方索抵達威尼斯》 約1487年 木油畫 104.7x81.8厘米 科雷爾博物館—威尼斯市立博物館基金會館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公爵弗蘭西斯科·莫羅西尼帶領(lǐng)下的圣馬可廣場游行》 1688—1699年 布面油畫 64x86.8厘米 科雷爾博物館—威尼斯市立博物館基金會館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馬可·波羅在韃靼大汗面前》1863年布面油畫 羅馬國立現(xiàn)代和當代藝術(shù)博物館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帶有鎖子頭巾的頭盔》 15世紀下半葉 安納托利亞東部 鋼、銀、鋼網(wǎng) 24.2x32.5厘米 佛羅倫薩斯蒂伯特博物館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兒童長袍》17世紀 土耳其金銀絲織錦面料 亞麻襯里 82x60厘米 佛羅倫薩斯蒂伯特博物館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聯(lián)畫:寶座上的圣母子和圣徒》 14世紀下半葉 木板蛋彩、鍍金 40x51厘米(不含外框) 佛羅倫薩斯蒂伯特博物館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飾有象征圣馬可的翼獅的座鐘》 1630年 奧格斯堡 烏木和鍍金青銅 29x26.3x17厘米 米蘭波爾迪·佩佐里博物館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烏沙克地毯》 16-17世紀 安納托利亞西部 羊毛 158x223厘米 米蘭波爾迪·佩佐里博物館藏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托勒羅先生和薩拉丁的故事》約1380—1390年婚禮箱前板木板蛋彩畫、鍍金45.5x121.5厘米(不含外框) 佛羅倫薩斯蒂伯特博物館藏

組織架構(gòu)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主辦

意大利駐華大使館

意大利駐滬總領(lǐng)事館

浙江省文化廣電和旅游廳

浙江省文學藝術(shù)界聯(lián)合會

浙江省文物局

中國美術(shù)學院

特別支持

意大利外交與國際合作部

意大利文化部

承辦

意大利駐華大使館文化處

意大利駐滬總領(lǐng)事館文化處

中國美術(shù)學院美術(shù)館

中國美術(shù)學院中國國際設(shè)計博物館

協(xié)辦

意大利特雷卡尼百科全書研究院

中國美術(shù)學院跨媒體藝術(shù)學院

加魯佐藝術(shù)基金會

北京文澤時代文化藝術(shù)有限公司

虛擬體驗有限公司(意大利)

支持

中國美術(shù)學院藝術(shù)人文學院

中國美術(shù)學院藝術(shù)管理與教育學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錢江海關(guān)

浙江文化空間發(fā)展有限公司

學術(shù)委員會

馬西莫·布萊(意大利特雷卡尼百科全書研究院,總干事)

阿萊桑德羅·德佩迪斯(意大利外交與國際合作部,公共與文化外交司司長)

盧奇亞諾·弗米薩諾(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名譽教授;意大利林琴國家科學院院士)

李集雅(意大利威尼斯大學,校長)

余旭紅(中國美術(shù)學院院長)

馬西莫·奧薩納(意大利文化部,博物館司司長)

阿爾貝托·洛卡(意大利安布羅修圖書館,美術(shù)館館長)

冀鵬程(《美術(shù)》雜志社社長)

榮新江(北京大學,教授)

成沫(北京大學,助理教授)

參展單位

意大利特雷卡尼百科全書研究院

意大利羅馬外交與國際合作部圖書館

威尼斯市政博物館基金會——威尼斯總督宮

威尼斯市政博物館基金會——科雷爾博物館

維琴察蒂安內(nèi)宮(前維琴察人民銀行)

博洛尼亞中世紀博物館

佛羅倫薩斯蒂伯特博物館

米蘭波爾迪·佩佐里博物館

羅馬國家現(xiàn)當代藝術(shù)博物館

熱那亞博物館——公爵宮基金會——熱那亞沃爾夫斯尼亞納博物館

米蘭努阿格斯畫廊

展覽團隊

意大利展覽團隊

展覽創(chuàng)意

安博思(意大利駐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使)

學術(shù)策展人

埃烏杰尼奧·布吉奧(意大利威尼斯大學)

安東尼奧·蒙特弗斯科(意大利威尼斯大學)

安德雷阿·納內(nèi)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展覽策劃與協(xié)調(diào)

齊嬌嬌(意大利駐華大使館)

喬瓦娜·法佐利(意大利特雷卡尼百科全書研究院)

羅貴辭(意大利駐華使館文化處)

展覽總協(xié)調(diào)

安緹雅(意大利駐滬總領(lǐng)事館總領(lǐng)事)

菲德利克(意大利駐華使館文化處文化參贊)

馬可·切爾博(意大利外交與國際合作部,公共與文化外交司文化中心處處長)

托馬索·喬爾達諾(意大利外交與國際合作部,公共與文化外交司文化中心處副處長)

歐麗蘭(意大利駐華大使館一等參贊)

達仁利(意大利駐滬總領(lǐng)事館文化處處長)

程若軻(意大利駐滬副總領(lǐng)事)

方維傲(意大利駐滬領(lǐng)事)

秘書處

衛(wèi)書嘉(意大利特雷卡尼百科全書研究院)

柯軒(意大利駐華大使館)

阮春淳(意大利駐華使館文化處)

王蕾蕾(意大利駐華使館文化處)

褚蕊蕊(意大利駐滬總領(lǐng)事館文化處)

羅馬克(意大利駐滬總領(lǐng)事館文化處)

總務處

卡琪(意大利駐華使館文化處)

羅馬諾(意大利駐華大使館)

梅西娜(文化專員,意大利駐華使館文化處)

中國展覽團隊(杭州)

總策劃|余旭紅

展覽總監(jiān)|韓緒

展覽統(tǒng)籌|夏商周 張春艷

展覽工作組|韓亮 張素琪 高世強 臧志成 廖垣 王劍紅 王申 竇亞杰 趙怡 高原 高米葉 胡佳 陳衛(wèi)青 趙一璇 倪玲 馬穎 朱羚 蔡可成 薛佳音 李昂 張耀瑋

宣傳推廣|中國美術(shù)學院融媒體中心

志愿者|林小桃 張博文 李倩倩 戴硯農(nóng) 蔡欣怡

展覽執(zhí)行團隊

文案

埃烏杰尼奧·布吉奧

安東尼奧·蒙特弗斯科

安德雷阿·納內(nèi)蒂

羅貴辭

翻譯

潘桑柔

鄭伊看

劉爽

姜宛君

任靖戈

ENTI ORGANIZZATORI

Ambasciata d’Italia a Pechino

Consolato Generale d’Italia Shanghai

Dipartimento della Cultura, Radio, Televisione e Turismo della Provincia di Zhejiang

Federazione delle Associazioni Letterarie e Artistiche della Provincia di Zhejiang

Ufficio dei Beni Culturali della Provincia di Zhejiang

Accademia delle Belle Arti della Cina

ENTI DI SUPPORTO SPECIALE

Ministero degli Affari Esteri e della Cooperazione Internazionale

Ministero della Cultura

ENTI ESECUTORI

Istituto Italiano di Cultura di Pechino

Istituto Italiano di Cultura di Shanghai

Art Museum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China Design Museum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ENTI CO-ORGANIZZATORI

Istituto della Enciclopedia Italiana Treccani

School of Intermedia Art, China Academy of Art

Fondazione Garuzzo

Beijing Wisdom Art&Culture Co., Ltd.

Way Experience S.r.l. / WAY

ENTI DI SUPPORTO

School of Art and Humanities, China Academy of Art

School of Art Administration and Education, China Academy of Art

Dogana di Qianjiang della Repubblica Popolare Cinese

Zhejiang Wenhua Kongjian Fazhan S.r.l.

CONSIGLIO SCIENTIFICO

Massimo Bray (Direttore Generale, Istituto della Enciclopedia Italiana Treccani)

Alessandro De Pedys (Direttore Generale per la Diplomazia Pubblica e Culturale, Ministero degli Affari Esteri e della Cooperazione Internazionale)

Luciano Formisano (Professore emerito dell’Università di Bologna, Accademia Nazionale dei Lincei)

Tiziana Lippiello (Rettrice, Universita? Ca’ Foscari di Venezia)

Yu Xuhong (Direttore, Accademia delle Belle Arti della Cina)

Massimo Osanna (Direttore Generale Musei, Ministero della Cultura)

Alberto Rocca (Mons., Dottore della Veneranda Biblioteca Ambrosiana, Direttore della Pinacoteca)

Ji Pengcheng (Direttore, Rivista ?Meishu? dell’Associazione Cinese degli Artisti)

Rong Xinjiang (Professore ordinario, Peking University)

Cheng Mo (Professore associato, Peking University)

ENTI PRESTATORI

Istituto della Enciclopedia Italiana Treccani

Biblioteca del Ministero degli Affari Esteri e della Cooperazione Internazionale, Roma

Fondazione Musei Civici di Venezia - Palazzo Ducale

Fondazione Musei Civici di Venezia - Museo Correr

Collezioni di Palazzo Thiene, Vicenza (Banca Popolare di Vicenza Spa in LCA)

Musei Civici di Bologna - Museo Civico Medievale

Museo Stibbert, Firenze

Museo Poldi Pezzoli, Milano

Galleria Nazionale d’Arte Moderna e Contemporanea, Roma

Fondazione per la Cultura, Genova - Museo Wolfsoniana – Palazzo Ducale

Galleria Nuages, Milano

Team Espositivo

Gruppo Curatoriale Italiano

Progetto Ideato da

Massimo Ambrosetti (Ambasciatore d’Italia nella RPC)

Curatela scientifica

Eugenio Burgio (Professore ordinario, Università Ca’ Foscari, Venezia)

Antonio Montefusco (Professore associato, Università Ca’ Foscari, Venezia)

Andrea Nanetti (Nanyang University, Singapore)

Curatela e coordinamento del progetto espositivo

Giorgia Cestaro (Ambasciata d’Italia a Pechino)

Giovanna Fazzuoli (Istituto della Enciclopedia Italiana Treccani)

Guicciardo Sassoli de’ Bianchi Strozzi (Istituto Italiano di Cultura di Pechino)

Coordinamento generale

Tiziana D’Angelo (Console Generale, Consolato Generale d’Italia a Shanghai)

Federico Roberto Antonelli (Direttore, Istituto Italiano di Cultura di Pechino)

Marco Cerbo (Capo dell’Unità per gli IIC della Direzione Generale per la Diplomazia pubblica e culturale Ministero degli Affari Esteri e della Cooperazione Internazionale)

Tommaso Giordano (Vicario dell’Unità per gli IIC della Direzione Generale per la Diplomazia pubblica e culturale Ministero degli Affari Esteri e della Cooperazione Internazionale)

Ginevra Oliva (Primo Consigliere d'Ambasciata, Ambasciata d’Italia a Pechino)

Francesco D’Arelli, (Direttore, Istituto Italiano di Cultura di Shanghai)

Rocco Carlo Genchi (Console Aggiunto Vicario, Consolato Generale d’Italia a Shanghai)

Flavio Frasca (Vice Console, Consolato Generale d’Italia a Shanghai)

Segreteria organizzativa

Maria Cristina Bravi (Istituto della Enciclopedia Italiana Treccani)

Christian Fontana (Ambasciata d’Italia a Pechino)

Martina Pederzoli (Istituto Italiano di Cultura di Pechino)

Wang Leilei (Istituto Italiano di Cultura di Pechino)

Chu Ruirui (Istituto Italiano di Cultura di Shanghai)

Marco Lovisetto (Istituto Italiano di Cultura di Shanghai)

Amministrazione e contabilità

Tiziana Carcich (Istituto Italiano di Cultura di Pechino)

Fabio Romano (Ambasciata d’Italia a Pechino)

Elisa Messina (Addetta Culturale, Istituto Italiano di Cultura di Pechino)

Team espositivo (Hangzhou)

Direttore Generale Yu Xuhong

Direttore della Mostra Han Xu

Coordinamento della Mostra Xia Shangzhou, Zhang Chunyan

Gruppo di Lavoro della Mostra Han Liang, Zhang Suqi, Gao Shiqiang, Zang Zhicheng, Liao Yuan,Wang Jianhong, Wang Shen, Dou Yajie, Zhao Yi, Gao Yuan, Gao Miye, Hu Jia, Chen Weiqing, Zhao Yixuan, Ni Ling, Ma Ying, Zhu Ling, Cai Kecheng, Xue Jiayin, Li Ang, Zhang Yaowei

Promozione e Pubblicità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Volontari Camilla Dal Cero, Zhang Bowen, Li Qianqian, Dan Yannong, Cai Xinyi

Gruppo Esecutivo

Testi

Eugenio Burgio

Antonio Montefusco

Andrea Nanetti

Guicciardo Sassoli de’ Bianchi Strozzi

Traduzioni

Pan Sangrou

Zheng Yikan

Liu Shuang

Jiang Wanjun

Ren Jingge

文 字|王怡航

攝 影|徐偉杰 劉 坤 陳佳偉 游世鵬

編 輯|賈毓秀 黃筱柔

責 編|劉 楊

審 核|徐 元 方 舟 夏商周

中國美術(shù)學院官方微信號

投稿郵箱:caanews@caa.edu.cn

“國美學術(shù)通訊”官方微信號

投稿郵箱:caarmt@caa.edu.cn

出品:

中國美術(shù)學院黨委宣傳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CAA融媒體中心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