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編者按:即日起,本報連載西北大學文學院教授、西北大學中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長李浩教授的《流聲》。《流聲》是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六卷本李浩學術文集中研究漢語姓名學的札記。

作者從漢語姓名的起源、姓名的構成、命名的方式、姓名文化的內容、人工智能時代姓名文化的新功能以及姓名文化的價值等幾個側面,移形換步,透視漢語姓名中所積淀的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作者敏銳地關注到姓名符號在當下信息時代的重要作用與微妙變化,將人們習焉不察的各種稱謂和識別方式與姓名文化聯系起來進行學理性考察,遂使得本書與坊間已有的姓名讀物有了明顯的區(qū)別。

為方便閱讀,原書的引文出處和頁下注釋均刪掉,如引用,請核對原書。

尊號

尊號是尊崇皇帝和皇后的稱號,這是生前奉上的。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二十六年記載,“臣(李斯)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首钯F。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語言學家王力據司馬光《請不受尊號札子》認為“尊號起于唐武后中宗之世”,看來是不確切的。后來一般嗣位的新皇帝尊前皇帝為太上皇,尊前皇后為太后,也都屬尊號。唐代以來,尊號越變越長,例如武則天受尊號為圣神皇帝、中宗為應天神龍皇帝、玄宗為開元神文圣武皇帝、皇太祖為應天廣運仁圣文武至德皇帝。尊號有時甚至可以連續(xù)給一個人上幾次,但都是封建文人的阿諛奉承之辭,沒有什么意義。此處只是作為與稱號有關的典章制度給大家提示一下。

與尊號相關的還有所謂的追尊先祖、封贈三代之類情況,這是指繼位的后代君主或后世子孫對先世祖先進行緬懷悼念的一種方式,也是封建時代的一種禮儀。顧炎武曾就漢人追尊之禮談道:“太上皇,高帝父也,皇而不帝;戾太子、悼皇考,孝宣之祖若父也,太子、皇考而不帝;舂陵節(jié)侯、郁林太守、巨鹿都尉、南頓令,光武之高、曾若祖、父也,侯而不帝,太守、都尉而不帝,君而不帝,此皆漢人近古。而作俑者,定陶共皇一議也。”秦始皇登基后,就曾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趙匡胤開國,就追尊高祖為文獻皇帝,尊曾祖為惠元皇帝,祖為簡恭皇帝,父為武昭皇帝。越到后代,追尊的稱號越長,而且不光君王,就連貴族大臣也可以追尊和封贈自己的祖先。如吳充在歐陽修的《行狀》中就首列歐陽修的職銜標目——“推誠保德崇仁翊戴功臣觀文殿學士特進太子少師致仕上柱國樂安郡開國公食邑四千三百戶食實封一千二百戶贈太子太師”,然后又敘其世系祖考:“曾祖彬,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祖偃,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父觀,皇任泰州軍事判官,累贈金紫光祿大夫、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追封鄭國公?!鳖愃频臉s譽稱號頭銜,有時甚至多達幾百字,洋洋灑灑,頗為風光氣派。

第三章 命名的方式

皇覽揆余初度兮,肇賜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屈原《離騷》

從學理上說,名字不過是社會成員在人我交往過程中互相區(qū)別的符號,此“名”與彼“實”并不一定存在本質的、必然的聯系。但是,在中國文化傳統(tǒng)中,自古迄今都非常重視名實關系的統(tǒng)一。從孔子的“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開始,人們就特別關注以名正實,名實統(tǒng)一。公孫龍著《名實論》強調名必須與實相當:“夫名,實謂也”“審其名實,慎其所謂”?!盾髯印ふ芬仓鲝垺爸泼灾笇崱薄懊劧鴮嵱鳌薄M醢彩踔琳J為:“蓋儒者所爭,尤在于名實。名實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彪m然他們所講的“名”與“實”主要是指哲學和邏輯學上的概念與實在的關系,但這種強調“循名責實”的文化氛圍,使得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把命名看成一樁非常重要的大事。戰(zhàn)國時期,屈原在他的抒情長詩《離騷》一開始就敘述道:

皇覽揆余初度兮,肇賜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對這幾句詩的解釋,古今歧義頗多。王逸的《楚辭章句》中說:“言父伯庸觀我始生年時,度其日月,皆合天地之正中,故賜我以美善之名也?!甭勔欢鄤t據劉向《九嘆》,認為“肇”為“兆”的假借字,說這一句是寫父親伯庸“卜于皇考之廟,皇考之靈因賜以此名此字也”。但不管哪一種解釋,至少證明,作者把父親為他命名這件事與世系祖考放在一塊交代,并把它作為自己“內美”“修能”的一部分而津津樂道,足見命名這件事的重要性。

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往往把名字當作呈露個人內心世界的一個窗口,試圖通過名字隱微地表達自己的抱負、希冀、追求和情趣,別人也可以通過名字來窺測和釋讀他人的精神世界。這倒有點像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所說的:“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討源,雖幽必顯?!彼裕湃嗽诿麜r盡量從字義、字形、字音等多方面全面考慮,給人視覺、聽覺和意念上留下良好的印象,使人們能領悟到命名者美好深微的寓意。

一、命名方式的多樣性

第一,仰古。孔子自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克己復禮”,因此,后人命名時也多表現出對古代的制度和人物的景仰,具體方式是在古人的名字前加上如、希、尊、應、學、宗、敬等字作為自己的名字。如劉子輿字希孟(孟軻字子輿),章中旦字希周(周公旦),宋學朱字用晦(朱熹字用晦),雷淵字希顏(顏淵),羅蒙正字希呂(呂蒙正)。仰慕同姓先達昔哲者,則直接在名字中間加仰、慕、宗等字。如孔宗尼、顏慕淵、孟敬輿、張希良、梁式鴻、蕭仰何、李景白、李尤白、韓望愈等。

(未完待續(xù))

如果你喜歡本文,請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

責 編 | 姜 瓊

審 核 | 張建全

終 審 | 張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