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雖然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老百姓,可能無法理解其中的道理和含義。但是在客觀規(guī)律的影響之下,卻用通俗易懂的俗語,將這個道理表現得淋漓盡致。
“雞不過六,犬不過八”,就是其中比較經典的詞語之一。
“雞不過六,犬不過八”,其實說的就是一種客觀的自然規(guī)律,如果雞和狗的生命超過限定,那么就是老祖宗所言“事出反常必有妖”。

01
雞不過六
如果按照客觀規(guī)律來講,農民家中飼養(yǎng)的小雞,正常生命其實只有短短的幾年時間。流傳于三國兩晉之際的古籍《易妖》,就介紹了很多世間的妖異之象。
俗語“雞不過六”,說的就是一只雞的正常的壽命,不會超過6年。一旦超過這個限定的期限之后,就會被視為一種反常的現象,而“事出反常必有妖”。
如果天下都是不合常理的現象,那么距離天下大亂的時間就不遠了。
或者說在古人的迷信思想中,如果世間的萬事萬物不符合發(fā)展規(guī)律,那么就一定會有異象出現。
而這種反常的現象也是大災難的預兆,《易妖》中曾記載“犬不八年、雞無六載”之語,所表達的內涵就是,天有異象必將大亂。
02
犬不過八
“犬不過八”是一句流傳甚廣的俗語,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老百姓,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有養(yǎng)狗的習俗。
因為養(yǎng)狗不僅可以看家護院,在外出打獵的時候也是好方法。
一般情況下狗的壽命都不會超過八年,因為民間有“人活一日,狗活七天”的說法。

年齡已達到八歲的小狗,相當于人類60-70歲左右。根據《易妖》中的理論推斷,小狗一旦壽命超過八年就是異象,或者說是一種非常反常的現象。
正所謂“人老奸,馬老滑,狗老妖”,“事出反常必有妖”用在此處非常合理。
03
《易妖》中說,古代一位老人,家里十分有錢,他十分喜歡狗,因此養(yǎng)了一只白狗,并且無論何時都和白狗形影不離。
一天,老人突然身亡,他的兒女們只好把他安葬于山中。但老人的白狗也一起消失了。
人們猜測白狗與老人的感情太深,因為知道老人去世,所以它也主動離去了。然而,一年以后,怪事發(fā)生了:老人突然“復活”了。
兒女們帶著詫異的目光,問老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老人自言自語地說,他剛死去不久,一位有名的道士經過他的墳,施法救活了自己,所以他跟隨著道士游歷了很多地方才回到家中。
兒女對老者的話表示深信不疑,就這樣,老人又過上了從前的生活,只是那只白狗卻并沒有回來。

這年,老人過生日那天,大家都來給他祝賀大壽,所以老人一高興就喝得有點高了,提前離來宴席躺在搖椅上。不一會,人們看到老人變成了那只白狗。
這一下,可把人們都驚呆了,一只白狗居然成精了!于是,大家趁著白狗大醉把它綁起來,用大火給燒死了。
在科學并不發(fā)達的古代,大家對這個故事深信不疑,因此大家也認為一些家養(yǎng)的動物,不要喂養(yǎng)的年限太長了。
因為它們與人類接觸的年數太長了的話,難免會有一些“通人性”,甚至還會做出一些危害人類的事情。
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老百姓,由于所掌握的文化知識較少,再加上根本無法解釋很多自然現象,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妖魔鬼怪類的想象力。
俗語“雞不過六,犬不過八”,其實就是這種思想的延伸。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