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5 月 7 日的午后陽光斜照進山東某戶人家的客廳,新手爸爸李明正跪坐在爬行墊上,試圖給五個月大的兒子換尿布。妻子王芳舉著手機記錄日常時突發(fā)奇想,對著肉嘟嘟的嬰兒喊了聲 "小愛同學",原本專注啃手指的寶寶突然像被按下開關,圓溜溜的腦袋 "唰" 地轉向聲源,黑葡萄似的眼睛閃著興奮的光,肉乎乎的小腿在空中歡快蹬動,仿佛在說:"我在這兒呢!"

這個充滿喜感的家庭片段在社交平臺收獲百萬次播放。視頻里,新手父母被孩子的反應逗得前仰后合,爸爸打趣道:"咱家 ' 兒童發(fā)展心理學教授張立群分析,5-8 個月正是嬰兒建立語音 - 反應聯結的關鍵期。"每天數十次的 ' 小愛同學 ' 喚醒,配合隨之而來的音樂、故事等積極刺激,相當于對這個詞組進行了強化訓練。" 研究顯示,嬰幼兒對高頻重復詞匯的敏感度是成人的 3 倍,尤其在特定場景中出現的固定語句,更容易形成條件反射。 這個現代育兒趣聞背后,折射出智能家居深度融入日常的現狀。小米科技 2024 年白皮書顯示,85% 的新生兒家庭配備智能語音設備,平均每天喚醒次數達 27 次。當 "小愛同學"" 天貓精靈 " 等喚醒詞與沖奶粉、放兒歌、講故事等育兒場景深度綁定,這些科技造物正以特殊方式參與著人類最初的認知構建。 教育專家提醒不必過度擔憂這種 "誤認" 現象。"就像祖輩時代孩子先會叫 ' 汪汪 ' 再學會 ' 狗',這只是特定階段的認知特點。" 首都師范大學育兒研究中心建議,家長可在日常互動中增加對孩子本名的呼喚,將智能設備的使用場景與親子游戲適當區(qū)隔。王芳夫婦現已調整習慣,把 "寶貝看這里" 等個性化呼喚融入早教環(huán)節(jié)。 這個帶著科技印記的成長插曲,終將隨著孩子語言能力的發(fā)展成為溫馨回憶。當某天寶寶清晰喊出 "爸爸媽媽",再聽到 "小愛同學" 時或許會困惑地歪頭思考,就像每個時代的孩子都在用他們特有的方式,認知著不斷變化的世界。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