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人情社會,人們都有一個習(xí)慣,盡量給別人留下一個好印象。

說話的時候,要各種熱情、遷就、奉承;做事的時候,要各種幫忙、謙讓、端莊。永遠(yuǎn)都“裝著揣著”而活。

本質(zhì)上,就是“討好”別人。

討好一次兩次,可能覺得沒問題??梢情L期討好,且沒有什么回報,那當(dāng)事人就會懷疑人生,討好別人,真的有意義嗎?

最后得出了一個答案:討好別人,沒有意義。慢慢地,越活越冷漠。

一個人越活越薄情,不再討好任何人,說明了這些問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厭惡虛偽的人情世故。

年輕的時候,基本都會相信“人情世故”的一套,認(rèn)為人情世故,等于討好別人。

內(nèi)心是這樣想的:只要討好別人,給別人留下好印象,就能成為朋友,多個朋友多條路,這就是人情世故。

當(dāng)我們按照這樣的想法,去為人處世,就會感覺到,如此活著,其實特別累。

首先,言不由衷地討好別人,奉承別人,讓自己變得越來越虛偽,越來越復(fù)雜,缺乏了簡單、樸素的快樂。

其次,總認(rèn)為自己低人一等,從而各種討好,就是在貶低自己的人格,讓自己越活越卑微。如此,終究會讓自己感覺到不舒服。

一個人的忍耐力,總是有限度的,超過了一定的限度,人就會崩潰。

崩潰,其實也是好事,至少讓自己有所改變。做個簡簡單單、真真實實的人,不比每天都戴著面具做人,要強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二、不再取悅他人,而是取悅自己。

妄想取悅他人的,都是神經(jīng)病;而嘗試取悅自己的,才是聰明人。

試想,在這個世界上,究竟是什么生物,才會一直取悅別人,而缺乏尊嚴(yán)?

毫無疑問,就是街上隨處可見的“貓貓狗狗”。貓貓狗狗看到人,不僅會搖尾巴討好,還會各種取悅別人。

難道說,我們也要像貓貓狗狗一樣,自貶尊嚴(yán)去取悅別人嗎?

沒必要。人,并不是為了別人而活著,而是為了自己而活著。只要自己過得好,那就可以了。至于別人,不重要。

別人對我們有什么態(tài)度,不見得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

他們過他們的,我們過我們的,大家都各過各的,各相安好,相互尊重,不就社會大和諧了嗎?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被人傷害過,辜負(fù)過。

一個人,要被傷害過多少次,才會幡然醒悟?

人教人,那是教不會的;事教人,一兩次就讓人印象深刻,從而有所改變。

就跟“防人之心不可無”的道理一樣,別人跟你說一百次,你都不會聽。但是,只要你被人欺負(fù)過、辜負(fù)過,那你就會明白這個道理。

正所謂“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

有些事兒,沒有經(jīng)歷過,就不會懂;唯有經(jīng)歷過,被世道、人心毒打過,在深夜中痛哭、反思、自省,才會活成無堅不摧的自己。

被朋友算計,就會明白什么是“人心險惡”;被親人背叛,就會明白什么是“感情不可靠”。

永遠(yuǎn)都是“吃一塹,長一智”。吃過的虧多了,受傷的次數(shù)多了,哪怕腦子再遲鈍,也都會變得清醒起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四、成熟自信,不再唯唯諾諾。

以往,總是一股腦去討好別人,也不知道是為什么。

如今,不僅不會討好別人,還會冷眼相待,不在乎,不討好,不較真,不糾結(jié)。

這就是一種歷經(jīng)半生后的成熟。

想明白這一個道理,那就可以了:我靠自己的雙手賺錢,又沒有吃別人家的飯,何必要討好別人,當(dāng)別人的狗呢?

只要我們沒有吃別人家的大米,就不用整天討好別人。

投緣,那就多聊幾句;不投緣,那就話不投機半句多,沒有什么大不了的。

人活著,并不是為了別人,而是為了自己。薄情也好,冷漠也罷,哪怕是獨來獨往,只要自己感覺到快樂,那就足夠了。

畢竟,人生一世的最終目的,是“悅己”。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