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元南河上那些橋

華林鳳

河流山川,無船不通達,無橋不行走。

用木頭連接兩岸的,是橋與流水的通途,木頭一生對人類的貢獻巨大且無私,哪怕是邊角廢料都能聚木為柴,化為灰燼光耀一生,將魂魄為肥,獻給大地……

人類最早的橋,便是木橋和石橋,目睹一條小河,隔岸有喜歡的花草或喜歡的人無法近距離欣賞和交流,讓人欲罷不能,于是想方設法砍來樹木搭橋,估計這就是橋的雛形。人類在不斷進化和發(fā)展,從小木橋變作石橋、鐵橋、鋼筋混凝土橋、平地而起的立交橋、高架橋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廣元風光(圖源:廣元市人民政府網(wǎng))

早些年,民間小橋堪擔大任,不知有沒有人能讀出木橋的憂傷。農(nóng)家炊煙裊裊,如血的夕陽中,騎牛的牧童橫在一灣流水之上,如若再緩緩吟出“小橋流水人家”這種特別抒情的句子,牧童是不是也算一位詩人了。

廣元是我的家鄉(xiāng),家居南門外的一座四合大院,距當年的地標建筑“財神樓”只有幾十米。財神樓前不遠處有條河,我們叫它南河,也是老廣元人心中的母親河。我從小在這條河里和小伙伴們一起抓魚,打水仗,洗衣服,看熱鬧,純粹是喝南河水長大的女子。

以南河為界,南河以北是當年的廣元縣城,南河對岸以南,便是當年被稱為農(nóng)村的南河壩。這是一片肥沃的農(nóng)家地,還有一片城里孩子最愛去玩的桑樹林。孩子們坐在樹上摘桑葉為蠶,采下桑葚將一張嘴吃得烏黑才罷。

那時的南河不寬,沒有河堤,可直接涉水而過。只有一座簡單的木橋飛架兩岸。說它是橋,其實就是用藤筐裝了幾筐鵝卵石堆在河底一個巨大的褐色礁石旁做橋墩,礁石露出水面的那段比較寬,但那地方水稍微深一點,成為孩子們學游泳和跳水的最佳地。幾塊木板搭在礁石上,板與板之間用抓釘扣住加強固定,看似危險,但卻是當年極為實用的一座小木橋。

暴雨時節(jié),河水漫延,木板橋經(jīng)常被沖垮,搭在藤筐上的木板會飄走,但總有熱心人找來鐵絲或鐵鏈子把木板盡量固定在藤筐的鵝卵石上,使之盡量穩(wěn)固。久而久之,鐵鏈上會布滿一層厚厚的墨色苔蘚,遠遠望去,這橋除開隨時更換的木板外,其余的就全是黑綠色的了。

這座木橋是何時靜靜地跨越在南河上的開端我不知道,反正自我出生時就有。哥哥帶我下河抓魚時,把我放在礁石上,規(guī)定只能坐著看,絕對不準我下水。但這座木橋時常都在修補。人們不能過橋,便只有涉水而過。兒時曾目睹過多少次的迎娶嫁送,又有多少肩挑背扛的人,走過這兩岸之間的生計與悲歡離合!

由于這座橋是連通南北兩岸之間的捷徑,自然就成了農(nóng)家進入縣城擔筐、背背篼賣菜、賣雞蛋換油鹽的必經(jīng)之路,只是在木板上走起來顫悠悠的讓人心驚。但這座看似危險的橋,在我記憶中卻從沒有發(fā)生事故,老人小孩都能安全走過,孩子們在橋上嬉戲還故意做些令人擔憂的舉動,讓大人呵斥。木板就這么一直低調(diào)地俯著身。南來北往的人就這么在它身上走著,走著。安靜且自由。

縣城變成地級市后,人多了,車多了,交通要改變,人們對路橋的要求也在變,南河上的木橋顯然不能滿足交通,這座簡陋的木橋當然需要更新?lián)Q代,從剛建成的浮橋,到雙向行駛的蜀南大橋,到如今已變成四車道的現(xiàn)代化大橋,完全脫離了它低調(diào)的本性。但人們對木橋的種種依戀和溫暖記憶,是新橋所不能替代的。

偶爾有上年紀的人帶著他們的孫兒站在曾經(jīng)那個木板橋的老位置輕聲講述:“這礁石上曾經(jīng)有一座沉寂的木橋,它賦予了爺爺婆婆們兒時的歡樂,還有深深淺淺的時光烙印?!苯甘诤铀臎_刷中顯得愈加蒼老的模樣,仿佛有了些微笑意……

移居省城,更難見到老家跨南河的小橋,但只要回到廣元,必然會過南河大橋,大橋的氣派景象無需綴述,早已今非昔比,但每次經(jīng)過這座橋時,心里油然而生的那種親切感,卻不容忽視。

如今,南河有好幾座大橋,但他們不再是木橋,而是用鋼筋水泥筑成的現(xiàn)代化大橋。在眾多的橋中,廣元最有文化氛圍和人情味兒的,確是跨越南河東南兩岸的那座廊橋。廊橋橋頭牌樓上令人壯觀的榫卯結(jié)構(gòu)建筑,沿襲了古代的木匠工藝,非常壯觀,算得上廣元的人文地標。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廣元風光(圖源:利州旅游)

如果穿行在幾座橋的兩岸之間,看南河壩如何從一片菜地桑田被建成一座嶄新的現(xiàn)代化城市,你找到那只在南河岸邊振翅欲飛的老鷹,在他嘴里,一定會講出許多讓人流連忘返的故事……

回到廣元,除了走一走老南河大橋,便是喜歡在廊橋上的那座書吧與朋友品茶聊天,聊一聊各地不同式樣的小橋與回廊,要么九曲橋,要么小拱橋,他們一座座固然精巧華麗,成為各地一道道新景觀,可是卻依舊替代不了溫庭筠那首《利州南渡》“數(shù)叢沙草群鷗散,萬頃江田一鷺飛”在我心中的自然景象。我曾拿這兩句詩與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作比,只說當年這“萬頃江田一鷺飛”的利州景觀,是否能與王勃筆下的“落霞與孤鶩齊飛”更讓人感受到接了地氣的一種浮想聯(lián)翩!

如今,廣元這座城市早已今非昔比,但是,南河的河面上依舊有成群的白鷺嬉戲翩躚,這些鳥兒是否溫庭筠筆下曾經(jīng)飛過的鷺影后裔,我們不得而知,但它們一直輕輕地簇擁著南河兩岸的現(xiàn)代建筑,載著廣元這座城市悠悠前行,行進中的路上涌起的層層浪花,曾經(jīng)撩起多少人的情?艷羨了多少人的眼?

一座座橋影在心中不斷更迭,歷史上的那座小木橋早已刷新記憶,但那一段從民間簡易小木橋到建設成為如今的現(xiàn)代化大橋的那段歷史過往,在老廣元人心中永遠留有一段美好記憶……

本文內(nèi)容系原創(chuàng)

轉(zhuǎn)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華林鳳(筆名:青鳥依依,四川廣元人。四川省詩詞協(xié)會會員,四川省嫘祖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四川省文藝期刊聯(lián)合會副秘書長,四川文化網(wǎng)副總編,成都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嫘祖文藝》主編。作品獲國務院新聞辦、四川省委宣傳部全國專家博客筆會最美文筆獎、成都市第六屆海棠節(jié)詩歌一等獎)

配圖:方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