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卷二:夏津篇 —— 古桑蔭里認故鄉(xiāng)
辛棄疾筆下的柔桑刺破南宋煙雨時,斷不會想到七百年后,在魯西北平原的褶皺里,虬曲的桑枝正托舉著整個夏津的晨昏。那年我循著黃河故道的風塵而來,原想采些民俗故事便走,卻終究被古桑林間的月光絆住了腳步。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黃河改道留下的傷疤,在此地化作萬畝蒼翠。穿行于森林公園,兩千余株明清古桑將天光裁成碎玉。樹干皴裂如青銅器紋,枝椏卻擎著翡翠色的新葉,讓人想起縣志里那些治黃先民——背已佝僂,手還倔強地伸向蒼穹。暮春時節(jié),紫椹落進青石井欄的叮咚聲里,采桑女挎著柳條籃走過,羅裙擦過碑刻上的康熙年號。
在"桑下書院"邂逅茹悅時,她正往素箋上拓桑葉紋。羊毫掃過葉脈,竟拓出運河帆影的模樣。"這是永樂年間漕工發(fā)明的拓法,"她將茶釜下的桑枝撥旺,"他們用桑皮紙記水文,把鄉(xiāng)愁烙進葉脈。"爐上煨著的椹葉茶騰起霧氣,隱約見得墻上《桑棗屯田圖》里,先民們正把新栽的桑苗浸在黃河水中。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她帶我去尋真正的夏津滋味。老城墻下的"桑火鋪子",椹葉燒餅在鏊子上翻飛如蝶。七旬老師傅用桑木柴燒灶,說這般火候才能逼出槐花蜜里的舊光陰。咬破焦殼的剎那,椒鹽混著蜜汁在齒間漫成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