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篇有“味道”的文章,如果你正在吃東西,我建議你別看?。?!

英國約克城博物館有件特別的“展品”——它不金不玉、不古不瓷,也沒有雕刻紋飾或者王朝印記,只是一坨……糞便。沒錯,是實打實、人類親手“產出”的那種。而它的尺寸也毫不含糊:長度約20厘米寬5厘米,重達200克,是成年人大概三四天的“儲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它如今卻安安穩(wěn)穩(wěn)地躺在展柜中,配有專屬燈光與解說標簽,被博物館稱為“最珍貴的人類遺跡之一”,甚至還有估價——約2.5萬英鎊,折合人民幣28萬元左右。

到底是什么讓這坨看似“重口味”的排泄物,成了不可替代的“鎮(zhèn)館之寶”?它到底藏著什么歷史秘密,又為何能在千年之后仍完好無損?

從古糞到寶藏,這坨“糞便化石”講了一個維京人的故事

這并非普通的“化石”,而是一坨人類糞便的考古樣本,被學界稱作“coprolite”(意為“糞化石”)。它出土于1972年的一次建筑施工中,當時工人們在英國約克市地下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個公元9世紀的居住遺跡。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更令考古人員振奮的是,在當時一片古維京聚落的排污層中,發(fā)現(xiàn)了這坨驚人的“糞便遺存”,保存度極高、形狀完整,甚至連表面的凹痕和結構紋理都清晰可辨。

經測年技術確認,它的產生時間大約在公元850年左右,可能來自一位生活在維京時代的人類。而它之所以能保存至今,是因為那個時代的生活污水排放多使用泥炭覆蓋,形成了相對密閉、缺氧、低溫、潮濕的環(huán)境——非常利于有機物的長期保存。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果說一般古代遺物講的是“誰打了誰、誰建了什么城”,那這坨糞便講的,就是一個人到底吃了什么、怎么生活、得了什么病,是最直接的“身體證據”。

一坨糞便,提供了多少歷史信息?

在顯微鏡下,這坨糞便被解剖式分析了數(shù)月??茖W家發(fā)現(xiàn),它主要由谷物殘渣、麥粒、野果種子以及少量骨碎組成,說明那位“維京屎主”當年吃的是高纖維低蛋白的谷類飲食,輔以部分野生食材,幾乎沒有攝入現(xiàn)代人習慣的大量肉類。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里面還發(fā)現(xiàn)了大量寄生蟲卵,包括鞭蟲、蛔蟲等。這從側面揭示,維京時代的居民普遍存在衛(wèi)生條件差、寄生蟲感染率高的問題,生活中極可能缺乏干凈水源與消毒設施。

這些發(fā)現(xiàn)并不僅是“獵奇”那么簡單。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它們幫助歷史學家補全了維京社會的基層生活圖景——比如當時谷物的品種、食物來源的結構、農業(yè)水平、個人健康狀況、排泄系統(tǒng)的設計,甚至是醫(yī)療知識的普及程度。這些在傳統(tǒng)文獻中幾乎無從查找,而這坨糞便卻成了歷史的“黑匣子”。

它曾一度“斷裂”——修復一坨糞便,居然用了6個月?

2003年,這坨糞便在一次博物館展示中意外從展柜摔落,斷成了兩半,引發(fā)了包括BBC在內的主流媒體熱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修復團隊用了半年時間才將其完整修復,不是因為技術難度,而是保存條件極其苛刻:既要保持原始濕度,防止干裂變形;又不能接觸強光與溫差,避免氧化或結構松散。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現(xiàn)在它被永久封存于亞克力恒溫展柜中,成為約克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并已被列入英國重要文物清單,禁止任何形式出境或私人拍賣。

在萬千歷史文物中,一坨千年前的糞便為何能成為“鎮(zhèn)館之寶”?不是因為它稀罕、值錢,而是它帶來的反差與震撼——過去,我們總覺得只有金銀器、玉石、名畫才配進入歷史;而今天,哪怕是一坨排泄物,也能講出一個文明的細節(jié)和體溫。

它提醒我們:文明的重量,從不只在宮殿與典籍里,它也藏在一位無名者的一次如廁中。它不是笑話,而是“歷史最沉默的證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