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內所有信息皆出自權威媒體”

18年前南京彭宇案鬧得滿城風雨,王浩法官那句“不是你撞的,你為啥扶”,讓社會道德信任大受打擊。
之后人們面對摔倒老人,扶不扶成了難題,信任裂痕至今未愈。
如今,青島又出“安全距離”判罰。

王某正常走人行道,前面大媽邊打電話邊走,突然轉身和他相撞,監(jiān)控明確大媽負主要責任。
可法院卻判王某沒保持“安全距離”,要賠7萬。
而早高峰、景區(qū)人擠人,難道都要揣卷尺量距?
走路撞人賠七萬?這“安全距離”引熱議
山東青島一起行人相撞賠償案,勾起了大眾對“扶不扶”話題的敏感神經(jīng),在網(wǎng)絡上引發(fā)廣泛討論。

案件主角是王某和 60 歲的劉某。
事發(fā)當日,兩人同路前行,劉某邊走邊打電話,毫無征兆地突然轉身往回走。
王某猝不及防,兩人撞在一起,劉某摔倒受傷,經(jīng)診斷為右股骨脛創(chuàng)傷性骨折,后續(xù)治療費用不菲。

劉某認為,自己骨折是王某撞倒所致,要求王某賠償醫(yī)藥費、護理費、殘疾費等共計 18.8 萬余元。
王某則辯解,是劉某突然轉身才導致相撞,責任不在自己,拒絕賠償。

雙方協(xié)商無果,劉某將王某告上法庭。
法院受理后,委托專業(yè)機構對劉某傷情進行鑒定,結果為十級傷殘。
法官調取事發(fā)小區(qū)門口監(jiān)控發(fā)現(xiàn),劉某在正常行走路段突然轉身,是事故主因,但劉某仍需承擔主要責任;王某未與前方行人保持安全距離,直接撞倒劉某,為事故次因,承擔次要責任。

王某不認可判決,經(jīng)法官多次調解,最終雙方達成一致,王某賠償劉某 7 萬元,案件就此結案。
法官還提醒大家,走路要集中注意力,遵守交通規(guī)則,留意路面和周邊環(huán)境,保障自身與他人安全。

這起案件本由“青島中院”作為優(yōu)秀案例宣傳,卻意外引發(fā)輿論風波,其媒體賬號和“青島公安”賬號不得不關閉評論區(qū)。

網(wǎng)友之所以反應強烈,很大程度上是聯(lián)想到多年前南京“王浩法官”那句“人不是你撞的,你為什么要扶”。
而大家爭議的焦點,其實是韓法官指出王某“未保持安全距離”這一判決理由。
行人“安全距離”引風波
在大眾認知里,安全距離通常和機動車、非機動車關聯(lián),行人走路要“保持安全距離”的說法讓人意外,法律里也沒明確規(guī)定行人安全距離。

此次案件中,法院依據(jù)車輛安全距離規(guī)定,判定行人走路也得保持安全距離、注意安全。
法官還提醒,走路要集中精力,遵守交規(guī),留意路況。
可這規(guī)定讓大眾犯了難。
機動車安全距離有明確數(shù)值,行人走路該保持多遠合適?

大城市里行人密集,空間有限,很難做到精確的距離控制。
不少網(wǎng)友表示,第一次聽說走路要守安全距離,以前只知開車要守。
還有網(wǎng)友為王先生鳴不平,好好的走路,莫名其妙賠了七萬塊。


事件傳開后,很多人到相關賬號平臺留言質問,再去搜去年相關案件文章,發(fā)現(xiàn)已被刪除。
這事還波及了青島文旅。
青島文旅正宣傳五一旅游上榜全國前十,網(wǎng)友們就跑到評論區(qū)留言:
“去青島旅游,得和青島人保持多少安全距離?”
還有人調侃:
“青島適合養(yǎng)老,轉個身能賺七萬?!?br/>

有個三百多點贊的視頻,評論近五千條,青島文旅的宣傳努力算是打了水漂。

隨后,青島中院連夜刪除了案件通報,這和當年彭宇案輿情管控相似,反映出對公眾質疑的擔憂。

司法透明遇上輿情危機,刪除成了“救急”手段,卻讓大眾對法治的信心受影響。

見青島中院和青島公安關了評論,網(wǎng)友們又跑到青島高法下面留言,希望山東高法讓青島中院說明行人安全距離,還有人開玩笑說要去青島“致富”。

有網(wǎng)友詢問智能助手,回復是步行最好和前方行人保持 1 米以上距離,甚至可到 1.5 - 2 米,降低碰撞風險。

網(wǎng)友調侃:
“帶 90 歲奶奶去青島創(chuàng)業(yè),下半輩子不愁了?!?br/>

其實,2019年北京火車站也有類似事件。

王大媽因換閘機轉身逆行,和進站的趙女士相撞,被趙女士行李箱絆倒。
王大媽當時急著上車沒在意,可沒多久就頭疼頭暈,送醫(yī)后腦出血離世。

王大媽家屬索賠 62 萬,但法院調查發(fā)現(xiàn),兩人之間有五步距離,有一定安全距離,且王大媽逆行,趙女士行李箱也在控制范圍內,無法預料事故。
所以,法院駁回了家屬訴求。

這兩起案件相似,判決卻不同,背后的原因值得思考。
結語
十八年前彭宇案似一記重錘,砸碎了大眾對社會善意的篤定,青島“安全距離”判決又如一盆冷水,澆滅了人們對司法公正的熱烈期待。
司法,本應是公平正義的化身,是百姓權益的堅實護盾。

可如今,扶老人怕被訛、走路怕?lián)?,信任在現(xiàn)實與判決的割裂中搖搖欲墜。
法律不應是脫離塵世的空中樓閣,它需扎根生活,聆聽大眾心聲。
司法公正,是程序與實質的雙重堅守,是法理與情理的水乳交融。
信源
信息來源;大象網(wǎng)、川觀新聞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