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0日,修訂后的《婚姻登記條例》正式施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變化是結婚登記不再需要戶口本。這一政策調整標志著我國婚姻登記制度邁入全新階段,既體現了對公民婚姻自由的尊重,也引發(fā)了社會對潛在風險的廣泛討論。

政策背景:從“跨省通辦”到“全國通辦”的實踐基礎
此次《婚姻登記條例》修訂的核心目標之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婚姻登記服務與人口流動趨勢相適應。自2021年起,我國在七省(直轄市)二市開展婚姻登記“跨省通辦”試點,逐步擴大至21個省份。試點期間,憑身份證和居住證即可在非戶籍地辦理結婚登記,實踐證明,戶籍地限制已不再是婚姻登記的必要條件。
民政部相關負責人指出,居民身份證逐步實現身份信息集成統一,部門間信息共享機制(如國家人口基礎信息庫)的完善,使得戶口簿的核查功能可通過技術手段替代。例如,2017年民政部與公安部聯合推動婚姻登記信息聯網,實現全國范圍內的人口信息核驗,有效防范重婚、騙婚等問題。

新規(guī)亮點:簡化流程與強化服務并重
根據修訂后的《條例》,結婚登記所需材料大幅精簡:
內地居民:僅需提供居民身份證及本人無配偶、與對方無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關系的簽字聲明。
涉外及港澳臺居民:需提交有效通行證、居住證及經公證的無配偶聲明。
婚姻登記“全國通辦”:打破戶籍限制,異地工作、生活的夫妻可就近辦理登記。
此外,新規(guī)還明確:婚姻登記機關不得收取任何費用,鼓勵提供預約、頒證儀式等服務;縣級以上政府需加強婚姻家庭輔導服務體系建設,覆蓋率已達90%以上;離婚登記需簽訂書面協議,明確子女撫養(yǎng)、財產分割等事項,并強化“離婚冷靜期”制度。

社會反響:便利與爭議并存
支持聲音認為:
- 提升婚姻自由度
:取消戶口簿限制,減少家庭干預,尤其對異地情侶、與家人關系緊張者更為便利;
- 緩解高價彩禮
:削弱家庭在彩禮談判中的話語權,可能降低經濟壓力;
- 促進人口流動
:簡化異地婚姻登記流程,助力新型城鎮(zhèn)化建設。
反對意見則聚焦:
- 沖動結婚風險
:年輕人可能因門檻降低而草率成婚,增加婚姻不穩(wěn)定性;
- 欺詐風險上升
:缺乏戶口簿作為家庭信息核查依據,虛假登記、騙婚等行為可能增多;
- 家庭溝通弱化
:戶口簿常被視為家庭參與子女婚姻決策的紐帶,其取消可能加劇代際矛盾。

風險與應對:制度設計如何堵住漏洞?
針對公眾擔憂,政策制定者提出多項保障措施:
- 技術手段強化核查
:通過全國婚姻基礎信息庫與公安、法院等部門信息共享,實時核驗身份及婚姻狀況;
- 婚姻家庭輔導服務
:要求登記機關提供婚前教育、心理疏導等服務,幫助當事人理性決策;
- 法律責任明確
:對隱瞞重大疾病、重婚等行為,受害人可依法申請撤銷婚姻;
- 反家暴聯動機制
:登記環(huán)節(jié)發(fā)現疑似被拐賣、家暴受害者,需及時報告并協助救助。
-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深層影響:婚姻觀念與家庭結構的變革
新規(guī)實施后,婚姻登記的“去戶籍化”可能引發(fā)連鎖反應:
- 生育率短期波動:部分觀點認為,結婚便利性提升可能刺激生育,但需配套托育、教育等政策支持;
- 家庭功能轉型:傳統家庭對婚姻的“把關”角色弱化,需通過社會服務填補空缺;
- 法律意識提升:公眾需更重視婚前財產公證、遺囑規(guī)劃等法律工具,以應對潛在風險。
未來展望:平衡自由與責任的制度探索
修訂后的《婚姻登記條例》是我國婚姻法治化進程中的重要一步,其核心價值在于尊重個體選擇權的同時,通過制度設計防范風險。然而,政策效果也需時間檢驗:
如何進一步優(yōu)化信息共享機制,確保核查準確性?
婚姻家庭輔導服務如何從 “ 形式覆蓋 ” 轉向 “ 實質有效 ” ?
社會觀念能否適應 “ 低門檻、高責任 ” 的婚姻新常態(tài)?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