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體上常常流傳著“小眾目的地”的帖子,但我們對那個遠方,有幾成了解?
柏琳從小學三年級在電視上看到的譯制片開始,對前南斯拉夫地區(qū)有了一個最初的印象。直到2018年,她親自到這個地方行走、交談、呼吸,才形成了完整的、對前南斯拉夫的了解。
她說:“(我)不信任旁觀。我信賴行動,更注重體驗?!?br/>“浪游到下世紀”專題的第三篇文章,新周刊與柏琳談了談她在前南斯拉夫旅行的六年,以及這塊很多人并不熟悉的目的地。

作者 | 許崢

編輯 | 鐘毅

題圖 |受訪者提供

一片遺留著“時代鄉(xiāng)愁”氣息的地區(qū)是什么樣子?

也許有莫斯塔爾石頭房屋上那樣密密麻麻的彈孔,有河岸三角綠地上寂寞的瓦爾特雕像,或者是內(nèi)戰(zhàn)時成為狙擊靶子的塞比利噴泉廣場,以及裸露出鋼筋皮膚的列車月臺,古石屋窗臺上晾曬著嬰兒尿布,街頭也可能充滿了小生產(chǎn)者的勞動默契。

這些都是散落在《邊界的誘惑:尋找南斯拉夫》各個章節(jié)中的光景。2018年至2020年,北京外國語大學巴爾干中心兼職研究員、獨立記者、作家柏琳把前南斯拉夫(后統(tǒng)稱“前南”)當作唯一的目的地,像她常提及的作家彼得·漢德克那樣,觀察它、理解它、感受它、回憶它、質(zhì)問它,坐著巴士從黑暗的山間隧道里鉆出,“又緊接著鉆入下一個黑暗”。

《邊界的誘惑:尋找南斯拉夫》

柏琳 著

單讀 | 上海文藝出版社,2024-2

前南斯拉夫是一個幾乎去掉了邊界的聯(lián)邦共和國,它的破滅極其血腥。這塊被太多軍隊炮轟、霸占、分割、屠殺、討論的土地,又沉緩地長出了邊界。柏琳在貝爾格萊德這一章寫:“斯拉夫硬漢除了噤聲,別無他法?!?/p>

雕像、彈孔、月臺、拜占庭風格壁畫的描摹并不是終點,柏琳試圖站在“局外人和當事人之間”,站在邊界上,直面一個難題:“深淵何時能消失?深淵會永遠存在嗎?任何經(jīng)過炮火轟炸的燃燒之地,都不會是完全相同的廢墟,就像經(jīng)歷過這些的人,再也不會是過去的那個人?!?/p>

我們與柏琳圍繞《邊界的誘惑:尋找南斯拉夫》談了談這片土地。

遙遠的戰(zhàn)爭,

跟我們有什么關系?

新周刊 :你在序言里提到1999年的數(shù)學課,老師說“南聯(lián)盟和我們的數(shù)學課有什么關系,希望你們之中會有人在二十年后告訴我答案”,如今你給出的答案是什么?前南斯拉夫與我們有著什么樣的聯(lián)系?

柏琳 :老實說,到今天為止,我也還沒有找到答案。

在2018年剛開始進入前南地區(qū)時,我覺得情況可能在變好;但6年后的今天,我不這么認為了。就像這本書的主標題《邊界的誘惑》一樣,如今人們對劃定邊界的沖動有增無減,我產(chǎn)生了比較悲觀的感知。

回過頭去想1999年那節(jié)數(shù)學課上的問題,為什么南斯拉夫與我產(chǎn)生了聯(lián)結(jié)?如果勉強給出一個答案的話,我覺得——南聯(lián)盟也好、前南地區(qū)也好——它是一種隱喻。這個隱喻代表著地理位置上的一個遙遠存在,而我們透過某些渠道知道了它的悲劇性結(jié)果,誰都不知道這個遙遠存在的悲劇將會在什么時間點與我們產(chǎn)生關聯(lián)。

(圖/《瓦爾特保衛(wèi)薩拉熱窩》)

對于大部分中國人來說,這個關聯(lián)就是1999年南聯(lián)盟大使館被轟炸的事情,有中國的工作人員犧牲了,于是我們感覺到一種強關聯(lián)??墒?,從1999年到現(xiàn)在,中間隔了這么多年,巴爾干半島發(fā)生了無數(shù)事情,包括2008年科索沃單方面宣布獨立,危機四伏,局勢動蕩,很多中國人未必知道。

我覺得這種似強似弱的聯(lián)系很有意思。第一,我們怎么理解它?第二,這種聯(lián)系是不是轉(zhuǎn)瞬即逝的?

我想知道,遠方的事件與一個個體到底是怎么發(fā)生聯(lián)系的。

新周刊 :可否簡單談談,中國人對鐵托時代的社會主義記憶大多來自什么?

柏琳 :我無法代表老一輩中國人,只是感受到有一種文藝上的影響。比如《瓦爾特保衛(wèi)薩拉熱窩》《橋》,都是電視上循環(huán)播放的經(jīng)典譯制片。也許因為我們都共同擁有社會主義的記憶,像是一種同志般的情誼,或者社會生活里的熟悉感。

但我不想談論老一輩人對南斯拉夫地區(qū)有何種熟悉的感情,而是試圖說明,這種感情可能是一種巨大的誤解。

他們很多時候只是想探尋電影里那種七八十年代的感覺?!锻郀柼乇Pl(wèi)薩拉熱窩》是在哪里拍的?納粹是站在哪里說“看,這座城市就是瓦爾特”?鐘表匠是在哪里犧牲的?發(fā)生槍戰(zhàn)的清真寺在哪里?這其實只是對電影記憶的一個懷舊梳理?;蛘呤桥艿?a class="keyword-search" >貝爾格萊德去,像按圖索驥一樣,尋找曾經(jīng)在電視里看過的1999年貝爾格萊德被轟炸得滿目瘡痍的遺跡。

貝爾格萊德的老城區(qū)。(圖/柏琳攝)

包括帶隊導游,我都接觸得非常多,那一輩人談論的真是社會主義南斯拉夫,但除此之外,沒有了。他們也許對整個巴爾干半島的局勢、地理分布、日常習慣、人民生活完全不了解,更別提歷史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就會因為誤解而產(chǎn)生失望。

有一次,我在波黑的特拉夫尼克碰見浙江來的老年旅行團,我注意到他們是因為當時在吵架。一個中國導游和當?shù)氐牡亟樱瑑蛇厔Π五髲?,大概?nèi)容是老爺爺、老奶奶們抱怨行程安排不夠緊湊,認為當?shù)厝颂貏e懶惰。比如,為什么總要在每一個景點和景點之間留下喝咖啡的時間?他們不理解這件事。而當?shù)氐牡亟雍芪?,覺得不可理喻,但是中文又不夠好,沒辦法表達。

我就上去給兩邊做了溝通,跟團員們解釋,無論在塞爾維亞還是波黑,當?shù)厝嗣刻旌人奈灞Х仁且粋€生活的日程,必須要做這些事,這是他們幾百年來的傳統(tǒng),不能因此指責別人不專業(yè)或者偷懶。老爺爺、老奶奶們非常震驚,覺得他們怎么不去干活,不去多掙錢,就把所有時間都浪費在喝那苦哈哈的玩意上。地接也很無奈,他們以為中國人是能夠理解他們的,但卻連這個地區(qū)的日常生活都不尊重。

此刻能感受到,我們之間有巨大的文化誤解,并且互相產(chǎn)生了失望。很多上一輩人只能說對前南地區(qū)感到熟悉,但這種熟悉里沒有深入了解,甚至是拒絕深入了解。誤解一直都存在。

“我們討論的根本不是打仗,

而是打仗的后果”

新周刊 :書中提到,薩拉熱窩的導游必須每天向游客解說殺戮歷史。家鄉(xiāng)總是和戰(zhàn)爭聯(lián)系在一起,他很不耐煩,也很憂傷。你覺得薩拉熱窩或者整個巴爾干,除了戰(zhàn)爭,還可以談論什么?

柏琳我認為除了戰(zhàn)爭以外,什么都可以討論,最不值得討論的就是戰(zhàn)爭。因為從表面的情況來看,今天的巴爾干半島沒有戰(zhàn)爭。

雖然它在歷史上被稱作歐洲的火藥桶,是無數(shù)血腥戰(zhàn)爭的發(fā)生地,從12世紀土耳其人來了以后就開始打,從沒消停,各種各樣大的、小的、熱的、冷的、局部的、零星的,什么都有,二戰(zhàn)也是殺得一塌糊涂,戰(zhàn)后整個歐洲最血腥的1991年南斯拉夫內(nèi)戰(zhàn)又發(fā)生在那里,一直到1999年的科索沃戰(zhàn)爭。

(圖/《薩拉熱窩事件》)

但如今,新聞里最麻煩的是俄烏戰(zhàn)爭、巴以沖突,還有高加索地區(qū)、中東地區(qū)的問題,反而是巴爾干半島沒有打仗,它離最近的那場戰(zhàn)爭已經(jīng)過去了25年。從世界史的角度看,如果一個沖突地帶連續(xù)二十幾年沒有任何戰(zhàn)事爆發(fā),相對來說它已經(jīng)不是那么動蕩的地方了。

那為什么今天一說起巴爾干還是會想到戰(zhàn)爭?我認為,其實討論的重點不是戰(zhàn)爭本身,而是戰(zhàn)爭對巴爾干半島造成的創(chuàng)傷性影響,乃至它甚至成了戰(zhàn)爭的代名詞,一個巴爾干半島被污名化了的代名詞。我們討論的根本不是打仗,而是打仗的后果。

所以,除了戰(zhàn)爭以外,我們更應該討論它的輻射物和影響力,包括日常生活的、世界觀的、政治格局的、外交關系的影響,甚至細到一些移民問題、客籍勞工問題。為什么年輕人全跑了而且不回來了?這都是由于戰(zhàn)爭引起的,但卻沒有一件事情發(fā)生在戰(zhàn)爭中。

新周刊 :前南斯拉夫地區(qū)是否存在著一條淡淡的鄙視鏈?如果有,這條鄙視鏈是新的邊界嗎?

柏琳 :我覺得全世界都有這條鄙視鏈,人性里欺軟怕硬、嫌貧愛富的丑陋特質(zhì),哪里都有。即使在前南地區(qū)以外,一個國家里也會存在富裕的省份鄙視貧困的省份這種情況。

只能說,前南地區(qū)混雜了政治、地理、文化、民族、歷史、宗教信仰、種族語言、生活痕跡、意識形態(tài)等等所有的問題,全部糾結(jié)在一起,使得這條鄙視鏈尤其復雜和無所不在。

這塊地方被視作東西方文明的橋梁,就像有一條邊界似的,這邊是屬于土耳其式的東方文明,那邊是屬于西歐天主教的西方文明,有時西方的鄙視東方的,文明的鄙視原始的,發(fā)達的鄙視落后的。

貝爾格萊德的商業(yè)街,一側(cè)是老歐洲建筑,另一側(cè)是社會主義南斯拉夫大樓。(圖/柏琳攝)

比如斯洛文尼亞,它是最早相對和平地脫離前南的一個共和國,算是巴爾干半島最富裕的國家了。從一些國民的認知上來說,斯洛文尼亞好像跟前南沒什么關系,它是屬于中歐的概念,在版圖上就應該跟奧地利、德國劃在一起,而克羅地亞、塞爾維亞、波黑就是窮兄弟。

但這么說其實非常危險,因為我是在用一種抽象的、宏大的視角去代表所有人,很快會有單獨的個體出來反對我,他會說“我是斯洛文尼亞人,但我的好朋友都來自塞爾維亞,我就不這樣想”。

所以鄙視鏈是由歷史的、慣有的、陳詞濫調(diào)的偏見所造成的一個刻板印象,里面有人性比較低劣的東西,只是它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果在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做一個樣本抽查,問他們對曾經(jīng)的窮兄弟國家有什么看法,會得到相當大一部分的樣本認為他們窮、沒前途、沒未來,跟自己沒啥關系。

不過,這永遠不能代表全部。

警惕世界主義者的反面

新周刊 :旅行過程中,你是怎么觀察一個巴爾干人的?又是怎么決定是否與他/她深入交談的?

柏琳 :沒有決定,都是隨機的,因為他們不是我的工具,也不是我的方法。

或許很多寫作者會有一種職業(yè)的自覺,認為自己接受過系統(tǒng)的嚴格訓練,比如新聞訓練、特稿訓練、人類學視角的訓練、社會學的訓練,做過豐富的田野調(diào)查,要有目的地跟這個人對話,等等。但我會比較警惕這種自覺性。

“觀察”這個詞過于局外人視角了,它會使我不自知地把別人當成我的觀察對象,或者是工具,就像一個畫家把人給素描下來。當然,它對于寫作這種職業(yè)來說非常關鍵,可是我很奇怪,就是會極力地抗拒這種自覺性。

這本書里,所有跟我對話的人物當中沒有一個是官員,也沒有那種安排好了跟我見面的人物。這是我刻意去規(guī)避的,他們太知道我要問什么了,而我又不想要那種心照不宣的內(nèi)容。

有時候時間長了,我會自然而然地陷入對整體的、局部的考察當中,但我會警醒自己。談得來,我們就多談兩句,像朋友交往一樣,這樣才有第二次談話、第三次談話。

薩拉熱窩老城區(qū)的巴什察爾希亞廣場。(圖/柏琳攝)

新周刊 :你提到不想再做一個“浮于表面的世界主義者”,可不可以解釋一下這個定義?

柏琳 :我寫完有點后悔,這是一個特別容易讓人誤解的修飾語。有個關系很好的作家朋友讀完這本書之后,跑過來很戲謔地對我說,“我很明確,你就是一個真正的國際主義者,但你不是一個世界主義者”。所以我想這個表述可能要重新修改一下。

我們假裝或者很天真地以為世界是平的,倚靠發(fā)達的科技去到任何想去的地方,這種便利條件給我們造成“來去很容易”的錯覺,好像在哪里都可以生活,在哪里都能理解當?shù)匚幕?,把自己當成隨時出發(fā)的旅行家,或者是一個世界主義者,但我認為這不可能。

他/她把物理距離和心理距離等同了,偷偷換了一個概念,這就是我原本想表達的意思。

當然,我很尊重全球的旅行家,比如簡·莫里斯是我個人很喜歡的旅行作家,她是接近于完美的世界主義者,但我不會說她“浮于表面”。她知道自己對家鄉(xiāng)威爾士的感知可能有一種偏見,對于土生土長的、微妙而無法表達的、固有的“陳見”,她會非常可愛地承認,然后用這種骨子里的東西去理解世界,而不會假裝自己沒有身份、沒有觀點、沒有立場。

我不相信什么無根的世界主義者,這是很扯淡的說法,我們沒有辦法避免帶著偏見、立場、價值觀去接觸新環(huán)境,但我需要警惕,絕不可以用自己的偏見去強行套入當?shù)氐纳钅J?,我可以保留自己的立場,但不能強迫別人接受我的立場。

這是書寫《邊界的誘惑:尋找南斯拉夫》給我最大的一個教育,自我是極其重要的,不能像浮萍一樣,今天記錄你,明天觀察他,不負責闡述我的立場,寫下來就結(jié)束了,或者純粹描寫旅行風光,我不會滿足于這樣。

一家為紀念1995年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殺死難者而建的博物館。(圖/柏琳攝)

首先要有一個強烈的自我立在那里,不能隨風倒。其次,只用“自我”看世界是不夠的,我必須從價值判斷中跳出來。當別人闡述的東西跟我的認知產(chǎn)生極大的偏差時,是不是可能互相碰撞一下?不需要誰說服誰,因為很多觀點也沒有對錯,只是習慣問題,“理解”沒有那么容易,但是應該做到共存,不能不寬容。

所以我書里這個句子想傳達的是,警惕世界主義者的反面——民族主義者,或者保守分子——一種非常地方性的孤立主義態(tài)度,它是非??梢傻拇嬖?,割裂掉了自己的生命經(jīng)驗,最終會走向虛無,無可無不可。

抹掉之后,邊界真的消失了嗎?

新周刊 :身份歸屬感一直縈繞著大部分巴爾干人的生活。明確身份重要嗎?為什么重要/不重要?

柏琳 :從歷史上來說,身份一點都不重要,它在巴爾干半島曾經(jīng)是不存在的概念。我是哪個國家的人?我是哪個種族的?我講的是什么語言?我生活在哪里?我跟我的鄰居有什么不一樣?這些都是茫然無知的問題,農(nóng)民根本不關心這個,只有知識分子關心。

我個人的觀點是,身份歸屬意識是一種政治構(gòu)建,它的發(fā)酵始端是從19世紀的浪漫民族主義開始的,國家與國家之間有了明確的界限。19世紀以后的民族戰(zhàn)爭此起彼伏,哪哪都在打仗,各種鬧獨立,在民族解放浪潮中建國,尤其巴爾干半島,簡直打個沒完,無數(shù)個起義。

但是,從公元6世紀到18世紀以前,在這將近1200年的漫長時間里,南斯拉夫人都沒有我們討論的身份歸屬問題,這是19世紀再造的一個新概念。

我也曾在某本書上得到過驗證,講一個保加利亞的愛國知識分子走在鄉(xiāng)間的路上,當時他在奧斯曼帝國的統(tǒng)治下喘不過氣來,覺得要宣揚保加利亞的獨立。他碰見了幾個農(nóng)民在聊天,覺得不對,就跑過去跟農(nóng)民說:“你們知道自己是保加利亞人嗎?怎么可以用塞爾維亞語討論保加利亞的東正教圣禮?”

但農(nóng)民茫然地看著他,完全不知道他什么意思。于是這個知識分子開始試圖啟蒙農(nóng)民,讓他們有“保加利亞人”的意識。而農(nóng)民對著東方畫十字,覺得明確一個“身份”很荒唐,認為“我知道自己信東正教,至于我用什么語言去說禱告詞,那不重要,它只是一種語言而已”。

(圖/《暴雨將至》)

整個故事敘述完了,會發(fā)現(xiàn)它有點好笑,尤其在巴爾干半島,“身份”的構(gòu)建從最開始就是一廂情愿的,知識分子要啟蒙別人,讓所有人有所謂“獨立”的意識。

這種想法形成了一種思潮,當我們要通過打仗來解決“我真沒法跟你共處”的狀況時,這股思潮就跟民族解放、國家獨立捆在了一起,被政客利用,所謂的身份歸屬感就來了,而且越來越明顯。很簡單,因為人要有安全感。

比如經(jīng)過一個邊境,我回答自己是塞爾維亞人、阿爾巴尼亞人還是保加利亞人,直接決定了我被誰保護,我不會挨槍子兒,我不會被關起來,我的證件不會被扣押,我身份背后的母國保護了我?,F(xiàn)代國家已經(jīng)分隔出來了,明確的政治建構(gòu)已經(jīng)形成了。在這種情況下,人被迫要選擇他的身份。如果他完全不選擇,那么他就是一個在哪都不存在的人。

這個完全能理解,有的時候?qū)で蟀踩惺浅鲇诒灸堋5习傩蘸蛧覍用娴摹吧矸輾w屬”不是一個東西,今天的它之所以被廣泛討論,甚至被詬病,恰恰是因為它容易被利用。

新周刊 :這本書取名《邊界的誘惑》,邊界比較具體、容易理解,你能否談談“誘惑”是指什么?

柏琳 :邊界這個詞很好理解,就是字面意思,像你說的,有政治、地理、文化、歷史等等不同層面的解釋。

我覺得羅新老師(編者注: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說得特別對。他認為現(xiàn)代意義上的國界、邊界是一種政治構(gòu)建,往歷史前面推,它是不存在的,這是政治上的概念;地理層面就更好理解了,比如波黑和塞爾維亞之間有一條界河叫德里納河,這就是區(qū)分兩個國家的邊界;文化上的邊界,我會把它理解成一種心理邊界,這個是最可怕也最值得探討的。

比如說前南時代,他們從內(nèi)部消除了六個加盟共和國形式上的邊界,融入了一個國家,彼此之間只是加盟共和國而已,邊界形同虛設,它在不斷消解。但是,前南分裂以后,這些曾經(jīng)形同虛設的邊界又重新出現(xiàn)了。最要命的是,它給人造成了文化和心理上的極大沖擊。我想討論的是這種邊界。

人們終于明白,這條線那邊是塞族人,這邊是克族人,另外一條線又分割了阿族人(阿爾巴尼亞人)和塞族人,我們之間老死不相往來,或者我們之間有致命的不同,即使在劃線之前,根本沒有這種感覺。

(圖/《地下》)

至于誘惑,也分很多種理解,它是一個有很多可能性的標題。

比如對于建造邊界的人來說,他/她總會產(chǎn)生一種劃分邊界的沖動,這種誘惑是制造邊界的誘惑,無論是身份政治還是地緣政治,有了邊界才能談。

而對于接受邊界的人來說,它是另外的誘惑。第一,我能不能夠經(jīng)受住一代又一代邊界的劃分?抹掉之后,我依然可以假裝這個邊界不存在嗎?

第二,對于已經(jīng)存在的邊界,我能不能抹掉它?如果“抹掉”是一個太有野心的詞,那我能不能靠近它?古時候大家在邊界兩邊做生意,基本不怎么跨越到對方的領域去,那我能不能靠近這條邊界去交流,乃至于更激進地抹掉它去融入你,或者你融入我?

我說的永遠是個體的人,沒有辦法代表更多群體組織。一個個體能不能有“我到你的地方來,你到我的地方去”那種沖動?他/她能不能跟已經(jīng)劃定的邊界去抗衡、去斗爭呢?這就是接受者的誘惑,要么抵抗邊界,要么假裝它不存在。

校對:遇見;運營:鹿子芮;排版:黃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