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網(wǎng)易沸點工作室《槽值》欄目(公眾號:caozhi163)出品,每天更新。

在夏天的高溫折磨下,奶茶,成為了最佳續(xù)命神器。

前幾天,林俊杰也沒能擋得住奶茶的誘惑,被周杰倫拖去“喝好喝滿”。

粉絲們一片苦言相勸。

“不能再胖了?!?/p>

“奶茶含糖太多了!”

《央視新聞》曾調(diào)查過上海27家主流奶茶品牌,“1杯奶茶=13塊方糖”。

一度沉迷奶茶的年輕人,漸漸知道了其中的利害。

但夏天的誘惑太多,即使躲過了奶茶,也躲不過街頭的神秘召喚。

燒烤對于夏天的意義不言而喻。

一把串,幾瓶啤酒,治愈了炎炎夏日里的人們。

去年《人生一串》,拍出了中國人忘不掉的燒烤情結(jié)。

今年夏天的第二季,如約而至。

煙熏嗓的旁白音、精妙的滿分文案、溢出屏幕的香氣,還是熟悉的老味道。

1

這部紀錄片,不敢在深夜點開

“致我們七葷八素的口腹之欲”,是《人生一串2》的主題。

燒烤在每個城市隨處可見,老板們菜單上的羊肉串、烤魚、雞翅、土豆……都是尋常的菜品。

但《人生一串》的店主們,把這些尋常的“七葷八素”烤出了花,看得人口舌生津,欲罷不能。

  • 每一個燒烤店,都有自己的秘方

對于老板們來說,秘方是店里的活招牌。

二旦家的烤魚秘方,在醬料里。

食客說,這家燒烤店的魚味道層次豐富,魚肉嫩滑,魚皮焦香。

全靠他這盤秘制醬料。

大蒜、洋蔥、生姜,郫縣豆瓣依次下鍋,香味有了,辣味也足。

而其中特有的一份回甘,歸功于二旦偷偷加進去的蜂蜜。

二旦在附近的邙山就地取材,用當?shù)靥禺a(chǎn)的棗花蜜,賦予烤魚新的靈魂。

醬料充分滲進肉里,還沒上桌就已經(jīng)香氣四溢。

川渝袁師傅的獨門配方,則在一鍋油辣子里。

和別家的燒烤不同,袁師傅不用干辣椒,用的是辣油。

他對于這個當家配料的要求,可以用苛刻二字來形容。

每天清晨要把辣椒小火快炒一遍,再手工搗碎,讓辣椒籽的香氣一展才華。

最后用常溫的生油,將炒熟的辣椒細心封存。

微微焦黃的燒烤,再澆上一勺子紅油辣子。

兩個字,“滋潤”。

和精心研制的烤魚蘸料和油潑辣子不同,月牙山燒烤店的的甜辣五花肉,起源于一個巧合。

老板娘錯把糖當成了鹽,混著辣椒拌進了肉里。

意外地造就了店里這道招牌菜。

用特制的工具把五花肉切成卷,讓蜷曲的肉裹上更多的調(diào)料。

串好之后上爐子,迅速翻動,烤得滋滋冒油。

甜味中和掉一部分辣椒的刺激,成了最合適的下酒菜。

附近的學生們,來這第一句便是“還有五花肉沒得”。

  • 這么烤,才夠講究

能在眾多燒烤店里脫穎而出,店主們自然有自己的“行業(yè)標準”。

蘭州的馬老板,不僅對上菜速度嚴格要求,對烤串的數(shù)量也有精確規(guī)定。

100,是這家店的“幸運數(shù)字”。

他們家“首席烤肉師”的絕技,就是單手烤100根羊肉串。

肉串在烤架上冒著油花,肉和辣椒的香味一起在空氣里發(fā)酵。

烤好的羊肉串,就著蒜瓣,再來一口小啤酒。

“這就是幸福!”

相比西北的羊肉串,南方的烤串顯得清淡利口。

泉州古宅的老板娘,愛把黃瓜、香菇、米血整整齊齊地碼在冰柜里。

她對食材太挑剔了。

不僅要新鮮,還要好看。

黃瓜要大小均勻、蒜薹要左右對齊。

雞翅最復雜不過,先切掉難烤熟的贅肉、再縱向剖開,連骨頭都要精心碾碎。

像是南方細心嚴謹?shù)睦C娘,手起刀落間里全是精致和考究。

而在東北,烤串的姿勢換了一個畫風。

一個雞架要是想烤好了,沒點力氣是不行的。

沈陽烤雞架的斌哥,16年來,只用傳統(tǒng)焦炭烤雞架。

“正如泥煤味之于威士忌,焦炭烤出的煙熏味,也正是沈陽老炮的工業(yè)怪癖。

炭烤的特色,是這家店無可替代的風味。

一只“鐵臂”翻烤夾著雞架的鐵拍,簡直不要太硬核。

火光沖天的焦炭爐,30斤重的鐵拍,六七個來回,烤出來雞架那叫一個回味。

斌哥的雞架,征服了一批又一批挑剔的胃。

2

烤串背后,是每個店主的市井人生

早在第一季,導演就通過旁白向觀眾傳達了這部紀錄片的意義:

“沒了煙火氣,人生就是一段孤獨的旅程。這里有嬉笑怒罵,柴米油鹽,人間戲夢,滾滾紅塵。”

揭開食物的表象,下面是店主們市井人生的底色。

  • 暗暗撒狗糧的夫妻店

如果把燒烤形容成事業(yè),一同經(jīng)營店鋪的小倆口,則把生活也一并揉了進去。

就像燒烤講究雞翅和素菜的搭配一樣,在廚房,也得相互配合。

生活和工作的界限在這里變得模糊。

夫妻兩人店里店外忙前忙后,抬頭或者轉(zhuǎn)身,就能和愛人交換眼神。

用泉州燒烤店老板娘的話來說:

“眉目傳情,我們也會。

后廚里,老板娘拿刀拂過雞肉的紋理,手起刀落,一點也不含糊。

但放下刀,也能見到被時光打磨后的溫吞愛意。

當燒烤店遇上陰雨天,泉州私房老宅里的夫妻兩人終于迎來短暫的清閑。

一個坐在屋內(nèi),一個望著門邊。

老板娘偶爾也不甘示弱主動“進攻”:大叔今天范兒不錯哦,還翹著二郎腿。

而老板呢,坐在對面椅子上因為害羞,沒有回應。

陰雨天里,伴著閩南小調(diào),暖紅色燈光旋轉(zhuǎn)下,這是夫妻二人難得的閑散時刻。

聽著淅淅瀝瀝的雨聲,老板娘發(fā)出感嘆:平淡中夾雜著浪漫,這樣的愛情更牢固。

燒烤小店的生意做得辛苦,夫妻檔不在少數(shù)。

忙碌、平淡、浪漫,生活五味全都交付給燒烤。

后面是煙熏火燎的廚房,前面是手忙腳亂的收銀臺。

生活不易,但最后落到那句:

“不管你做什么,我都跟著你就可以了。

  • 深夜烤串的老板,都有自己的故事

深夜一個人來吃燒烤,是一件不太尋常的事情。

烤雞架的斌哥說:“一個人來吃的,都是精神病?!?/p>

眼神迷離的客人應著:“我就喜歡一個人?!?/p>

面對這種深夜食客,斌哥早有經(jīng)驗:他就跟貓似的,過來撓撓你,完了你還得撓回去。

一個深夜來吃,一個深夜為他烤。

“我也是精神病”,燒烤爐前忙碌的斌哥,已經(jīng)埋在了煙里。

在煙大味大的爐子熏烤下,燒烤、小店和斌哥的身上,都是一個味兒。

氣味很容易和情感記憶聯(lián)系在一起,“老味道”這個詞帶著天然的感慨和懷念。

來小店的客人,只有一個目的:嗦嗦老味,忘掉煩惱。

小年夜,臨近年關,生意也不好做。

但斌哥的小店開著,只等一個人——拜把兄弟老八。

老八前腳剛下飛機,后腳就來到斌哥的小店。

兄弟四散天涯,但難得的團聚只能是有雪的小年夜。

嗦嗦雞架,這味道能讓人魂穿到小時候。

一年沒見的兄弟,“最想的就是他”。

從小被烤雞架的味道熏大,到如今偶爾團聚,仍舊是那老味兒。

有情誼、有故事,老板和食物一起,給炭火背后的滾燙人生,又加上了一分滋味。

3

咽下的是食物,回味的是情懷

我們常常和朋友調(diào)侃:

“沒有什么是一頓燒烤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兩頓?!?/p>

燒烤伴隨著煙火氣鉆進了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空閑的時候,約上三五個好友,赴一頓燒烤之約。

幾個人圍坐在桌子邊上,等老板替他們分烤羊肉。

太精致是不行的。

“一定要在戶外,還要有這樣的塑料凳子”。

小時候逃課也要來的小店,長大之后還在。

就著夠辣夠帶勁的豆皮,吹一瓶冰啤酒。

哥們聚會少一位,也要在飯桌上擺一個他的照片,強行入鏡。

《人生一串》的精髓,并不僅僅在于對食物的刻畫,而是用味道和記憶,共同溫暖了人心。

在峨眉山上的這個燒烤攤,藏在半山腰上,是學生們的秘密基地。

周圍商鋪少,食堂吃膩了,這里成了年輕人聚餐的首選。

他們的圈子很小,往往是和固定的幾個好友結(jié)伴而來。

對于大四的學生來說,這里的特色五花肉,吃一次少一次。

甜辣五花肉成為一個符號,定格在20多歲的青春歲月里。

即將畢業(yè)的大四學生,迷茫、萎靡的時候愛拉上同學來月牙山。

男生和女生之間開著玩笑,聊著對于未知的最后幻想。

“喝著甜的酒,吃著甜的肉,什么滋味都有了?!?/p>

青春聚會散場,這幫學生們即將各自奔赴前程。

所有未出口的悶聲情緒,回響店內(nèi)的吶喊和歡笑,最后都會變成泛黃的回憶。

這個揮汗如雨的夏天,停在唇齒留香的甜辣五花肉里。

《人生一串》里,味道帶勁,氣氛也夠濃烈。

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導演陳英杰說:

“江湖的魅力就在于誰也不知道江湖什么樣,我們就是想展現(xiàn)市井中最本真的野生氣氛。其實,吃燒烤就是要大聲聊天,此時展露出的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才是最真實流淌的感情。

燒烤攤上,空間雖然小,但是人和人之間挨得近。

店里煙霧繚繞,燈光昏黃,更加適合講悄悄話。

在打開手機就能夠點一份外賣的當下,燒烤攤上的溫度離大家的生活越來越遠。

但燒烤之于我們的意義,遠不止?jié)M足口腹之欲那么簡單。

酒杯碰在一起,抓起一支燙嘴的串兒,在熱鬧的情緒中或敘舊或暢想未來,這樣的情感傳遞格外珍貴。

再過幾年,曾經(jīng)在桌前的吐露的煩心事已經(jīng)變得不足掛齒,一起吃飯的人也四散天涯。

串兒的滋味,卻像當年喝過的酒一樣突然有了后勁,辣得人直掉眼淚。

《人生一串》的熱鬧在繼續(xù),平凡熱辣的市井人生永遠也講不完。

那一串人間煙火味,那一段永不能忘的情誼,最撫慰人心。

想要在第一時間收到槽值文章的推送,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號,搜索“槽值”或者“caozhi163”就可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