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網(wǎng)易沸點工作室《槽值》欄目(公眾號:caozhi163)出品,每天更新。

誰都不會想到,今年暑期檔,“東亞家庭關(guān)系”殺瘋了。

前有內(nèi)地票房冠軍《抓娃娃》,光靠“親子關(guān)系”這一個核心,就斬獲30多億的票房。后有泰國2024年票房冠軍《姥姥的外孫》成功引進,創(chuàng)下泰國電影的觀影記錄。

爭議與好評齊飛,治愈和恐怖兼具。東亞人的觀影舒適區(qū)終于來了——

《姥姥的外孫》在泰國上映時,連續(xù)四周蟬聯(lián)票房冠軍,為泰國電影史上,第五部全球總票房超過10億泰銖(約合2.02億元人民幣)的電影。

豆瓣評分9.0,海報上一家人其樂融融,宣傳語卻是“東亞家庭圖鑒”“真金喚真情”……

不少觀眾帶著看宅斗、看狗血、看八卦、看反目成仇的心態(tài)進場,抹著淚、腫著眼出來。

有人說導(dǎo)演是下一個是枝裕和,拍出了一個家庭的哀與愛;

有人說,電影真實臺詞犀利,戳中了東亞家庭最深的隱痛。

圖源:豆瓣電影

不少人看完電影,在觸動共情之余也感到大快人心,“捆綁一代代母親、女兒、姐姐、妹妹的繩索,終于被班上了銀幕”。

沒有振聾發(fā)聵的金句,沒有挑逗神經(jīng)的“高光時刻”,這部一點都不痛快的電影,真的有如此的力量嗎?

故事圍繞一個生活在泰國的華裔家庭展開:

主角阿安,一個輟學(xué)做游戲直播、滿以為能賺大錢的無業(yè)青年。

夢想著一夜暴富、自己養(yǎng)活自己、賺錢給媽媽,現(xiàn)實情況是直播間在線三四人,前途和收入都堪稱渺茫。

經(jīng)驗不足是一方面,眼高手低、性格浮躁是另一方面。

清明節(jié)掃墓,給墳包撒花都做得潦潦草草,年事已高的姥姥看不下去,親自爬上墳包代勞,卻不慎摔倒,被送進醫(yī)院。

一通檢查下來,被查出了腸癌四期,生命只剩一年光景。

另一邊,阿安的爺爺去世了,給孫子阿安的遺產(chǎn),只有一條純銀的腰帶;幾個兒子也只是分到一些錢。

阿安的表妹雖是外孫女,卻因在爺爺生前曾細心照顧,繼承了爺爺價值不菲的房產(chǎn)。

表妹對著阿安輸出金句:“老人最想要,兒孫又給不了的是什么,是時間?!?/p>

阿安決定照葫蘆畫瓢,去照顧身患絕癥的姥姥,從而拿下姥姥的房產(chǎn)。

對阿安來說,姥姥就像是游戲里的攻略對象:

為了爭到房產(chǎn),自己需要努力“刷好感”,打敗大舅舅和小舅舅,把自己在姥姥心中的好感度排名,提到第一名。

于是,連姥姥組織的家庭聚會都從不參加的阿安,一轉(zhuǎn)先前的冷淡態(tài)度,隔天就住進了姥姥家。

當(dāng)起“全職乖孫”的他,幫姥姥買飯、捏腿、打牌、散步、逗開心,凌晨起床陪姥姥經(jīng)營粥店、做化療,無所不用其極。

然而,姥姥在病重之時,還是把唯一的房產(chǎn)留給了嗜賭成性、連親媽的錢都偷的小舅。

理由是“你小舅舅一個人無法生活下去”。

阿安的如意算盤落空,再加上“付出沒得到肯定”的失落,怒斥姥姥愛錯了人、信錯了人、幫錯了人,撒手不管姥姥。

小舅舅卻扭頭就變賣了房產(chǎn),用來還賭債,把姥姥送進了幾個人擠一間房的療養(yǎng)院。

終究,還是阿安和媽媽于心不忍,將姥姥接回了自己家,姥姥也是在女兒的房間里,在阿安的陪伴下,走到了生命的終點。

阿安的轉(zhuǎn)變并非驚天動地,可“什么都沒得到”的他,對姥姥說“我們回家”時,對姥姥唱起她家鄉(xiāng)的搖籃曲時,選擇的是“真金”還是“真情”,已經(jīng)一目了然。

故事卻沒有就此結(jié)束,而是安排了一個更加圓滿的結(jié)局:

姥姥去世后,阿安接到了銀行打來的電話,姥姥在銀行為他留下了一筆成長基金,足足有一百萬泰銖。

這是從阿安一年級開始,姥姥為他存的錢。

已經(jīng)重拾親情的阿安,也兌現(xiàn)了兒時“我要用這筆錢給姥姥買新房子”的承諾,為姥姥購置了生前一直心心念念的高檔墓地。

送葬路上 ,阿安坐在棺材旁邊,說:

“姥姥,你在我心里排第一?!?/p>

不知是否與姥姥的華人身份有關(guān),這部泰國影片,片尾曲里出現(xiàn)了中文:

“想說的話太多,你是我今生美好的兌現(xiàn),曾經(jīng)錯過的話,還能聽到嗎,有句話帶給她,是我愛你啊。”

親情、財富,遺產(chǎn)、遺憾,補償、圓滿……如果用一句話總結(jié)《姥姥的外孫》,應(yīng)該是:“奔著遺產(chǎn)去的外孫,最終重拾了愛。”

普通嗎?太普通了,普通到有點俗套。

更何況,這部電影在敘事方式、鏡頭語言上,也沒有什么炫技、特效、強行煽情,只有質(zhì)樸平實的生活細節(jié),營造了“哀而不傷”的故事氛圍。

姥姥不再穿大兒子送的、不合腳的鞋子,是暗暗的失落、沉默的失望;衣服下擺解開的紐扣,是姥姥日益嚴重的病情;被雨打落的石榴花,是“姥姥的花兒落了”一般的殘忍暗示。

可這部現(xiàn)實主義題材的電影,卻在平實的表象下,具備了手術(shù)刀般的鋒利與精準——

老年孤獨、養(yǎng)老問題、遺產(chǎn)爭奪、母職犧牲、女兒的困境、溫情之下赤裸裸的利益斗爭……它在觀眾面前,讓角色一點點自然地呈現(xiàn)和轉(zhuǎn)變,也一層層剖開了東亞家庭的復(fù)雜內(nèi)核。

在這部電影里,幾乎每個人都能找到關(guān)于自己生活的投影,大家紛紛在共情之下落淚。

“最真實的家庭關(guān)系,人和人之間既近又遠,真心里混雜著算計,代際之間永遠有偏愛和虧欠?!?/p>

“結(jié)尾配樂好大聲,幸好,這樣就能掩蓋我的哭泣聲?!?/p>

“坐在第一排,身后是此起彼伏的抽泣聲?!?/p>

在電影評分頁面,超過半數(shù)的觀眾為《姥姥的外孫》給出五星好評。

但眼淚之外,不少人心里始終有一種說不出的別扭和不對勁——

“作為女性的觀感其實不太輕松?!?/p>

“感動是感動,但看到女兒的待遇,心情就變得很復(fù)雜。”

不難看出,這部電影給所有人甩出的,是一個經(jīng)典問題:

錢重要,還是親情重要?

主人公阿安最終的選擇也不意外:親情重要,而且親情一直都在、遠比你想的要強大。

的確,電影中不乏強調(diào)親情的劇情和細節(jié):

姥姥家門口的石榴樹,連備受溺愛的小兒子,都不被允許吃上面的果實,小兒子酸溜溜地說“你是要留給你疼愛的大兒子吧”。

實際上是因為,姥姥答應(yīng)了年幼的阿安,這棵在他出生時種下的樹,結(jié)出的果實“只給你吃,不給任何其他人吃”。

姥姥愛吃牛肉、卻多年不再吃,是因為大兒子兒時生病,她許愿說只要他能康復(fù),這輩子都不再吃牛肉。

兩個兒子為了“誰帶媽化療”爭吵不休時,年幼的孫女輕輕將手放在奶奶的額頭上,說:“我將來要當(dāng)醫(yī)生,治好奶奶的病?!?/p>

阿安從最初完全聽不懂姥姥的家鄉(xiāng)話,到最后能給彌留之際的姥姥唱家鄉(xiāng)的搖籃曲,安撫她的恐懼……

阿安為姥姥擦背

可另一邊,母親的犧牲、女兒的犧牲,加上重男輕女的底色,一直貫穿影片始終。

大兒子一家?guī)е牙讶R里祈福,姥姥的許愿簽上寫了自己、寫了三個兒女、寫了外孫;可大兒子的許愿簽上,只有妻女。

姥姥為他找借口:“他有自己的家庭,多關(guān)心自己的家人是應(yīng)該的?!?/p>

隨即被阿安的一句反問戳破,“你不是他的家人嗎?”

而對于第一時間調(diào)班不眠不休、跑來照顧的女兒阿秀,母女倆卻在泳池拌起嘴來:

“每次你想給我做些好事的時候,都會給我?guī)砺闊?!?/p>

其中關(guān)于重男輕女的情節(jié),甚至稱得上赤裸丑陋——

姥姥去繼承了父母大筆遺產(chǎn)的親哥哥家里,上一秒兩位老人還伏著彼此肩頭深情合唱KTV。

下一秒,當(dāng)姥姥提出自己得了癌癥、要錢買墓地的需求時,哥哥翻臉不認這個“外姓人”,不僅一分錢都不給,還讓她永遠不要再來了。

哥哥還洋洋自得地說:“父母就算把遺產(chǎn)給了你,也會被你那個老公敗光。”

姥姥卻近乎崩潰地反駁說:“那個老公也是父母給我選的!”

她作為幾乎唯一照顧父母的人,壓抑幾十年,終于質(zhì)問出那句“為什么付出最多的,什么都得不到”。

可扭過頭,依舊將房產(chǎn)給了付出最少、嗜賭如命的小兒子;留給女兒的只有一句“阿安一直問我最愛誰,我真的不知道,但我最想你陪在我身邊”。

女性被婚姻、子女占領(lǐng),被愛和親情蠶食,最終什么都得不到,卻又將這種命運施加給下一代女性,下一代女性又義無反顧地踏入其中……

這樣的呈現(xiàn),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我們都要承認,它諷刺、殘忍,卻極度真實。

在家庭、工作中辛苦轉(zhuǎn)圜的女兒阿秀,眼看弟弟拿走了房產(chǎn),卻還是選擇了在弟弟放棄媽媽時,將她接到自己身邊,安慰自己說:

“雖然什么都沒得到,但付出總比得到更讓人安心。”

這樣不斷輪回的命運,在電影中,看不到任何反抗的影子,有人覺得這樣的表達太過溫吞,可這是現(xiàn)實中千萬女性、千萬母親和女兒的真實處境。

一代代的女人都用“付出更安心”麻痹自己,讓“女性沒有家,只有犧牲與奉獻”這一悲哀的現(xiàn)實代代傳承。

可惜的是,這部電影只是把這塊遮羞布掀起一角,又輕輕蓋上了。

就像那句乍一看石破天驚的“兒子得到遺產(chǎn),女兒得到癌癥”,其實出現(xiàn)在母女之間的“親子時刻”里,是埋怨,是訴苦,但更多是認命。

這句控訴無人應(yīng)答,輕飄飄地落在地上,就像無數(shù)足以撕裂家庭的矛盾,處理方式往往只是一句“還吃不吃飯了”。

那一百萬教育基金,在這塊遮羞布上,又描金繡鳳了一番,皆大歡喜的大團圓之余,留下一個讓人不敢深思的問題:

如果阿安是外孫女,這一百萬還會存在嗎?她是不是也只能得到一句“我最想讓你陪”?

豆瓣點贊最多的評論之一,說“哭不是因為感動,而是照了鏡子?!?/p>

這也是《姥姥的外孫》的局限所在,如果觀眾自身不是“姥姥”和“媽媽”,而是“舅舅”和“外孫”,它的魅力就會打折扣。

辛酸和悲涼,會被那100萬遺產(chǎn),掩蓋在大團圓結(jié)局之下。

《姥姥的外孫》因為對東亞家庭的寫實描摹和詩意氛圍,有觀眾不免聯(lián)想到日本導(dǎo)演是枝裕和的風(fēng)格。

可寫實之外,是枝裕和對東亞親情的呈現(xiàn),顯然更進了一步。

在是枝裕和的家庭電影中,同樣不乏傳統(tǒng)性別角色:

《步履不?!分袊烂C寡言的父親,為了不想被鄰居看到自己拎著便利店袋子的模樣,一輩子沒操心過家務(wù)事。

與他的瀟灑形成對比的,是總在廚房忙碌的妻子,陷在各自生活困境里、對原生家庭頗為疏離的兒女們。

《步履不?!?/p>

是枝裕和電影中,也不乏屋檐之下家人爭執(zhí)的情節(jié)——

母親稱新晉兒媳婦是“二手貨”,挑剔她守寡不足3年就再婚,但很快被一旁的女兒反駁。

一方面,導(dǎo)演用鏡頭捕捉著家庭成員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掙扎與成長。

另一方面,也不放過通過隱藏在生活里的細枝末節(jié),通過新老觀念的交鋒,借角色之口完成電影應(yīng)有的價值表達。

而這恰恰是《姥姥的外孫》中所缺失的。

這種價值表達在同樣拿來對比的另一部影片,許鞍華的《天水圍的日與夜》中呈現(xiàn)更加直觀清晰。

《天水圍的日與夜》

電影中,姥姥生病住院、媽媽為生活操勞的設(shè)定,都與《姥姥的外孫》十分相似。

但不同的是,姥姥嘗出了燕麥粥是自己女兒做的,無言地落淚。

安安的媽媽用自己的默默付出,換來兩個兄弟富足的生活,最終兩個兄弟也反過來,供安安讀書。

電影像一雙溫柔的手,托住了這份親情,讓女性的付出有了尊嚴。

這讓看完電影的觀眾尤其是女觀眾,感到“被看到”和“被安撫”。

“在悲戚的淡淡中,感受到真實的溫情?!?/p>

不難看出,無論是是枝裕和的電影中,還是在《天水圍的日與夜》里,導(dǎo)演所展示的真實世界,始終不是徹底悲劇性的,犧牲會被看見、被承認。

得不到的回報,缺口就赤裸裸地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不會被一句“付出比得到心安”而消解,期盼“懂的人自然懂”。

相對之下,《姥姥的外孫》盡管做到了細節(jié)之處流露真情,但電影缺乏明確的表達,讓結(jié)局陷入俗套,也讓這個家庭故事內(nèi)核略顯陳舊。

但不能否認,它依舊是一個真實的好故事。

《姥姥的外孫》是33歲的導(dǎo)演帕特·波尼蒂帕特執(zhí)導(dǎo)的第一部長片作品,在此之前,他執(zhí)導(dǎo)的劇版《天才槍手》大獲成功。

在一次采訪中,導(dǎo)演帕特提到,想通過拍電影,試圖搞清楚在東亞家庭關(guān)系中,愛到底以何種方式延續(xù)?

目前來看,對于這個復(fù)雜的命題,導(dǎo)演仍有很大空間探索。

事實上,把鏡頭對準真實世界,進行或冷靜或溫情的描繪,一直是此類電影的共同點也是魅力之處。

但區(qū)別在于,電影主創(chuàng)對于現(xiàn)實世界結(jié)構(gòu)性的不公平,是否自知。

這種不公平不僅僅只是作為反映現(xiàn)實的素材而存在,恰恰相反,電影對其進行描繪,是為了讓人在共情中,看到未曾注意到的事情,期待一種改變,甚至觸發(fā)反思。

換句話說,對于東亞家庭的故事,觀眾在“照鏡子”之余,更期待的是新的敘事出現(xiàn),而不是新一輪的自圓其說。

裂縫之處必有陽光,不止步于此,才意味著我們有新的可能。

鏡鑒之外,希望“姥姥的故事被大家看見”,只是東亞家庭電影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