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網(wǎng)易沸點工作室《槽值》欄目(公眾號:caozhi163)出品,每天更新。

今年暑期檔結(jié)束了,總感覺少點什么。

前有《抓娃娃》《默殺》《云邊有個小賣部》等多部影片上映,成績不俗;后有《異形:奪命艦》《姥姥的外孫》《刺猬》等新片相繼登陸……

暑期檔總票房破115億,不可謂不紅火,但恍惚間,好像好久沒看見她了——

小妞電影。

所謂小妞電影,指一種電影類型,它以女性角色為主,里面女孩子勇敢愛,勇敢恨,會做一些莫名其妙的荒唐事,但也會永遠抓住機會向前。

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如《失戀三十三天》里的黃小仙

但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內(nèi)娛小妞電影,甚至圍繞女性角色展開的電影,存在感越來越弱了。

拿新近的暑期檔電影來說,海報上男性霸屏,而女性角色幾乎作為鑲邊存在。

劇情也多以男性角色戲為主線推進,眾多女性角色淪為面目模糊的群像。

如不久前的百花獎提名名單,真正意義上“女主”戲份的只有 《熱辣滾燙》一部

反觀隔壁電視劇圈,則是另一番景象——

以女性角色為主,講述她們成長、奮斗與感情故事的作品,從現(xiàn)代一路演到了古裝。

一面是火如荼展開“大女主劇”競爭的電視劇圈,一面是女性演員缺失、女性角色失語的電影圈。

那些可愛鮮活、有聲有色的“小妞”,怎么消失了?

事實上,作為一種從20世紀末脫胎于“女性電影”的亞類型電影,小妞電影有更豐富的解讀空間。

起初,它為迎合年輕女性興趣而創(chuàng)作,但在形式上實現(xiàn)了愛情片、喜劇片、青春片等多種元素的集中展現(xiàn)。

不過,愛情雖是構(gòu)建起情節(jié)的主要元素,但因小妞電影通常更聚焦女性個人成長的描摹,因此關(guān)于事業(yè)、職場關(guān)系等也都有著墨。

它起初興起于海外,《欲望都市》《馬利與我》《公主日記》等都是小妞電影的代表作,在世界范圍內(nèi)掀起潮流。

《律政俏佳人》“男友把自己甩了,嫌我不夠好,嫌我胸大無腦,給你點顏色瞧瞧。”也風靡一時

如“混血兒”般獨特的小妞電影,初次進入國內(nèi)電影市場,便一鳴驚人。

2009年夏天,由海歸導演金依萌導演、章子怡主演的《非常完美》上映,接過“中國第一部小妞電影”的交椅。

立志成為漫畫家的蘇菲(章子怡 飾)即將與未婚夫舉辦婚禮,卻被女明星王菁菁橫刀奪愛。

驕傲的蘇菲不甘心就這樣被甩,在閨蜜的幫助下,兩個女孩隨即上演了一場“奪愛大戰(zhàn)”。

這部作品大咖云集,從左到右分別是:林心如,章子怡,姚晨

加上章子怡首次擔任制片人的噱頭等多重話題加持下,影片票房大獲成功。

彼時,國內(nèi)影院的熒幕上充斥傳統(tǒng)愛情片、戰(zhàn)爭片和國外引進的超級英雄片。

《非常完美》的出現(xiàn),帶來了活力與新鮮血液,也讓觀眾體驗了一把小妞電影的魅力。

有人稱之為“0迄今國產(chǎn)片整體均衡性最佳的愛情爆米花電影”,也有人為女主的漫畫風房間著迷……

以當今的眼光來看,劇情難免落入俗套,卻讓小妞電影有了爆火的可能。

兩位女性角色,一個是倒追男的純情才女,一個是魅力四射的女明星,性格鮮明,敢愛敢恨;

情節(jié)設(shè)計上,二人在幾番撕逼追逐之后,選擇放棄執(zhí)著,回歸內(nèi)心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真愛。

轉(zhuǎn)年,徐靜蕾主演的《杜拉拉升職記》,姚晨主演的《愛出色》接連上線。

前者講述了職場小白領(lǐng)杜拉拉,面對職場和愛情課題一路成長的故事;

后者則聚焦“北漂女孩”汪曉菲,投身時尚圈后從一個丑小鴨蛻變?yōu)榘滋禊Z的經(jīng)歷。

圖源:《愛出色》

初入職場打拼的女白領(lǐng),在時尚雜志實習的女北漂,一度成為銀幕經(jīng)典形象。

大咖云集,制作大手筆,糅合了都市、時尚、愛情、職場、女性成長話題的小妞電影,逐漸占領(lǐng)市場。

此后多年,《杜拉拉升職記》經(jīng)歷了多次改編翻拍/圖源:《杜拉拉升職記》

不過小妞電影真正意義上達到高潮,反而是在2011年。

由白百何、文章主演,滕華濤導演的小成本電影《失戀33天》上線即爆火。

2012年《失戀33天》摘得第31屆大眾電影百花獎優(yōu)秀故事片獎,文章和白百何分別榮膺最佳男女主角

這部號稱“首部為光棍節(jié)定制的治愈系愛情電影”的影片,上映7天即斬獲2億票房,成為當年國內(nèi)電影市場最大黑馬。

該片據(jù)同名小說改編而來,講述了婚禮策劃師黃小仙在失戀后33天的時間里,與同事王小賤的愛情故事。

倔強貧嘴的黃小仙,遇上同樣甚至更毒舌的王小賤,兩人懟天懟地的人生態(tài)度被不少年輕人奉為圭臬。

甚至直到今天,網(wǎng)上還流傳著人們總結(jié)的片中經(jīng)典語錄。

也是經(jīng)此一戰(zhàn),“大器晚成”的白百何正式開始了自己的“小妞電影一姐”之路。

主角們在電影中談到要愛情,還是要面包的不同可能

接下來,白百何又連續(xù)主演了《被偷走的那五年》《分手合約》《整容日記》《滾蛋吧!腫瘤君》。

在這幾部電影中,她飾演的女主角分別經(jīng)歷失憶、患癌、整容,和曲折的都市追愛,賺足了觀眾眼淚。

第16屆電影華表獎上,白百何甚至打敗鞏俐斬獲優(yōu)秀女演員獎,市場影響力可見一斑。

在眾多小妞電影中,這部電影也是相對特別的存在/圖源:《滾蛋吧!腫瘤君》

與此同時,一眾炙手可熱的女演員紛紛出演小妞電影,迅速填充小妞電影市場。

李冰冰在《我愿意》中飾演32歲“女版鉆石王老五”;湯唯化身《北京遇上西雅圖》里懷孕待產(chǎn)的“拜金女”;

周迅在《撒嬌女人最好命》成了暗戀大學同學的“女漢子”;《剩者為王》中的舒淇,是工作穩(wěn)定但感情空白的“剩女”……

圖源:《北京遇上西雅圖》

不難看出,小妞電影演繹和面向的人群,大多是年齡集中在20歲至35歲的都市女性。

外在方面,她們在追求時尚與物質(zhì)上擁有合理性,讓人向往:

《杜拉拉升職記》中,徐靜蕾換了47套衣服之多;《我愿意》中,李冰冰幾乎每換一個場景,就換一身衣服配飾。

圖源:《我愿意》

彼時小妞電影的受眾,大多是年輕女性。

她們要么初入職場,要么站在感情的十字路口,希望像電影中的女性一樣走出困境。

所以,盡管小妞電影并不像今天流行的“大女主”配置,對女性成長和個人內(nèi)核嘗試也是淺嘗輒止,故事大多圍繞愛情展開,卻同樣展示了不同類型女性的生活和生活狀態(tài)。

電影里的小妞,銀幕前的小妞,共同造就了小妞電影的黃金時代。

“女性角色是紅花,男性角色當綠葉?!?/p>

不得不說,小妞電影火爆的那些年,確實影響了一代年輕觀眾的審美與價值觀,并構(gòu)建起了他們對大都市的向往和職場濾鏡。

“西裝裙、長卷發(fā)和輕薄妝容”也一度成為影迷最愛的女性形象特征之一。

圖源:《我愿意》

2013年,國產(chǎn)電影票房前100名榜單里有5部小妞電影;2013年至2016的短短三年中,共有超50部小妞電影面世。

與此同時,新一批躍躍欲試的“小妞”接班人,也在蓄力中。

包括但不限于出演了《等風來》《新娘大作戰(zhàn)》《28歲未成年》的倪妮,和拿下《七月與安生》《喜歡你》的周冬雨。

圖源:《七月與安生》

然而,在“小妞文化大爆炸”之下,很快就有過量的同質(zhì)化作品涌入。

這讓曾經(jīng)為年輕女性提供新鮮感的小妞電影,開始接受更多觀眾的苛刻審視。

被批評最多的,是情節(jié)套路上的不斷重復。

小妞電影通常以單身女主角的落魄倒霉事件開始,經(jīng)歷錯愛和誤解、糾葛后,和心動的另一半Happy ending。

圖源:微博

與此同時,觀眾對于小妞電影“女性角色塑造太單調(diào)”不滿的聲音,也一直存在——

一些女性角色被描繪成笨手笨腳、幼稚軟弱、情緒化等,加劇了性別刻板印象。

圖源:《非常幸運》

女性們圍繞著愛情展開的爭奪,似乎也難逃“女性攻擊女性”“雌競”的嫌疑。

圖源:《撒嬌女人最好命》

有人毫不客氣地稱小妞電影是,“打了折扣的女性主義”。

而當人們開始搬出消費主義這一標尺,小妞電影的境況開始變得更加復雜。

正如《新女性主義電影:少女電影、小妞電影和消費文化》一書中所說——

“小妞電影與其他面向女性的電影不同之處在于,它關(guān)注消費文化?!?/p>

《杜拉拉升職記》

相關(guān)電影中不乏將衣服、化妝品、鞋子、鉆戒描繪成女性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的情節(jié)。

“數(shù)罪齊發(fā)“之下,小妞電影開始出現(xiàn)斷檔。

同時普遍過多的商業(yè)化植入,也被觀眾詬病

2016年,國產(chǎn)電影票房前100名榜單中僅有一部小妞電影上榜,其余票房表現(xiàn)不佳。

到2018年,票房前百名榜單中,已經(jīng)找不到小妞電影的蹤影了。

不過,小妞電影從大熒幕退卻,但在近來的社交平臺上,懷念小妞電影的聲音卻不少。

圖源:微博

很多人再提起小妞電影時,感嘆它是“時代的眼淚”。

簡單的五個字里,有北京、上海駐唱歌手彈吉他的地下通道、橘黃色路燈下的車流。

也有小妞電影中曾描繪的,大膽暢想面包與愛情、有聲有色的生活。

“價值觀太正確的都好無聊,起碼女性角色會很扁平,至少小妞電影還蠻可愛鮮活的?!?/p>

“生活里不能沒有一些美好細膩又輕盈的東西,小妞電影恰恰就是這樣的存在?!?/p>

作為以年輕女性為導向的影片,小妞電影固然算不上“完美”。

但其對于女性成長的啟發(fā)、推動女性自我實現(xiàn)卻是真實發(fā)生過的。

圖源:《愛情神話》

在小妞電影出現(xiàn)之前,熒幕上的女性形象大致分為兩類:

一種是溫順善良,具有犧牲精神的,一種是不斷經(jīng)歷生活波折,供觀眾以憐憫同情姿態(tài)觀看與凝視的。

而在小妞電影之后,女性往往不必再為了犧牲而犧牲,也不用為了成就男性角色而磨去自己的棱角。

“小妞電影里的女孩,感覺都是沒被規(guī)訓自然生長狀態(tài)下的女孩,你可能不認同她,但也很難討厭她,因為她真的非常有個人魅力?!?/p>

圖源:《分手合約》

從誕生之初就圍繞女性展開的小妞電影,與其說消失,不如說完成了更成熟、具有覺醒色彩的蛻變。

2019年上映的《送我上青云》中,姚晨所飾演的患癌高知女性盛男,帶著復雜的心事來到觀眾面前。

這一次,小妞電影中的常見元素“癌癥”,不再只是主角走向真愛的“工具病”。

會讓人失去性欲的卵巢切除手術(shù),做還是不做?可以籌到手術(shù)費但不喜歡的工作,接受還是不接受?

在盛男煎熬的抉擇中,電影所呈現(xiàn)的現(xiàn)實主義痛感,將觀眾一步步推到女性所面臨的復雜困境中,達到真正共鳴。

圖源:《送我上青云》

同樣,2021年上映的《愛情神話》將中年男人的美術(shù)班作為舞臺,表面上看是“三女爭一男”的俗套故事。

但隨著故事展開,三位女主角逐一登場,妙語連珠地調(diào)侃著社會對于“完美女性”的種種定義。

圖源:《愛情神話》

從小妞電影中“出走的娜拉們”,在更廣泛的女性題材電影中,尋找到了主體性。

她們追求浪漫愛,也看重對自己的愛,同時珍視女性之間的友愛。

圖源:《愛情神話》

懷念小妞電影,或許還因為,人們圍繞女性議題、女性題材的的作品仍在不斷追索中。

要知道,2017至2021年間,國內(nèi)院線共計上映1499部國產(chǎn)影片,其中由女性執(zhí)導的影片只有148部,占比僅9.87%。

聚焦女性議題的影片則更為稀有,僅占其中的23.65%。

而在女性角色逐步在電影圈減少的眼下,今年前半年引起熱議的《熱辣滾燙》深陷“減肥電影”的批評聲中;

尚未正式上映的《醬園弄》,自從在戛納壓軸首映之后同樣爭議不斷。

小妞電影曾提升過女性在流行文化中的可能性,這項工作,在如今看來依然重要。

圖源:《2017-2021女性電影生態(tài)發(fā)展報告》

在屬于小妞電影的時代,影片托舉了無數(shù)女性,讓不一樣的她們有了被看見的可能。

“二十年前‘搞雌競’,后來開始專注于女性的個人成長,在愛里獲得主動權(quán),再到最近幾年的小妞電影、女性電影都在探索女性更廣闊的追求。”

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想要看到,色彩繽紛的女性角色。

畢竟,沒有女性角色,便意味著女導演沒有空間,女編劇沒有機會,女演員沒有工作。

“沒有寫給女性的故事,當然也沒有給女性的星辰大海?!?/p>

我們期待著女性有更多的可能,也期待著,一個由她們所感知的世界,逐漸向所有人敞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