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發(fā)展,大家已適應了時不時使用AI的生活。

但目前來看,AI帶來了不少問題,就業(yè)崗位的擠占、假信息的泛濫、產品雞肋……AI市場概念火熱,卻停留在概念層面。

與之相對的,它卻未能實現(xiàn)飛躍式的進步。人們感覺使用AI后,有限的好處伴隨了無盡的憂慮,有得不償失之感。

盡管之前的AI產品不盡人意,但大家的期待還是逐漸拉高,渴望著一款真正滿意的AI產品,解決生活中的瑣事,解放人們去更真實、有意義的生活里。

會有公司邁出這一步嗎?人們真的能等來真正令人滿意、服務于人類的AI嗎?

走入彎路,AI的發(fā)展現(xiàn)狀堪憂

也許大家已發(fā)現(xiàn),AI的發(fā)展依然走入令人擔憂的彎路,理念和產品均未能讓人滿意。

首先是AI對就業(yè)的沖擊,現(xiàn)狀似乎和AI的初衷南轅北轍。

按歷史大趨勢,科技革新通常會提高自動化水平,置換一些人工崗位。AI的原本設想之一是逐步替代低技能勞動,將人們從重復性工作中解放出來,并創(chuàng)造更需要腦力的新崗位[1]。

然而現(xiàn)實情況卻相去甚遠。

根據(jù)麻省理工和波士頓大學的一份調研報告,2023-2027年,中國金融領域預計23%的工作崗位可能被AI取代。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顯示,自2023年起的五年里,因為AI將減少1400萬個工作崗位。信息及通信技術領域的從業(yè)者尤為擔憂,61.1%的人認為自己的工作會被AI取代[2]。

甚至在藝術領域,比如繪畫,某些AI生成的畫作幾乎無法與人類作品區(qū)分[3]。

麥肯錫2023年的報告預測,未來三十年最可能被取代的工種是高薪、高學歷的腦力勞動者[4]。AI專家李開復也預測AI會取代很多“白領”工作[3]。

可見AI并未優(yōu)化就業(yè)結構,反而取代許多“程序員”“市場營銷”“畫家”等工作,造成了嚴重的就業(yè)焦慮。

此外,AI“生產的信息”也帶來了困擾。現(xiàn)在許多視頻運用了AI換臉、換聲等技術——雖有趣,但其濫用可能造成大量低質量、誤導性內容,甚至虛假新聞,損害消費者的批判性思維和決策能力,信息過載可能導致人們更傾向于沖動決策[5][6][7]。

AI還直接影響消費者的安全,例如通過角色扮演的聊天,AI能收集用戶的聲音和行為數(shù)據(jù),導致“語音釣魚”詐騙和個人隱私泄露[6]。

上述種種現(xiàn)象反映出AI研發(fā)者在理念上的誤區(qū),他們追求效率和“智能”,卻任由AI無序無方向地發(fā)展著,把人類當成它們的養(yǎng)料。

除了觀念,實際產品中AI的表現(xiàn)也不盡人意。例如,美國Humane公司出品的AI Pin備受期待,但今年5-8月,其退貨量甚至超過購買量,截至8月,只有近7000臺沒退貨[8][9]。另一款由美國Rabbit公司推出AI助手Rabbit R1,宣傳期間號稱“超級聰明”“非常有用”,預購人數(shù)超100,000人,結果實際產品甚至被評價為“一無是處”[10]。

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后果是,消費者的需求沒被滿足,反而讓人對AI產生反感和不信任。一項研究表明,已有的AI不再是產品的加分項,甚至會降低消費者購買意愿[11]。

究其本質,在于已有的AI產品沒能讓人滿意,甚至可能造成過消費者當了“冤大頭”的不悅經歷。

AI的現(xiàn)狀令人堪憂。但消費者依然有對AI產品的旺盛需求——好的AI能為生活和工作、學習帶來極大的便利。再結合技術不斷發(fā)展的時代規(guī)律,人們對于AI的期待只會不降反增。

因此,這個市場也在苦苦等待一款令人滿意的AI,需要一款能“眾望所歸”的AI產品來填補目前AI市場的空缺。

追根溯源,系統(tǒng)級AI回歸實處

若未及時將AI的問題止損、回歸“以人為本”的初心,AI可能反過來帶來危害,這也是許多前沿科學家擔憂的。

AI教父杰弗里·辛頓(Geoffrey Hinton)曾指出,AI缺乏人類固有的基本生存動機,如尋找食物、住所和生存;那么一旦被賦予“個人目標”貪戀更大更多的控制權,會帶來不小的麻煩[12]。

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達龍·阿杰姆奧盧(Daron Acemoglu)則認為,AI可能加劇社會不平等,使得GDP看似增加,實際福利卻可能下降,并未真正讓人們享受到更好的生活[13]。

達龍的言下之意,AI的功用就應該讓人生活質量更高;在以人為本的觀念之基礎上,還應該具備服務于人的優(yōu)秀技能。

這就需要AI更“聰明”:比如理解能力更強。從只理解關鍵詞,進化到理解人日常生活里的語言。從只理解文字,到圖像、音頻、視頻綜合理解。如果要和人互動,理解之后還需要很好地反饋:要實質性地幫人們干事,解決問題、發(fā)揮創(chuàng)意[14]。

達到這些,其實需要研發(fā)者觀念的更新和技術的飛躍。小米集團手機部副總裁金凡在不久前的小米發(fā)布會上很好地歸納了達到上述條件需要的三個關鍵前提:智慧;感知和記憶;操作能力。

從實用角度來說,“智慧”就是越來越聰明,能完成更復雜的指令;“感知和記憶”就是越用越懂你,能記住你的喜好,還能“因地制宜地”給出建議;“操作能力”就是各個設備都能實現(xiàn)服務,“一呼百應”。

遺憾的是,小米集團總裁盧偉冰曾觀察到AI的行業(yè)現(xiàn)象:“目前發(fā)布的號稱AI手機,都是AIFeature(AI功能)手機,也就是用AI技術做了一些AI功能?!盵15]。

比如,相機能自動調節(jié)夜景、語音助手能進行語音識別等等,數(shù)量不少但過于瑣碎,缺乏一定的服務自主性,人們還是需要自己一個個打開這些功能,且沒有做到在人們需要的時候以最及時、便利的樣態(tài)出現(xiàn)[16]。

盧偉冰提到“真正的AI手機是搭載基于AI大模型重構的操作系統(tǒng)”。種種AI功能集成在一起、由AI給軟件硬件的雙邊賦能,這個完整的系統(tǒng)就是AIOS。它有許多特定的能力:系統(tǒng)出現(xiàn)問題時它能自行推導出解決方案;進行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它還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戶的日常語句并執(zhí)行命令[17]。

什么是“更好地理解”?小米給的解決方案是“超級小愛”,更具體的說是超級小愛的“幫你記、幫你找、幫你填”。

自己的銀行卡、媽媽的身份證、閨蜜的收貨地址、公司的發(fā)票、攻略里餐廳的具體地點、期盼好久的演唱會時間,任何APP里,一句“記一下”,超級小愛幫你存下信息;一句“填一下”,省去“選擇文字”“復制”“打開軟件”“點擊空處”“粘貼”一系列步驟。然后它能直接幫你記在“日程安排”里,提前提醒你——哪怕你忘了專門設置日程。

除了上面那些,抓拍到的圖片,躍躍欲試的菜譜、準備分享給朋友的搞笑段子、購物車里準備趁打折買下的貓咪玩具……它都能瞬間幫你找出來,不用你皺眉一點點找。

而你在發(fā)出“尋找”指令的時候,也不再是只能說“關鍵詞”,比如“小孩”“貓咪”,而是可以說:“幫我找貓咪和小孩一起玩的照片”這種日常用語。

除了屏幕內的信息,超級小愛還能陪著你探索外部世界:逛博物館時,一個按鍵它就會自動展示講解信息。人工講解總是稀缺的,比如上海市歷史博物館的人工講解覆蓋率僅5%-10%[18]。

基于AIOS的超級小愛,告訴人們:我不負責給出多么炸裂、酷炫、天花亂墜但沒什么實際意義的AI功能,我只是想“幫你把日常小事都做好”——這也是雷軍的原話。姿態(tài)很低,很謙遜,可這就是AIOS的全部藍圖了嗎?超級小愛就是AIOS的終極答案嗎?

見微知著,AI全生態(tài)潛力無限

其實在小米前不久的發(fā)布會,引起公眾反響最大的是小米15的流暢度和閉關重出的金凡;是雙系統(tǒng)用戶的互傳;及地表最快四門車SU7 Ultra。

但大家忽略了這些背后小米布局的真正要點:AI全生態(tài)。它讓所有設備都基于AI協(xié)同工作,聯(lián)動起來構建實體化的AI世界。

小米最新推出的智能系統(tǒng),已經初步形成了「人車家全生態(tài)」的聯(lián)動。比如,掃地機和窗簾可以識別你的話(指令),離家后掃地、起床后拉開窗簾。晾衣桿能記住你的身高并每次調整到合適的高度;甚至汽車能感知到溫度下降,提前詢問你是否要先打開暖風。

這讓人滿意和驚喜,也實現(xiàn)了小米的“智慧”“感知和記憶”“操作能力”的三個要求。但這似乎沒有到讓人喜出望外、超乎想象的地步。畢竟消費者們會止步于感受廠商已經提供的,也一般不會去思考背后的意義和可能的前景。

其實有了AIOS的基礎后,小米AI全生態(tài)的想象空間無限擴大?,F(xiàn)在已經能預測溫度,記下喜好,那如果“感知和記憶”能力再延伸和加強,可不可以實現(xiàn)對更多東西的感知和記憶呢?

比如,是否能夠記住人吃飯的口味、感知到人的身心狀態(tài),并讓操作系統(tǒng)在人勞累和閑適時分別做好適宜的飯菜——畢竟AIOS融合了接近人類的”神經網絡“和強大的“專家系統(tǒng)”以推理[17]。

或者,米家智聯(lián)已能感知到人是否在家,但是具體誰在家?年輕人還是老人?多樣化和多分布的傳感器,理應能根據(jù)不同的居家者給出不同的照顧方案[19]。

有了協(xié)同互聯(lián)的基礎,這些都是循著AI全生態(tài)的思路可以期待的。

再或者,若過了數(shù)年,家電車本身都更加強大智能了呢?

如果特斯拉公司的CEO埃隆·馬斯克預測的,2040年人形機器人數(shù)量超越人類,且實現(xiàn)了全自動駕駛的汽車這件事成真[20]。那么AIOS能否像一個交響樂隊的指揮,讓已智能的設備們默契而主動地了解你,服務你?

畢竟經預測,2024年至2030年,全球智能家居設備出貨量會超過25億臺,物聯(lián)網市值光2024年一年就增長了13%;英偉達公司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黃仁勛也認為:“機器人的時代已經來臨,未來移動的物體都將實現(xiàn)自主運行?!盵21][22]

為了實現(xiàn)AI全生態(tài),小米已籌備了10年。2020年超過一半的公司加快了對AI的研究進度,AI發(fā)展出現(xiàn)井噴;2022年對話型AI突破性進展[23]。小米早得多,也沒有受影響而跟風。而且他們最早2013年就構建了“智能硬件生態(tài)鏈”,2017年推出AI語言助手也旨在用它遠程控制家具,都是為了給家電賦能[24][25]。

AI發(fā)展的未來趨勢屬于智能化。但小米的更新卻步履沉穩(wěn)、漸進向前。在一切都處于入門階段的當今,小米不追求打造多少硬件,也不是一上來就用昂貴的機器人把已有的家電統(tǒng)統(tǒng)替換掉。

他們選擇了溫和的過渡方式:讓智能系統(tǒng)覆蓋已有的家電設備,不用再單獨花錢花時間——實際上,小米能接入的設備早已超過了10億個[26]。人們得以適應、接納智能化慢慢滲入新生活。

除了發(fā)展戰(zhàn)略的理性克制,小米也堅持了一貫務實的作風。他們不會“畫餅”,也拒絕營銷高深莫測的概念,他們的第一個小目標簡樸異常:就是“先做好小事”,幫用戶解決日?,嵤?。

在發(fā)布會上,金凡說他們“心懷敬畏,只想踏踏實實認認真真把這件事做好”。這就好比小米有齊全的裝備庫,樣樣潛力無限,但它優(yōu)先打磨最能切實用在消費者身上的選項。

技術躍遷、壯闊藍圖的落腳點終究還是服務于每一個消費者。小米認為實現(xiàn)“鮮活好用的功能”“內部功能的多樣化”比什么都重要[27]。

言淺行深,小米卻確有拿得出手的硬實力,算是古訓“敏于事而甚于言”的典型代表。智能科技和汽車融合的大背景下,有的手機廠商都開始和汽車合作,有的造車失敗,有的找到了代工廠,但唯一一家親自下場造成的科技大廠,是小米。

《Automobility》雜志的主編比爾·盧索(Bill Russo)認為科技公司在制造電動汽車方面挑戰(zhàn)巨大,而且商業(yè)巨頭并不認為中國之外的電動汽車市場有足夠的潛力[28]。所以小米造車甚至是全球的突破。而汽車是實現(xiàn)AI全生態(tài)的關鍵,它能讓人在人到家、到公司前就被照顧穩(wěn)妥。若車也是自己的系統(tǒng),AI的全生態(tài)才最大程度能實現(xiàn)融合協(xié)作的絲滑順暢。把AI帶給人的體驗推到極致。

也許在2034年的11月,雷軍再次召開著秋季新品發(fā)布會,大家也不會深究10年前小米意圖構建的“人車家全生態(tài)”,就是彼時小米“全智慧體”的雛形。我們總是很難預測未來,其實回首過去也非易事。

但是誰也不能否認小米在2024年埋下的那顆種子,那顆“做好全面小助手”的種子,它為后續(xù)無數(shù)張王牌的發(fā)布迎來了開端。

參考文獻

[1]Adhikari, P. Comprehensive View on the Effe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mployment.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91.

[2]Ban, O., Maiorescu, I., Bucur, M., Sabou, G. C., & Tzedec, B. C. (2024). AI between Threat and Benefactor for the Competencies of the Human Working Force. Amfiteatru Economic, 26(67), 762-782.

[3]Loebbecke, C., El Sawy, O., Kankanhalli, A., Markus, M. L., Te'Eni, D., Wrobel, S., ... & Obeng-Antwi, A. (2020).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meets is researchers: Can it replace us?. Communications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 47.

[4]Chui, M., Hazan, E., Roberts, R., Singla, A., & Smaje, K. (2023). The economic potential of generative AI.

[5]Shanmugasundaram, M., & Tamilarasu, A. (2023). The impact of digital technology, social media,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cognitive functions: a review. Frontiers in Cognition, 2, 1203077.

[6]Jeong, D. (2020).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ecurity threat, crime, and forensics: Taxonomy and open issues. IEEE Access, 8, 184560-184574.

[7]Blauth, T. F., Gstrein, O. J., & Zwitter, A. (2022).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rime: An overview of malicious use and abuse of AI. Ieee Access, 10, 77110-77122.

[8]the verge.(2024).Humane’s daily returns are outpacing sales

[9]Mickle, T., & Griffith, E. (2024). How the Humane AI Pin Flopped. The New York Times.

[10]Pierce, D.The Verge. (2024). Rabbit R1 review: an unfinished, unhelpful AI gadget.

[12]Rothman, J. The New Yorker.(2023). Why the Godfather of A.I. Fears What He’s Built.

[11]Radauskas, G.Cybernews. (2024, ). Study shows average consumer doesn’t trust products that use AI.

[13]Acemoglu, D. (2024). The Simple Macroeconomics of AI (No. w32487).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4]Rawas, S. (2024). AI: The future of humanity. Discove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4(1), 25.

[15]weibo.盧偉冰.(2024).馬不停蹄,整整一周……(8月23日)

[16]Sebastien, N., EdD. Medium. (2024,). Is AI a feature, a product, or both?

[17]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end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2023).AI based OS

[18]新華網.(2023).上海試點持證導游進入博物館帶團講解

[19] MIT Media Lab. (n.d.). Augmenting and mediating human experience, interaction, and perception with sensor networks

[20]Youtube.(2024).Elon Musk and Dr. Peter Diamandis #FII8 Conversation on the Future of AI

[21]TechInsights. (2023). Smart Home Device Shipments to Exceed 2.5 Billion in 2030

[22]Sinha, S. (2024). IoT Analytics.State of IoT 2024: Number of connected IoT devices growing 13% to 18.8 billion globally.

[23]McKendrick,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21). AI adoption skyrocketed over the last 18 months.

[24]Cao, X., Ouyang, T., Balozian, P., & Zhang, S. (2020). The role of managerial cognitive capability in developing a sustainable innovation ecosystem: A case study of Xiaomi. Sustainability, 12(17), 7176.

[25]Zhou, D., Feng, Z., & Jiang, J. (2021, December). Research on the growth development of xiaomi company. In 2021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nomic Management and Cultural Industry (ICEMCI 2021) (pp. 2951-2956). Atlantis Press.

[26]澎湃新聞.(2024).自主操作系統(tǒng):華為向左,小米向右

[27]Zaytsev, A. AI EXPERT.(2023). Case Study: Xiaomi’s AI Evolution. \

[28]Hoskins, B. M. O. &. P. BBC NEWS.(2024). Xiaomi: Chinese smartphone giant takes on Tesla.

作者:阿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