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全神貫注地捧著一本懸疑小說,馬上就到揭露兇手的段落,你迫不及待地翻開下一頁,翻得太快,書頁劃傷了食指。你深吸一口氣,不是因為你剛剛得知兇手竟然是富豪的三兒子,而是因為這小小的傷口實在太疼了。

被紙割傷手指為什么會這么痛?

疼痛的產(chǎn)生源自一種叫“痛覺感受器”的游離神經(jīng)末梢,它們可以感受壓力、割傷、刺穿造成的細(xì)胞損傷。

我們身體不同部位的痛覺感受器密度不同。

如果你拿一根回形針,將其彎曲成一個U型,然后用它戳自己,你會發(fā)現(xiàn),戳手指和戳小腿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手指可以很容易地分別感受到回形針的兩個尖端,而小腿上只能感到一個模糊的刺點。

正常情況下,一個人應(yīng)該能夠識別指尖上相距3-5毫米的兩個點[1],嘴唇跟手指差不多,平均能識別3-4毫米的兩點[2],但這個距離在小腿和大腿上,是27-34毫米[3]。可以辨別的距離越大,痛覺的敏感度也就越低。這正是臨床上常用于評估神經(jīng)系統(tǒng)或皮膚感覺損傷的“韋伯兩點辨別測試”。

除了手指恰好是我們皮膚上攜帶痛覺感受器最多的區(qū)域之一外[4],被紙割傷后“感覺比刀割還痛”,是因為紙張本身,并不像看起來那么“人畜無害”。

如果你把紙張在顯微鏡下放大,會看到干燥、壓縮的木纖維使得紙張邊緣異常粗糙[5]。因此,當(dāng)紙張劃過皮膚時,其粗糙的邊緣會像“鋸子”一樣割傷皮膚,造成的損傷范圍比光滑邊緣更大,從而引發(fā)的痛感也會更強。

紙張通常只會切開皮膚最外層的表皮和真皮上層的乳頭層。

乳頭層中包裹著充當(dāng)痛覺感受器的游離神經(jīng)末梢,以及少量毛細(xì)血管。因此,當(dāng)皮膚被紙張割傷時,傷口很少出血[6]。如果傷口沒有被凝結(jié)的血液封住,受傷的神經(jīng)纖維就會長時間暴露在易感染的環(huán)境中。一旦這些神經(jīng)被觸碰或發(fā)生炎癥,你就會持續(xù)感到疼痛。

更重要的是,立冬剛過,干燥的環(huán)境往往會導(dǎo)致皮膚角質(zhì)層的含水量降低。這種水分流失不僅使皮膚變得更脆弱,增加受傷的風(fēng)險[7],而且還可能延緩傷口的愈合過程[8]。

于是每次有一打紙從手中滑過時,你都會格外小心。不知道你有沒有好奇過,到底什么樣的紙最容易造成割傷?

還真的有人做了這樣的實驗。

2024年,丹麥技術(shù)大學(xué)的幾位物理學(xué)者使用了照片、便利貼、雜志紙和打印紙等12種常用紙張,來測試什么樣的紙最容易劃傷手指(他們使用的是模擬人體組織的明膠而不是真人手指)[9]。

研究發(fā)現(xiàn),紙張的厚度是關(guān)鍵因素,太薄或太厚的紙都不行。薄紙在切割時往往會彎曲,而厚紙則會像鈍刀片一樣,無法將力集中到足夠小的區(qū)域造成有效切割。

實驗中,厚度在0.05-0.1毫米之間的紙,如便利貼、印刷雜志和辦公用紙等,被認(rèn)定是“最危險的”[9] 。生活中常用的A4紙厚度大約0.1毫米[10]。

除了厚度,切入角度也對傷口的形成至關(guān)重要。實驗表明,當(dāng)切入角度足夠小時,幾乎所有類型的紙張都能造成割傷。特別是當(dāng)紙張厚度為0.65毫米且切入角度為20度時,割傷的可能性最高。

因此,如果你手里的紙張看起來比較鋒利,就要注意調(diào)整拿它的角度,使其大于20度,這樣可以相對減少被割傷的風(fēng)險。

值得一提的是,一張100元人民幣的厚度約0.1毫米[11],正好接近前面提到的危險范圍的上限。所以,年末數(shù)壓歲錢的你,記得留意拿錢的角度。不過,與被錢割傷相比,那些沒有壓歲錢可收,甚至還要往外給壓歲錢的人,可能會感覺更“痛”吧。

參考文獻

[1] Thube, S., Shah, M. R., Kothari, P. H., & Shah, V. (2020). Assessment of two point discrimination on hand in adult population: An observation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lath Science and Research, 10(5).

[2] Won, S. Y., Kim, H. K., Kim, M. E., & Kim, K. S. (2017). Two-point discrimination values vary depending on test site, sex and test modality in the orofacial region: a preliminary study. Journal of Applied Oral Science, 25, 427-435.

[3] Valagussa, G., Meroni, R., Cantarelli, F., Molteni, L., Galbiati, L., & Cerri, C. (2016). Two point discrimination in lower limbs in healthy people: Average values and influence of gender, dominance, height and BMI. Manual Therapy, 25, e95.

[4] McGlone, F., & Reilly, D. (2010). The cutaneous sensory system. 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 34(2), 148-159.

[5] Marulier, C., Dumont, P. J., Orgéas, L., Rolland du Roscoat, S., & Caillerie, D. (2015). 3D analysis of paper microstructures at the scale of fibres and bonds. Cellulose, 22, 1517-1539.

[6] Boundless (n.d.). Boundless anatomy and physiology. Lumen Learning.

[7] 項蕾紅,林宗賢,樂艷 & 黃淳韻.(2010).160例中國人健康皮膚屏障功能與相關(guān)影響因素的研究.(eds.)美麗人生 和諧世界——中華醫(yī)學(xué)會第七次全國醫(yī)學(xué)美學(xué)與美容學(xué)術(shù)年會、中華醫(yī)學(xué)會醫(yī)學(xué)美學(xué)與美容學(xué)分會20周年慶典暨第三屆兩岸四地美容醫(yī)學(xué)學(xué)術(shù)論壇論文匯編(pp.125-126).復(fù)旦大學(xué)附屬華山醫(yī)院皮膚科

[8] Junker, J. P., Kamel, R. A., Caterson, E. J., & Eriksson, E. (2013). Clinical impact upon wound healing and inflammation in moist, wet, and dry environments. Advances in wound care, 2(7), 348-356.

[9] Arnbjerg-Nielsen, S. F., Biviano, M. D., & Jensen, K. H. (2024). Competition between slicing and buckling underlies the erratic nature of paper cuts. Physical Review E, 110(2), 025003.

[10] 國家標(biāo)準(zhǔn)化管理委員會. (2023). 一圖讀懂 | 國家標(biāo)準(zhǔn)《兒童青少年學(xué)習(xí)用品近視防控衛(wèi)生要求》.

[11] 長汀縣人民政府. (2019). 中國人民銀行長汀縣支行人民幣質(zhì)量知識宣傳.

撰文:三三

圖片編輯:豌豆糕

內(nèi)容編輯:包小乙

審核編輯:超新星

作者: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