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知青往事是天津知青孫紅英老師講述的,當年作為一名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她和同學們一起到河北省青縣的張莊大隊插隊落戶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這一去就是半個多世紀,至今她還生活在青縣,成了為數(shù)不多的留守知青。

有關天津知青孫紅英老師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經(jīng)歷,根據(jù)孫老師的講述,我編寫成文字,分享給讀者朋友們。

據(jù)孫紅英老師回憶,她是1969年3月份和同學們一起乘坐汽車離開天津的。當年孫紅英剛過完十六歲生日,一個十六歲的初中畢業(yè)生,背著簡單的行囊,和同學們一起辭別父母,告別家鄉(xiāng),坐上了開往河北青縣的汽車,她心中也充滿了對家鄉(xiāng)的不舍和留戀。

汽車一路顛簸,眼前的景色從高樓大廈逐漸變成廣袤的田野和錯落的村莊。孫紅英坐在自己的行李上,心情忐忑又充滿期待。在那個特殊時期,她被貼上了“可以教育好的子女”的標簽,這讓她在學校里時常感到孤立和自卑。此次下鄉(xiāng),對她而言,既是響應國家號召,也是一次擺脫過往陰影的機會,她對未來充滿了期待和美好向往。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在公社革委會食堂吃過午飯,公社干部宣讀了知青分派名單,孫紅英他們被分派到張莊大隊插隊落戶,前來迎接的馬車早已等候在公社革委會大院的門外。

孫紅英他們乘坐的馬車到達張莊大隊時,鄉(xiāng)親們早已等候在村口。他們熱情地迎接著這些來自大城市的知青,幫著搬行李,噓寒問暖。孫紅英他們十一名天津知青被分配在第五生產(chǎn)小隊,張隊長安排他們住在了隊部的三年土坯房子里,一位姓劉的嬸子幫他們做飯。

劉嬸是個熱心腸,一見到孫紅英,就上前拉著她的手,上下打量:“閨女,一路上累壞了吧?你們快坐下歇歇,喝碗熱水暖暖身子,隊長安排我?guī)湍銈冏鲲?。俺男人姓劉,以后你們叫我劉嬸就行。你們有啥事就告訴我,我盡量幫你們?!睂O紅英看著劉嬸慈祥的面容,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初來乍到的緊張感頓時消散了不少。

安頓好了吃住的地方,知青們休息了兩天,熟悉了一下村莊周邊的環(huán)境和村子里的情況,就跟著社員們參加生產(chǎn)勞動了。

當時的天氣雖然乍暖還寒,可正是春耕備耕的農(nóng)忙時節(jié),場院里和牲口棚的院子里堆積的土雜肥和牛馬糞要運送到田間地頭,越冬麥田也要松土保墑,天天都從早忙到晚,天天都有干不完的農(nóng)活。

知青們都是城里長大的孩子,冷不丁參加這么繁重的生產(chǎn)勞動,大家都不適應,一天下來就累的腰酸背痛,肩膀壓腫了,手上也磨起了水泡。劉嬸看知青們收工回來累的都不想吃飯,就勸他們說:“你們剛參加生產(chǎn)勞動,得慢慢適應,不能太著急,慢慢習慣了,也就不覺得這么苦累了?!?/p>

春耕春播生產(chǎn)開始以后,春播要搶農(nóng)時,每天天不亮,他們就得跟著村民們下地干活,跟著老社員學習耕地耙地,學習播種,學習使用農(nóng)具,每一項農(nóng)活對于知青來說都不那么容易,都都充滿了挑戰(zhàn)。

麥收的時候,那天在村子西邊的六十畝地割麥子,張隊長原本不打算讓女知青割麥子,可孫紅英她們幾名女知青都很要強,她們非要和社員們一起割麥子??闪顚O紅英始料不及的是,第一天割麥子,她就把手割破了一道大口子,鮮血直流。正巧劉嬸來給社員們送綠豆湯,她趕忙在自己的腰帶上撕下一塊布條,幫孫紅英纏住傷口,并拉著她去找赤腳醫(yī)生(村醫(yī))處置傷口。

劉嬸的一次次關愛和照顧,孫紅英心里很溫暖也很感動,她發(fā)自內(nèi)心地感激劉嬸,也把劉嬸當成了自己的親人。

經(jīng)過了兩年的勞動鍛煉,孫紅英逐漸習慣了農(nóng)村艱苦的生活,也漸漸適應了繁重的生產(chǎn)勞動,她和鄉(xiāng)親們的關系也越來越融洽。農(nóng)閑時,她會教村里的孩子們識字、唱歌,也教不識字的社員學習識字,鄉(xiāng)親們誰家有點好吃的,都會給他們知青送去。

從1973年秋天開始,廠礦企業(yè)和相關部門開始陸續(xù)在插隊知青中招工招干,因為孫紅英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招工進城的名單上,總是沒有她的名字??粗渌嚓懤m(xù)離開,孫紅英的心中充滿了失落和迷茫,她的情緒特別低落。

因為孫紅英平時勞動積極表現(xiàn)好,還被公社評為模范知青,每次有招工名額,大隊書記都會推薦孫紅英進城工作。可那時招工要政審,孫紅英通不過審核,就沒有辦法進城當工人。大隊書記和張隊長雖然很希望孫紅英能招工進城,可他們也無能為力,有勁使不上。

1974年的秋天,張莊小學需要增加一名民辦教師,大隊書記就安排孫紅英到張莊小學當了民辦教師。孫紅英很感激也很感動,她暗暗發(fā)誓,一定不能辜負大隊書記的厚望,她要竭盡全力,當好這個民辦教師,為鄉(xiāng)村教育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孫紅英雖然是初中畢業(yè)生,按理說讓她教小學三年級的學生應該是綽綽有余,可她以前沒有教書經(jīng)驗,根本就不會教書。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學校有一位叫張春明的民辦教師,他比孫紅英大一歲,為人樸實,樂于助人。張春明看孫紅英不會教書,就主動幫助她,讓她到自己班上聽課,告訴她怎樣備課,怎樣講課。在張春明老師的幫助指導下,孫紅英很快就掌握了教書流程,站在講臺上也不緊張了,她發(fā)自內(nèi)心感激張春明老師。

之后的日子里,孫紅英遇到什么困難,張春明都會熱情相助,他們在辦公室里一起備課,一起批改作業(yè),一起探討教學方法。在生活上,張春明也對孫紅英照顧有加,孫紅英除了感激就是感動,她對張春明的印象越來越好。

老話說日久生情,漸漸地,孫紅英愛上了淳樸善良的張春明,兩個人墜入了愛河。

1977年的春天,孫紅英征得父母同意,她和張春明領取了結婚證,在鄉(xiāng)親們的祝福聲中,步入了婚姻的殿堂?;楹?,兩人的感情更加深厚。他們一起為孩子們的教育事業(yè)努力奮斗。孫紅英發(fā)揮自己的特長,主動為學校的學生開設音樂課,教孩子們唱歌、跳舞,年年都被公社評為先進教師。

其實,那個年代民辦教師的待遇并不高,除了全年的工分,一個月只有五塊錢的民辦教師補助金。但孫紅英和張春明從未有過怨言,他們深知,農(nóng)村的孩子們更需要優(yōu)質(zhì)的教育資源。為了給孩子們創(chuàng)造更好的學習條件,他們省吃儉用,為學校購買教具和體育用品。在他們的努力下,張莊小學的教學條件和教學水平都有了改善。

恢復高考后,孫紅英和張春明一起報考了師范,結果雙雙落榜,第二年再次報考,結果又是雙雙名落孫山。兩次報考都沒能考好,孫紅英和張春明也就放棄了再考。

到了1979年秋天,在張莊大隊插隊落戶的天津知青就剩下孫紅英一個人了,其他沒招工的知青也按政策回城了,當時孫紅英心里很失落也很惆悵,她也想回天津??伤呀?jīng)和農(nóng)民結婚,要想回城,除非離婚。張春明也理解孫紅英的心情,就對她說:“紅英,你要是真想回天津,我也不攔你,畢竟你的父母都在天津,你回天津就能安排工作,就不用在這遭罪受苦了……”

糾結了好久,孫紅英還是舍不得張春明,她毅然打消了回天津的念頭,決定留下來好好教書,一輩子和張春明在一起。

1980年秋天,孫紅英的女兒剛滿月,國家出臺了新政策,符合條件的民辦教師通過文化課考試,可以到縣教師進修學校學習兩年,畢業(yè)后就能轉(zhuǎn)成公辦教師。孫紅英和張春明抓住了這個機會,順利通過了考試,取得了到縣教師進修學校學習進修的資格。

兩年后,孫紅英和張春明都轉(zhuǎn)成了公辦教師,張春明擔任了張莊聯(lián)中的語文教師,孫紅英調(diào)到鄉(xiāng)中心校擔任了教導主任。這不僅意味著他們的待遇得到了提高,更意味著他們的教學能力得到了認可。此后,孫紅英和張春明更加努力地工作,他們年年都被評為先進教育工作者。

孫紅英的女兒讀高中的時候,戶口遷回了天津,她在天津讀完高中考上了天津師范,畢業(yè)后也成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2008年初冬,村里的劉嬸去世了,孫紅英和張春明請假回到村里,送了老人家最后一程。在孫紅英心中,劉嬸就像她的媽媽一樣,可惜她再也沒有機會孝敬劉嬸了。

2009年夏天,孫紅英在鄉(xiāng)教委光榮退休,退休后回到了天津,照顧父母的生活起居。2014年春天,張明春也在中心校副校長的位置上退了下來,從教四十多年,他真的是桃李芬芳,碩果累累。離開學校那天,孩子們自發(fā)地組織起來,為他送行。孩子們送上了自己親手制作的賀卡和鮮花,表達對這位老師的敬重和感激之情。

有關孫紅英老師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經(jīng)歷就跟大家講完了,他和張春明老師雖然沒有轟轟烈烈的愛情,但他們相濡以沫,攜手走過了無數(shù)個春夏秋冬。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們?yōu)辄h的教育事業(yè)奉獻了畢生精力,也在教學工作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目前,孫紅英老師和張春明老師有時在天津和女兒女婿一起生活,共享天倫之樂,但大多數(shù)時間都生活在青縣。在孫紅英的心中,那段知青歲月雖然充滿了艱辛和磨難,但也讓她收獲了成長,收獲了愛情和人生的真諦。她將永遠銘記那段歲月,銘記那些給予她幫助和關愛的人們,她永遠都熱愛第二故鄉(xiāng),更不會忘記第二故鄉(xiāng)的鄉(xiāng)親們。

作者:草根作家(感謝孫老師提供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