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柳如煙春意濃,人間最美四月天。4月3日上午,齊聚固安縣檔案館,共同見證了書法家王玉玲女士書法作品捐贈儀式。既是對中華書法文化的敬意,也是固安文化傳承的一件盛事。

出席本次活動的嘉賓有固安縣原副縣長、縣老年大學名譽校長、縣詩詞學會常務副會長王興瑞同志,河北省長城書畫研究會會長王仲賢同志,顧問張賀同志,秘書長李永志同志,固安縣詩詞學會副會長史增尚同志,固安縣詩詞學會副秘書長李勇同志,固安縣文聯(lián)副主席王澤霞同志,固安縣書法家協(xié)會會長杜繼才同志,固安縣老年大學校長王偉同志,固安縣老年大學詩詞班張潤林老師,記錄者張廷懷。
王玉玲,女,河北固安人,1970年出生,中共黨員,大學文憑,固安縣婦聯(lián)公益紅娘服務隊隊長,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lián)學會會員,中國楹聯(lián)學會書畫藝術(shù)委員會委員,河北省長城書畫研究會理事,廊坊市十佳詩人,固安縣人才庫文學藝術(shù)類人才。據(jù)了解,王玉玲退休后,并未選擇安逸度日,而是將滿腔熱情投入到對琴棋書畫的研習之中,用筆墨書寫著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活到老,學到老”的深刻內(nèi)涵。

在旁人眼中,書法或許只是墨與紙間的簡單舞蹈,但對王玉玲而言,它是一扇通往心靈深處的大門,是情感與哲思的載體。她尤其鐘愛張草書法,那種行云流水、一氣呵成的韻味深深吸引著她。于是,一有時間,她便沉浸在書法的海洋中,夜以繼日地臨摹,那份專注與執(zhí)著,仿佛要將自己與古人的智慧融為一體。
僅僅半個月的時間,王玉玲完成了長達十五米的《急就章》長卷,這不僅是對她書法技藝的一次巨大挑戰(zhàn),更是對她毅力與耐心的一次完美展現(xiàn)。這部作品,每一筆都蘊含著她的汗水與心血,每一劃都記錄著她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與傳承。
完成這樣一幅巨作后,王玉玲并未將其視為私有之物,而是無私地捐贈給了固安檔案館。這一舉動,不僅展現(xiàn)了她的慷慨與大度,更體現(xiàn)了她對文化事業(yè)的支持與貢獻。她希望通過自己的作品,能夠激勵更多人了解并熱愛書法藝術(shù),讓這一傳統(tǒng)技藝得以發(fā)揚光大。

“急就章”一詞最早源于漢代,最初指在軍情緊急時臨時刻制的將軍印章。由于時間緊迫,這些印章的制作往往較為粗糙,但反而展現(xiàn)出一種天真爛漫的藝術(shù)風格。后來,這一概念被引申到書法領(lǐng)域,指在短時間內(nèi)快速完成的書法作品,通常用于臨時創(chuàng)作或應急用途。
書法急就章不僅是一種應急之作,更是一種獨特的藝術(shù)形式。它體現(xiàn)了書法家在緊急情況下的即興發(fā)揮和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成為書法史上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活動中,固安縣檔案館館長唐曉慧同志發(fā)表致辭,她說:今天我們懷著敬畏之心,將王玉玲女士書法作品納入檔案館的永久典藏,這不僅是書法家心血的凝結(jié),更是中華文脈綿延千年的見證。每一幅作品,都承載著時代的初心文化的基因以及對藝術(shù)與生命的深刻詮釋。檔案館作為歷史守護者,深知責任之重,我們將以科學嚴謹?shù)膽B(tài)度,保管這些文化瑰寶,讓墨香穿越時光,讓比翼對話未來,通過數(shù)字化保護,學術(shù)研究與公開展示,讓書法藝術(shù)在當代煥發(fā)新生,為后世留存,讓我們共同守護這份流淌在漢字中的民族魂魄,讓歷史的筆鋒永遠書寫文明的成就。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不僅是王玉玲對自己書法追求的自我鞭策,也是對所有熱愛生活、勇于探索者的鼓勵。在她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退休者的活力與激情,更看到了一個文化傳承者的責任與擔當。王玉玲的故事,如同一首悠揚的長歌,激勵著每一個心懷夢想的人,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斷攀登,不斷超越自我。(記錄者:張庭懷)
責任編輯:丁原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