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tǒng)建筑常用的材料有土、木、石、磚瓦等。

屋頂?shù)姆烙旯δ苤饕ㄟ^鋪瓦來實現(xiàn)。在我國北方地區(qū),出于室內保溫的需要,瓦下還需鋪上一層厚厚的灰背,以增加屋頂?shù)暮穸取D戏降貐^(qū)的屋面則大多輕巧,直接在椽子上鋪瓦即可。

磚瓦是以黏土為原料,經(jīng)過泥料處理、成型、干燥、高溫焙燒等步驟制作而成的。秦漢時期,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提高,手工業(yè)有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建筑制陶業(yè)生產(chǎn)出了在今天看來也具有極高工藝水準和藝術價值的產(chǎn)品,其中以因堅固而得名的秦代“鉛磚”和漢代瓦當最為有名。這些尺寸巨大、紋樣精美的建筑構件,反映了當時宮殿建筑的恢宏景象 ?!?strong>秦磚漢瓦”并不特指“秦代的磚、漢代的瓦”,而是對那一時期擁有高超制作工藝和藝術表現(xiàn)力的磚瓦的統(tǒng)稱,現(xiàn)在通常用來形容中國傳統(tǒng)風格的古建筑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瓦是覆蓋屋頂用的建筑材料。按制成材料不同,常見的瓦片有用黏土燒制的青瓦,有在宮殿、廟宇等高規(guī)格建筑中使用的釉色光潤的琉璃瓦等。按形狀不同,民居中常用的有板瓦和筒瓦兩種。此外,還有用在屋脊端頭的脊獸和檐口部位的瓦當、滴水等特殊造型的瓦件。

板瓦瓦面較寬,帶有弧度,由筒形陶坯四剖或六剖制成,即為整個圓周的 1/4 或 1/6。筒瓦的弧度較大,呈筒狀。按瓦片鋪設位置和方式的不同,可分為仰瓦和俯瓦兩種。仰瓦凹面向上,又叫底瓦;俯瓦凸面向上,又叫蓋瓦。仰瓦在下,俯瓦倒扣在兩壟仰瓦之間。最常見的鋪瓦方式有合瓦屋面與筒瓦屋面兩種。合瓦屋面又叫陰陽瓦、蝴蝶瓦,俯瓦、仰瓦全用板瓦;筒瓦屋面的底瓦用板瓦,蓋瓦用筒瓦。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北方部分地區(qū)還有一種名為“棋盤心”的屋頂樣式,屋面的中下大部分面積不鋪瓦片,而是做成灰背或石板瓦,遠看就像棋盤一樣。

用黏土燒制的磚瓦比石材容易造型,比木材更耐腐蝕,是理想的室外裝飾材料。傳統(tǒng)建筑的檐下、墀頭、山花、屋脊等部位常能見到精美的磚雕構件。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北方的冬天比較寒冷,出于保溫的需要,建筑的墻壁、屋頂都比南方厚實很多。北方建筑一般砌實心磚墻,南方則常用空心磚墻。北方建筑的屋頂,檁子上鋪草席或木望板,其上再做一層灰漿和泥土混合而成的灰背,稱為“苫背”,之后才會鋪瓦;南方建筑的屋頂有的會鋪一層木望板,有的則連望板都沒有,在椽子上直接鋪瓦。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瓦和半圓筒狀的筒瓦兩種。筒瓦屋面使用板瓦做底瓦,筒瓦做蓋瓦,可用于王府或官員府邸中,普通民宅的影壁、廊子、垂花門等部位也可使用小號筒瓦。合瓦屋面則廣泛用于普通民宅中,底瓦和蓋瓦都用板瓦,一正一反排列,因此又叫陰陽瓦(南方稱為蝴蝶瓦)。

傳統(tǒng)建筑中有“底瓦坐中”、“滴水當心”的說法,即屋面正中心鋪的是一趟底瓦。以合瓦屋面為例,瓦瓦前,先找到屋頂中間一趟底瓦和兩端底瓦的瓦口位置,再以此為參照,排好其他的瓦口位置,接著把蓋瓦的瓦壟位置標記在正脊下的灰背上。

瓦瓦時,先要“開線”,即在應鋪的瓦壟位置上方拉一根線繩做標記,以保證瓦壟垂直。鋪一層灰或泥,底瓦窄頭朝下,瓦頭沾灰漿,由下向上依次擺放,大部分瓦采用“壓六露四”的密度鋪設(上一塊瓦蓋住下方瓦面的 60%)。鋪好底瓦后,要將瓦兩側的泥(灰)抹平,用灰漿“扎縫”塞住底瓦壟間的縫隙。

鋪蓋瓦的方法與底瓦類似,但蓋瓦要寬頭朝下、窄頭向上擺放。全部鋪就后,要清掃瓦壟,在瓦面刷青漿提色。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河南省鞏義市新中鎮(zhèn)的新中村,屋面用瓦主要有底瓦、小瓦、檐瓦、筒瓦4種。底瓦一般寬 15 厘米、長 20 厘米,不同窯口出產(chǎn)的瓦片尺寸略有差別;小瓦的長、寬比底瓦各短 2 厘米;檐瓦用在檐口,比底瓦或小瓦多出一塊滴水;筒瓦用在正脊和垂脊部位。底瓦、小瓦與檐瓦鋪設時都是凹面向上。

先在椽子上方頭頂著頭鋪一層底瓦,再將底瓦瓦面用破灰泥抹平。破灰泥上用“壓三露一”的比例鋪一層小瓦,即上層小瓦壓住下層的 3/4、露出 1/4,瓦少的也可做“壓二露一”,小瓦間用白灰與煤末混合調成的灰色灰漿黏合。正脊處的小瓦用正方形的“八磚”壓住收頭。八磚上鋪筒瓦,筒瓦上再做正脊。

主家會在正脊兩端的八磚下放文房四寶、小鏡子等祈福之物。正脊翹起的端頭名為“貓頭”。有功名的人家可以在屋頂上做“五脊六獸”的裝飾,即 1 條正脊和 4 條垂脊,共 5 條屋脊,正脊兩端和垂脊下端共安放 6 個脊獸。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摘自《給孩子講傳統(tǒng)民居》

來源:原點閱讀

編輯:4925

轉載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場

如需轉載請聯(lián)系原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