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留不住雪,以及更多的事物|第4159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作者:蘇軾 [宋]

為你讀詩:衛(wèi)東

門外山光馬亦驚,階前屐齒我先行。

風花誤入長春苑,云月長臨不夜城。

未許牛羊傷至潔,且看鴉鵲弄新晴。

更須攜被留僧榻,待聽催檐瀉竹聲。

- 詩詞作者-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坡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喜歡雪,盼望雪,雪里到底有什么?

前不久,《情書》的主演中山美穗突然去世,引起許多人的回憶和感慨。人們還記得,最初看電影《情書》里,中山美穗一個人跑到雪地里大聲喊“你好嗎?我很好”的場景,那是揮之不去的記憶,那也是一些人腦海里最初愛情的圖景。

雪總是最容易撥動人的心弦,不僅電影里常有,文學作品里也常見?!妒勒f新語》里,晉人王子猷一覺醒來,看大雪紛飛,突然想起友人戴安道。于是,他即刻動身,乘舟訪戴,一路飽看雪景,最后興盡而返,沒有見友人,留下“雪夜訪戴”的佳話。

對于魏晉時代的文人,有一個專用的名字來形容,叫“魏晉風度”。魏晉人之所以引發(fā)后人的追思,是因為他們在心靈中達到的高度,而“雪夜訪戴”便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我們不禁會想:當初王子猷到底看到了一場怎樣的雪景,讓他并不為沒有見友人感到遺憾呢?我們是否錯過了人生的許多雪景,而蠅營狗茍于俗世?

總有歷史的回響,總有隔代的知音,總有風景的知己。在明朝,住在西湖邊的張岱,看大雪下了三日,前往湖心亭看雪,他寫道:“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strong>

又一個懂雪的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作為宋代大文學家的蘇軾,又何嘗不是懂雪,懂生活的人呢。他被貶黃州、惠州、儋州,這些地方都是當時生活極苦之地,但他的文學藝術和精神生活也到達了人所共仰的高峰。就像《雪后到乾明寺遂宿》,這是他被貶黃州時所寫,但我們卻在詩句中感到一種欣喜不已的心情:

門外山光馬亦驚,階前屐齒我先行。

風花誤入長春苑,云月長臨不夜城。

未許牛羊傷至潔,且看鴉鵲弄新晴。

更須攜被留僧榻,待聽催檐瀉竹聲。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1081年的冬天,湖北黃州迎來一場大雪,這是一場怎樣的雪啊?“門外山光馬亦驚”,這雪景,連馬都驚訝起來。“我不能辜負它”,蘇軾也許心里在想。就像《紅樓夢》里的賈寶玉因為生病而錯過看杏花感到遺憾一樣,蘇軾不想留遺憾,他迫不及待地出門,迫不及待地來到寺廟,“階前屐齒我先行?!彼堑谝粋€出發(fā)和到達的人。

蘇軾說:這纖塵不染的、潔白的雪景,不能容許牛羊來破壞。他靜靜站在那里,看鴉鵲在清新的晴空之下飛舞、嬉戲。

這雪景如此美好,他還要留宿在乾明寺里,以傾聽屋檐上的白雪融化的聲音。一切事物都在變化,雪也一樣。這些雪景會讓我們愉快,但它也會消失。怎么辦?陪伴著它們,享受人生,這也是生活的意義。

(內容來源于“為你讀詩”)



責編:李一珊